沒想到現在手上有房想找人買單的這群人已經急到這樣...

我第一次看到用語言象徵意義的意識形態來包裝房事多頭的吹抬文,今晚真的長知識了...

加油囉~ 希望大家都能賺大錢~
Y(^_^)Y
Julius Caesar wrote:
吐個槽,你祖父進京考試怎麼會是用「漢學」,
清末的官話是「北京話」吧?
用了所謂「漢學」的閩南語也是沒辦法跟京城的人溝通的。...(恕刪)


我的祖父只是讀私塾,沒上京趕考過。

你吐槽的部份,我當時也是有懷疑,所以有問過大一教我們中文的教授。
他是專門研究中國語言沿革的國家博士。
他的說法類同其中有一位的回文,"中國的文字統一了,但是語言各自發展"。

早在清朝之前就統一用 ”漢學” 作為全國考試的依據 (漢學當時被認為是中原話,不是閩南語),才能讓那麼多省的考生共通。
至於北京話,並不是文言文,在當時也是地方話而已,胡適提倡之後才被慢慢重用。

當然這是我祖父和教授說的,你如果有更確實的證據證明當時清朝的科舉是用北京話的話,我就更正。

--------------------------------------

因為漢學和閩南語都原自中原,所以有很多共通處。
好額人
意思是家裡收入的「額」很好
農業時代大多是看收成來決定收入
收成的額度好,家裡就有錢,故名「好額人」
好額人的相對詞「窮食人」
因為收入的額度不好,連自己吃可能都不夠,故名「窮食人」

順便一提,河洛話原本就是閩南語的源頭
至於很多河洛話有聲無字,其實原本都有字
但是古時候用的字太多太複雜,連讀書人都不見得能盡曉
所以孔子才對自己的兒子說:不讀詩,何以言?多識蟲魚鳥獸之名
因為古時候用的字實在太多,以至於對於知識的傳遞上產生了障礙
有多多?你去看看日文裡面說不同種類的魚有多少漢字,就差不多可以推算
中國古時候有多少種寫同一種類,但是不同品種的生物的字了

文化不分立場
好也人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的資產很多,家裡有很多房地產或是財寶,
但現金不一定很多,所以很多好也人看不出來有錢也很節儉.
有錢人是指手上現金很多,但不一定是真的有錢.
可能是因為做生意,手上週轉金很多,外表看起來也是很有錢.
但是不是真有錢,只有他自己知道.
對歷史的一知半解,造成一連串錯誤的理論...
基本上包含客家話、閩南話、廣府話(粵語)在內的各方言,
是各時期自北方因戰亂南下的移民,
將當時的中原音韻帶到南方,經過數百年與南方土著(古越族)融合的結果.
譬如秦始皇南征百越、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靖康之禍...等事件,
就是促成這個結果的關鍵因子.
如廣府話(粵語),就是南征的五十萬秦朝軍隊,與古百越族融合上千年的結果;
閩南話則是唐末藩鎮割據末年,
王潮、王審知兄弟帶入福建的數十萬河南光州人,與當地土著結合的結果,
王審知就是許多臺灣王氏家族視為始祖的"開閩聖王"!
客家話組成就較複雜,是五胡亂華到宋朝,陸續南下的中原漢族與在地民族(畲族)融合而成;
順帶一提,客家話與江西話(贛語)是兄弟語言.
至於其他南方各方言的淵源,小弟就不贅述了.

另外,樓主所說的"漢學",其實就是各方言中,所謂的"文讀".
一般來說,各方言都有所謂的"文白異讀",這跟"漢學"沒啥關係,請自己查資料.

其實大體上來說,各方言較正規的講法,
基本上都有相對應的漢字,但古時普遍讀書人不多,
許多詞彙說久了,原來的出處與寫法也為人所忘.
拿閩南話與客家話中的"帥",常看人寫作"緣投",
其實應該寫成"沿投",出處是晉朝時的美男子-潘安,
世說新語記載,他出門時,常有女子為引他注意,沿路向他投擲水果,
所以後世形容男子英俊為"沿投".
閩南話中,形容人揮霍無度,常有人寫作"匪類",
其實正統閩南話的"錢",就是讀作此詞彙的第二個字,
現在的閩南地區包含金門,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閩南族群仍是如此讀法,
只有臺灣人把錢念作"及",所以此詞彙其實就是"揮霍錢財"的直接講法;
另外客家話的謝謝,也常有人不理解,
其實就是寫作"這麼仔細"與"承蒙你",
是一種古雅的用法,感謝人這麼仔細幫助自己與承蒙人幫助的意思.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樓主,
你不懂,不代表方言與漢字不對應,其實閩南話與客家話,來源就是"中古漢語",
千萬別被某些有特定立場的學者洗腦了.
我還以為是"赫業人"哩.
字面上比較像.
其實從面相學的角度來看,額頭代表先天的命和年少的運,包含祖產和身心遺傳,
額頭長得好,通常含著金銀湯匙出生,而讓人羨慕所謂的"好額人",
當然..偶爾也會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好竹沒出好筍...
而眼睛和鼻子才是看一個人後天的努力,能否掙錢回來與積蓄,所以有時歹竹也會出好筍...
至於鼻子以下則是看老運,能否享清福與安享天年...

以上為個人的一些淺見分享...
arkart wrote: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樓主,
你不懂,不代表方言與漢字不對應,其實閩南話與客家話,來源就是"中古漢語",
千萬別被某些有特定立場的學者洗腦了...(恕刪)


你是專家,說的很有道理,感謝你的指正。
你說的某些有特定立場的學者,立場?

我之所以會說 "閩南話不容易有實質的文字對應",除了長輩告之之外,如以下的那些推廣台語的學者,好像也是那麼說。我不是專家,自然先聽他們的,日後如果證實你說的才正確,當然就會修正。

http://210.240.194.97/iug/ungian/Chokphin/Bunjihoa/bjh-1.htm

....黃朝琴認為,漢文是世界上尚[最]歹學兮文字,伊希望根據 中國白話文來推行適合台灣兮白話文。伊希望總督府尊重台灣儂兮言語習慣,保存 漢文,而且將學校內所教兮漢文改用白話文。...

....因為台語(鶴佬話、客話以及原住民各族 兮語言)無正式兮書寫形式,讀書儂無法度透過職種語言來得著卡峘[高]兮智識...
arkart wrote:
另外,樓主所說的"漢學",其實就是各方言中,所謂的"文讀"....(恕刪)


應該就是台(閩南)語裡的「讀冊音」了。
話說台(閩南)語既然就有「讀冊音」這個詞,
台(閩南)語無字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啦。
不論貧窮富貴, 也不管金額大小, 只要懂得布施, 這才是好野人!

安妮美黛子 wrote:
這倒是真的這幾年捐款...(恕刪)
忍忍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