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都有做了
只是最後一句話要買房的人自己算而已
但這個指標未必大家都會買單
因為台灣的消費者本來就喜歡表面虛華的東西
比如車要買大台加上影音配備要好
房子公設的確有很多人在乎
建商也就順水推舟
你若看室內+陽台一坪換算後多少錢
這指標並非人人都能認同
至於第一段是不可能實現的
蓋公設也要錢
使用者付費這不合理嗎
你若硬要凹免費
很簡單就是總價不變
每坪單價往上跳就是了
這是你要的嗎?
朝三暮四現代版?
但我可幫你說句話
國外很多政府法令也正是第一段的思維
所以索性建商就盡量減少公設
房子根本沒有什麼一樓lobby.交誼廳.健身房.門道走廊
能省就省
回家就是由一樓門打開進入一條窄窄的梯廳如此而已
由奢入儉難
台灣人你能接受嗎?
迷航 wrote:
虛坪制下的公設比
vs.
實坪制下的公設比
才是重點
利之所趨
實坪制公設比自然會合理下降
虛坪制公設比只會居高不下
其實..很難...
也許有人會不信..
旦在公設剛從民國7X年出現時
最早大家會排斥公設
白痴才買那少坪數的房子
後來慢慢慢慢慢慢的
大家開始在說...我的公設有游泳池..有卡拉OK...有建身房
有多好多好..有多棒多棒
愈來愈多的鬼東西加入公設之中
造成了公設的數字愈來愈高
旦還是大把的人買單
因為公設慢慢的也成為部份人買房時注重的東西之一
當然排斥的還是有
旦可惜的是喜歡的人遠比排斥的人多
lawtaipei wrote:
這就是關鍵點。
對..你窮還在幻想這社會免費幫你住進市區是關鍵..
早點睡...夢裡什麼都有
cinnamon coffee wrote:
公設也是要花錢買的,只是要怎麼灌水而已
最公平合理的持有方式,應該是與持有的室內坪數多寡完全脫鉤!改以總戶數均分!
不論你的室內坪數多寡,是大戶還是小戶,所有的公設的總坪數,以總戶數來均分,每戶持有一樣多的公設,這樣最公平了!
你說小坪數的戶型要承擔與大坪數的戶型一樣多的公設,這樣不公平?那就別買啊!要求建商蓋每戶都一樣大的戶型啊!
誰跟你說大戶型就一定住比較多人的?人家每年實際用到公設的範圍與時間,搞不好比小戶型的少太多了!
那...不能接受現行的規則...你也可以不要買就解決了不是嗎??
又愛買..又愛抱怨..嘴巴說著不要..身體確那麼誠實作什麼.....
真的要零公設, 百分之百都是自有就是只有自己獨立產權的建案, 那種由好幾個獨門獨棟的house組成的社區也不例外, 只要有公共使用的空間就不會是零公設, 句點.
以前的大廈, 就是一般指有設置電梯的大樓, 因為所有服務樓層都會被電梯升降道佔到空間(不然電梯到不了不是嗎?), 所以公設比理論上會高於公寓, 不過還是一樣, 如果每戶的室內面積都超大, 這種比例的法則就不通用, 但是在以前比較特殊的一點是以前私家車很少, 即便沒有需要使用地下室來讓愛車可以遮風避雨, 大樓仍需要依據政府的法令要求設立避難空間, 所以在民國六零年代到七零年代之間很多地下室產權跟住戶產權分開的建案, 簡單說就是政府就是規定要有地下室當防空避難處, 但住戶又不願意付錢買用不到的空間, 所以建商會這樣規劃, 後來私家車越來越普及, 到鄰近巷道不夠停時大家會把腦筋動到出入口跟建物連結的地下室, 這種案例在40年以上的大廈很常見, 通常都是那種電梯沒到地下室的規劃.
八零年代以後, 一開始就是規劃來停車的地下室成了標準配置, 並計入公設坪數, 政府的法令也在這個時期將公設開始納入登記, 會與主建物區分做不同標記就是, 根據住展雜誌的統計, 這個時期的五至七層建築物公設比約為百分之八至十五, 八至十二層建築物公設比則約為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二, 十二層以上建築物公設比約為百分之二十二至二十八的範圍.
法令是會隨者需求不斷進化的, 2005年七月以後八樓以上的建築物強制要有雙安全梯, 而現在規定的兩座逃生梯中有一座需考量到殘障人士的逃生需求, 再加大了逃生樓梯所需的寬度與梯深, 而無障礙設施的規定也訂定了走道淨寬不得小於二公尺的規定, 因此增加了梯廳面積也自然就跟者增加
現在八層以上的建物每個層樓要有兩個樓梯, 加上電梯與梯廳就占約20%的公設比例(當然, 如果建案的室內坪數超大就會降低, 不過在寸土寸金的市區還是比較少見), 加上屋頂突出物(電梯機房及水箱)的設置, 有些高樓層還甚至需要設置中繼水箱作為消能以減少水槌效應, 地下室的空間也一樣有法規要求, 電力配電設施, 電信機房, 弱電設備. 消防及緊急發電設備室, 地下蓄水池及符合無障礙空間所設的殘障車位(一般車位不計入公設, 買過房子都知道那個是算進權狀登記的實坪內)等都要設置, 這個不算進公設要算在哪? 即便不用計入游泳池, 健身房或娛樂室這些很多住戶宣稱不會去使用的公設, 基本的公設比率, 我是指需要符合法規要求的基本還是超過百分之20以上, 接近30%都不算誇張.
法規要求的公共設施的基本面積是難以縮減的, 因此當每層樓的樓板面積愈小時, 公設面積相對於當層樓地板面積(權狀面積中的主建物+附屬建物)的比例就會愈高, 然後各縣市又有建蔽率的考量, 像台北市的住宅為建蔽率上限是百分之四十五, 新北市是百分之五十, 因此各縣市的公設比不太能直接拿來比對.
還是那句話, 買房子茲事體大, 多做些功課是基本的, 我並不樂見房價這樣的走高, 雖然我自己有房子, 但我會擔心自己小孩購屋的壓力, 可是努力的方向總要正確吧, 改以實坪標示可能會比較好比較行情, 不過說真的, 我還真沒見過哪個認識的人買房子沒有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然後期望這樣房價會崩跌, 那更是想太多的天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