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國家競爭力會反應在國民所得.
國民所得分佈曲線的移動(上升或下降)與需求曲線的移動方向, 相關係數趨近於1.
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決定價格.
房價分佈是由精華區輻射狀往外遞減.
地理上的國民所得分佈曲線與房價分佈曲線幾乎一致.
內湖是台北市次精華區.
當次精華區的房價大幅跌落, 意味地理上的國民所得分佈曲線有大幅度的改變.
有兩種可能.
1) 高所得者的移動, 峰點改變 2) 國民所得曲線大幅向下移動.
若沒有公安事故及環境污染, 1)的機率相對較低.
房價的分佈就像是高中大學的入學門檻分佈.
所得的分佈就像是考試成績的分佈.
考試成績在哪個級距就上哪個學校.
要改變落點學校, 靠整條曲線上下移是沒用的, 是要在那條線上移動, 改變自己的級距才有用.
結論, 討論哪裡房價過高或過低是沒用的, 只要是自由市場, 房價的上移或下落都是整條曲線的移動.
若級距位置沒變, 落點也不會變的.
aron.yang wrote:
房價與國家競爭力沒有...
內湖是台北市次精華區.
當次精華區的房價大幅跌落, 意味地理上的國民所得分佈曲線有大幅度的改變.
有兩種可能.
1) 高所得者的移動, 峰點改變 2) 國民所得曲線大幅向下移動.
若沒有公安事故及環境污染, 1)的機率相對較低...(恕刪)
推您的這篇言論.
我回頭去看引起爭議開始的那篇文, 作者明明沒有房價等同競爭力的說法,
偏偏許多人就硬要段章取義好口水一番, 雖然那位作者回文語氣比較令人
不快, 但我是認同他的看法的.
有人會問現在台北市這種房價"合理"嗎? 我想, 買賣房子沒有什麼叫"合理"價,
這個價格會出來, 就是因為賣方肯賣, 買方肯買, 供需之間取決出來的, 不是以
一人之力能改變, 也不是政府去訂價.
我自己就在台北市工作, 週遭同事也是多數人都是住在台北縣每天通勤的, 還有
更遠的在桃園或基隆的, 不是說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 就認為房價不合理, 台北
縣有些地區房價每坪10萬不到, 遠比你們想要的內湖每16萬/P更低, 為何不買?
因為沒人想住那麼遠, 那就對啦, 所以當內湖真來到16萬/P, 你們真的覺得大家
都還想進內湖擠嗎?
aron.yang wrote:
...地理上的所得分佈曲線的峰點仍然在長高...(恕刪)
引用台北市主計處 "臺北市家庭收支概況調查報告"
1. 平均所得總額為: 1652624, 平均可支配所得為: 1,287,803, 果然比較會賺錢
2. 按照貸款佔三分之一 貸款利率3% 來看: 可貸金額650萬 大概可以買八九百萬的房子
(老實說 即使有這年收入 感覺貸這個金額還是有點危險 可能小弟太膽小)
不知道台北市平均房價跟這比起來如何?
事實上民國90年到民國96年 台北市家庭收入僅成長6%不到 但是房價漲得嚇死人
可憐的台北人 賺的錢確實高四成 但是房價貴好幾倍
此外 收入五個級距的比例 變化很小 並沒有特別M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