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租屋供需基本面的變化 (新屋增加數 + 人口紅利)
目前建商蓋房子的速度還是很快
新屋增加的速度遠高於人口增加速度
而且每一次都更,大概會把十戶變成二三十戶
但人口紅利在這幾年就會出現反轉
大概十年後就能看到明顯效應
能這樣推論是因為
很多大學現在就因為少子化而面臨無法招生或甚至合併或廢校
這些人就是十年後的租屋、買屋主力
像是台清交這種大學相對是不必擔心
版主300多萬的房子相信並不是買在都會區 (可比喻為科大)
所以勢必會受到人口減少、房屋卻不斷增加的基本面所影響
20 年後,房東可能比房客多很多
2) 持有稅的變化
台灣房地產持有稅幾乎是世界第一低,而政府財政惡化,很多年金福利都有破產危險
身為小股民的我們已經被連續開刀了 (證交+證所、補充保費、扣抵減半等等)
房地產持有稅只剩時間問題,這倒不是政府自己想改革,而是純粹沒錢被迫向你我挖錢
而恰恰好我們的房地產持有稅是其他正常國家的數十分之一,師出有名
持有稅增加的確可以反映在房租上,前提是市場供需平衡或供不應求
都會區或許可以反映,至少五到十年內供需沒有太大變化時還可以這麼做
但其他地區就如上所說,租不出去的空屋會越來越多
因為稅金大增而被迫把蚊子屋釋出到出租市場的屋主屆時也會變多
屆時可以漲租或需要降租,需要審慎評估
3) 利率的變化
利率目前是史上最低的一段期間
不過版主的貸款很少,確實不必擔心利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