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master wrote:
政府弄一個"實價登錄",無非是想提供一個合理的市場行情價給有意願的買賣雙方參考。
以便決定買多少/賣多少。再來無非就是實價登錄久了以後,時機成熟,拿到實價課稅用。
因此,此"實價登錄"的價格,應使其接近正常市場行情價格。(至於房仲或代書,如何在實價登錄上做調整,這我是不太清楚.. )
所以,在估價技術規則裡有"情況"調整,舉凡 急買賣/急租/親友間交易/拍賣/債權債務而移轉…,均非屬市場行情,理應應做調整後,才能視為正常價格(行情價格)
所以,政府如果在實價登錄上把這些已知的情況先行做移除,應該也是考量到這一點吧...(恕刪)
個人不甚認同此種說法!
綜觀許多國家在所謂實價登錄之規範及出發點,主要都是為了呈現不動產在市場交易的透明度
且藉以作為各類稅負之課徵基礎,以及可資建構完整之不動產相關統計數據,並供各類型經濟評估
特別是不動產交易市場,原本其價格行情即具備所謂動態變化之特性,影響變數與狀況亦繁複
因此與一般統計角度相異的是,若出現偏離值之數據,則更應明確揭露其細節緣由與對價記錄
以求清楚呈現在特殊情況下之交易結果及其頻度變化,會對市場價格波動帶來如何之影響
尤不動產離群交易價格之出現,並非是研究環境下之實驗數據誤差,反為一真真實實之交易結果
故對於此種可彰顯交易市場氛圍轉變之特殊參考值,刻意調整反會降低其資料之完整性與真實性
因此以當前台灣這種截頭去尾式的"實價登錄",其實較偏近於所謂"壟斷"概念之市場價格控制
除既未能表現不動產市場之完整資訊透明外,於未來之課稅公平上,也易生人謀不臧之弊端
至於何以我國之制度要如此規劃設計?.....那就有待各位的智慧去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