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way927 wrote:
平常在看房子都是看新...(恕刪)
其實列出來的那些都不是問題,因為都屬於細節的部分
且如果你的預算有到該區塊地至少中上價位的房子
你說的那些其實在上一手都處理過了,為什麼呢,因為上一手基本上本來就不是很缺,住的環境有需要修繕的都修了,幹嘛委屈自己
但萬事無絕對,如果買到是投客放出來的房子,那就不一定
如果是買區域內價位偏低的房子,就準備一筆修繕費就好,便宜到房價花在修繕上,就看取捨了
以上都屬於旁枝末節
建議的是買房子之前去繞繞社區外圍(找那種社區外圍沒有可以從外觀上就看到破壞社區整體感覺(電線.網路線.第四台分接線.屋簷長草.冷氣管線...等)的社區去買)
預算內盡量找社區外圍有載管制的社區,這類社區基本上除了管委會有在管制外,社區的住戶對於規約的執行與遵守都比較有概念,相對你遇到糟糕鄰居的機會就降低
但不是說這樣的社區一訂都是好鄰居,畢竟那怕你買一戶至少五千萬起跳的一層一戶也不代表你的其他層鄰居好相處,機率問題
主體結構才是妳必較需要在乎的
建議買房以北中南三大區塊來看的話
購買該區長期存在且口碑較好的建商是有保障的,以目前我了解到的
不少社區都20多年,但該建設公司還是每年都會有工務主任過去詢問是否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在與社區的維護上也保持一定的支援
但有餘力做這樣長期維護與聯繫的大多有一定規模的建商,這就是小建商不具備的優勢,小建商最大優點就是買得便宜
很多人認為建商不重要,其實如果你買的是獨棟的透天,自己又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貨是有足夠的人脈建商真的不太重要
但如果以上皆非,買的是公寓大廈貨是社區型透天的話,那還是要徵酌
因為.....公設阿....
年限的話如果是上述維護良善的社區
30年以內都OK
你住到六十歲
屋齡60年
其實在這之前就先辦都更了
那怕不都更~在這三十年內除非都不打算存錢,不然有足夠預算應該早就換一間了,所以這樣的設想應該很難見到
在結尾...提醒,如果當你進去看社區公積金太少的,那怕你在喜歡都不要碰
一台電梯抓80好了,一個社區六台就抓480萬,因此我在抓的話都是社區公積金至少是電梯台數*80萬的1.5倍才看,因為電梯25年左右才修一次,又不是全部一起處理,當然你要抓到1.7~2.0倍也是可以的
一般住宅大廈來說正常運作個20~25年都是正常的,不會出現大機件要換,如果保養得好或是使用率低還會更長
因此到了要換的時候看的就是你的社區公積金有多少可以
電梯是社區最大的可能性開銷,其餘都還好
另外就是去看公設地維護,如果發現公設維護的很糟糕的社區,那怕再便宜都不要買,不是社區經費有限就是社區居民沒啥向心力
當然如果你買的是獨棟的透天(非社區型)的就沒差
補充:
一般來說大家都會選88.9.21之後的房子
但如果是我要挑的話我會挑
94.1.1之後的房子
主要是88.9.21事件之後建築法其實有更新也有補強,但法規要立法也是需要時間,建商要遵守規範也是需要時間
因此我會直接往後推五年,這樣就沒問題了
這是懶人法啦,畢竟我也不是建築這塊地人,如果有人可提供法規確切實施日期則會更準確
至於現在很多減震法,我始終相信符合國際規範的就算不是最好也差不到哪
那些說採用最新減震法的基本上就是上網問G神看看這公法到底是台灣內部自訂的還是國際通用
但那就更細了,如有人可持續往下分享就更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