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都市的容積率普遍偏低?有什麼原因嗎

容積率低 表示未來還有改建空間
一次拉到840%
以後商圈轉移 這建物只能放到爛 變鬼城
dajenwang
土地價值夠就有改建空間,炸一下就平了
容積可轉移這件事情根本就不合理,問題沒有人去檢討。

政府讓建商買了地價較低區域的容積,合法轉移去地價較高的地方蓋房子賣,根本就是官商勾結的法令。
我認為是官商勾結
政府變相的在容積率上刁難民眾
讓想改建的老社區沒辦法改建
居民只好花幾千萬去買又貴又盤的新屋
讓建商發大財
剛好同學在當某大型上市建商的 結構總工程師
他說法是台灣的容積率過時了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無法 一比一換 這是調高容積率就能解決的
住戶 建商皆大歡喜

簡單的說 調高容積率 可以促進都更
戶數不變前提下 讓住戶換得開心 建商也建的爽快 賣得高興
完全沒有影響交通的問題

高密度人口國 家拿低密度大國的建蔽率來抄 幾十年沒有人敢改敢負責
這幾十年來 就有許多統計資料可利用 交通上 人口遷移上
都更速度 建築技術的進步 等等 都可以拿來當現代建築規劃的依據
但政府大官都沒人敢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