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ir wrote:
你願意接受一個白紙黑...(恕刪)
抱歉,可能我說的太實際了,我所說的作作樣子是跟妳所想的方向不同。2025年的8%的替代能源發電量,對我而言的確只是作作樣子,因為這8%真的所佔的比例太少(說不定目前就已經有5%了,剩下十四年只要補那3%就達到目標),少到取代核能都不行...而且這還是未來願景。
可見得政府也預知到以現今科技到2025年也只能承諾8%的發電量,這不能怪政府,台灣的地理條件和能源本來就是缺乏,要政府硬發展替代能源,就像在已經幾乎沒水可取的井裡頭硬是要擠出幾滴水...
倘若臺灣能源充足,有高山雪水綿綿不絕,河流水量有如長江黃河般大量,那不用水力還硬要用核能那才是不對,但偏偏臺灣就是能源缺乏的國家。說這麼多,若仍認為臺灣還是可以發展再生能源,以再生能源補足核能,那我實在不知道數據從何而來。
當然,若認為應該不惜代價,物價漲一點沒關係,企業外走一些沒關係,那以這樣的論點下去考量,當然廢核沒關係。
但這影響絕對是很大的,端看現今天然能源缺乏的工業國家,有哪個是沒核能的?並不是這些國家願意冒險去蓋核能,而是不得不這麼做,當其他國家都有比較便宜的電用,那我們不這麼做怎吸引投資?競爭力怎比別人好?人民生活怎安定?
其實大家都是反對核能的,但現實考量下就是不得不這麼做,要廢核能,怎不提出真正可行的方案,別提出那種成本增加都不在乎的論調,要就提出真的廢核又不會改變經濟現狀的提案。
更何況二氧化碳是當前要解決的課題,當溫度升高,太平洋的溫度也會升高,更加有利於臺灣與暴雨的形成,臺灣面臨的天災就會越嚴重,火力發電到底是繼續保持主要發電方式,還是縮減改成其他方式,若是其他方式,不用核能能用甚麼?
我只知道也有一堆NGO也在反火力發電,對NGO而言只有再生能源才是王道,但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臺灣有這條件這樣做嗎,每次都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好像嘴巴說一說,東風就隨時可以借來推動風車了。
DACport, ATH-A900X Ltd, Philips X1, DT880/600, HD650, IE8, SCL5, SE420, GR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