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70歲以上的老人就要增加到605萬人了,他們過世後手中的房子會被他們的子孫丟到市場上賣嗎?

MAXI CHEN wrote:
下表數據顯示潛在意義...(恕刪)


啊不是給你提示了…

查查資料,動動腦很難嗎?

Ki Bao wrote:
啊不是給你提示了…

查查資料,動動腦很難嗎?


沒辦法,那不是動腦就可以了,有人統計分佈沒學好,認定是人過 80歲 以上就掛的差不多了。標準差,變異數等都不去考慮。

就算現在的情況,台灣超過 80歲以上到 100 歲的區間就有 100 萬人左右了,國發會都有做這些統計。

國發會對人口的預估,30 年後,2054 年,台灣大約人口數降到 2000 萬人左右,當然平均年齡會高齡化。也就是現在最多人口數區間的 40 - 50 歲區間,會移到 70 - 80 歲區間。

但這跟本不是說這區間開始高齡的人會死到差不多沒了,反而是到時存活在 80 - 100 歲區間的人口會比現在的多很多。

這還沒考慮到 AI 對醫療革命的影響,可能對預防醫學,診斷醫學,甚至新藥的加速發現,帶來壽命延長的結果。
omniyeh wrote:
國發會對人口的預估,30 年後,2054 年,台灣大約人口數降到 2000 萬人左右,當然平均年齡會高齡化。也就是現在最多人口數區間的 40 - 50 歲區間,會移到 70 - 80 歲區間。

但這跟本不是說這區間開始高齡的人會死到差不多沒了,反而是到時存活在 80 - 100 歲區間的人口會比現在的多很多。

如果這群老人都是長照,無生產力需要數量稀少的年輕人犧牲婚姻、工作來服侍,國家也差不多完蛋。

但醫療改革,放棄現在這種治標不治本長期吃藥的西方醫療,看到白種人就膝蓋發軟的台灣政府,應該做不到。AI就更別期待了,隨便問問都是最政治正確,擁護財團的答案。醫療改革需要有真正智慧的改革者,而非附庸大數據主流意識的AI。

現在語言式人工智能,其實只會說話但沒有智能

Lisa_Hsu wrote:
如果這群老人都是長照,無生產力需要數量稀少的年輕人犧牲婚姻、工作來服侍,國家也差不多完蛋。

但醫療改革,放棄現在這種治標不治本長期吃藥的西方醫療,看到白種人就膝蓋發軟的台灣政府,應該做不到。AI就更別期待了,隨便問問都是最政治正確,擁護財團的答案。醫療改革需要有真正智慧的改革者,而非附庸大數據主流意識的AI。

現在語言式人工智能,其實只會說話但沒有智能


你愛怎麼想,就怎麼想。要把政治都參和進來隨你,我沒興趣。

我都寫了 AI 會在預防,診斷醫學,新藥的加速發現會有重大突破。

AI 功夫在建模,讀入運用現有已知的大量數據,然後用大量的矩陣運算找尋出大量參數。AI 不是人類思考模式,嚴格上說不是人類思考的智慧。但 AI 用數學可以把看似不相干的特徵歸結出規律,並做分類與預測。

例如醫學研究單位,有人就在研究,設法用鏡頭掃描視網膜微血管或身體其他部分像手指的微血管特徵規律,AI 間接方式藉以找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這只能靠 AI 才有辦法做,人工無法。這可能是提前知道類似心肌梗塞或其他身體器官疾病的有效方法。像心肌梗塞,是可以提早有效治療的,也不會要長照,但前提是要事先診斷出,來的及治。治好的聽說還有人去跑三鐵哩 !

AI 普及,醫療大數據就在雲端,很多預防,診斷醫學的 App. 在家就可以做,AI 判讀出可能有事,就及早去醫院與醫師用更精密儀器診斷並治療(用更精密強大的 AI)。重點在 "及早" 。不要現在一堆人,痛起來了,喘起來了,才 call 119,來不及了。

AI 不是長生不老藥,是幫助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常保持健康不生病,生病只生小病,小病不拖不變大病,大病治療不需長照。

不是老人需要長照,是冥頑不靈,不去提早預防,診斷,及早治療的人(包括年輕人)才需要,那種人不是早死並拉低平均壽命,就是要被長照,浪費國家資源。
這台灣大型醫療單位在做的,可不是什麼賣野藥的

AI判讀運動心電圖、眼底攝影 未來能預測心臟疾病

肝病是慢性惡化,而心臟疾病發作,則往往可能瞬間奪命.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就排名第二。現在透過AI智慧,有機會預測未來,會不會發生心臟疾病。

動脈靜脈有沒有異常,從眼底攝影就能看的清清楚楚,長庚醫療團隊運用AI技術,1秒預測患者有沒有腎臟問題,提早預防糖尿病症狀惡化,目前研究已經進入臨床驗證。

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治康祐銓:「這邊可以看到有白色的滲出物點點,同時有合併小小的出血點,這代表這個病人的血管狀況非常不好。」能從眼底的微小血管,提早看出腎臟問題,未來也打算以小窺大,揪出心臟相關疾病。

林口長庚視網膜科主治康祐銓:「眼底照片是可以預測血管功能,心臟疾病是比較大血管的併發症,我們就覺得這個小血管併發症跟大血管併發症是不是可以同時預測,我們可以提早揪出早期的腎病變,未來希望應用在更廣的層面,我們希望可以揪出不只是微小血管病變,更包含早期冠狀動脈硬化或是狹心症甚至心肌梗塞。」運用AI補足人眼,難以辨識的心血管疾病,因為往往心血管一出問題可能瞬間奪命。

國人心臟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國健署統計,前年有2萬多人,因為心臟疾病死亡排行國人10大死因第2名,高血壓性疾病也排名第6,比起民國100年,上升了3名之多。

林口長庚護理師:「如果你真的覺得很不舒服,沒辦法就跟我們說,我紀錄完就會讓你休息。」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醫師林佳濱:「我們是可以發現說,它是非常不規則的跳動,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心律不整。」病患有心血管鈣化的疑慮,雖然沒有症狀醫師都會建議做運動心電圖,找出是否有早期心血管疾病,目前也投入AI判讀研究。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醫師林佳濱:「對於心臟衰竭的心電圖判讀的,準確率是稍微比較高一點,目前大概可以到85%左右的正確率,如果說心臟比較無力的時候,它打出去的血到全身就不夠,就會產生臨床的症狀,就是我們所謂的心臟衰竭,最常見的症狀是病患會喘,如果平常可以爬3層樓不用休息,現在才爬1層樓就一定要停下來,這個類似活動性的呼吸困難有加劇的情形。」

林口長庚心臟內科主任褚柏顯:「人工智慧的發展大概有兩端就是有偽陰跟偽陽性,目前都會稍微讓偽陽性高一點,因為我們希望寧可多篩出來,有一些我們可能沒注意到的趕快轉診到專科醫師,我們去確認他有沒有發生心肌梗塞。」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潛在的心血管慢性疾病,也能上國健署的風險評估平台檢測,輸入年齡性別、血壓等健康檢查數據,預測10年後會不會罹患慢性疾病,目前能檢測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等,讓有風險的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omniyeh wrote: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潛在的心血管慢性疾病,也能上國健署的風險評估平台檢測,輸入年齡性別、血壓等健康檢查數據,預測10年後會不會罹患慢性疾病,目前能檢測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等,讓有風險的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長期吃藥,最後還是變成強力藥商行銷手法。

你沒發現現在健檢已經變成這樣,太瘦說你貧血,OOXX不足,稍胖就說你哪裡脂肪過高,無論如何都是有病,用各種專業術語恐嚇要求你就醫。嚴格控制飲食放棄金字塔飲食少吃澱粉,每天高強度運動一小時以上,或許可勉強達到健檢健康標準。

但AI不會跟你說金字塔飲食是錯的,因為那是現代醫學主流。

人類能看破藥商洗腦手法的都不多了,更遑論電腦AI,絕對是為他們服務的。頂多就是把醫師淘汰掉,薪水太高,財團嫌惡很久早就想扔了。
Lisa_Hsu wrote:
早期發現早期長期吃藥,最後還是變成強力藥商行銷手法。


你可以選擇不吃,沒人強迫你。

但無法否定 AI 將帶來醫療革命,是台灣帶頭的。 台灣一堆科技公司,都在跨入此,研究這些,看能不能在這裡插一腳,分到羹,賺到錢。

一張眼底圖可望揪出全身疾病 長庚盼3年內預測心肌梗塞

眼睛為靈魂視窗,許多疾病的表現都可能在眼睛表現,長庚醫療團隊與台塑企業合作推出眼底AI,已能透過眼底圖判讀腎臟功能、糖尿病,未來力拚3年內能透過眼底圖,揪出罹患心肌梗塞等急性疾病的可能性。

預測未來疾病的發生,恐怕只需要一張「眼底圖」即可揭開體內潛在的疾病;長庚醫療團隊與台塑企業合作,透過眼底AI技術,觀察眼底的血管變化、血管彎曲程度、視神經周邊變化等,判讀患者的年齡、腎臟功能、糖化血色素等,台塑計畫於未來三年內,透過眼底AI技術,預測更為急性的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避免長期臥床的可能性。

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表示,神經與血管穿透全身,所有器官中,眼睛是神經與血管最為密集之處,過去已知肝臟不佳,眼睛會出現黃疸反應,糖尿病患者也會出現眼血管病變,不過,過去醫師大多是透過自身的經驗判讀黃疸或是眼睛血管的變化,也沒有絕對的SOP。

黃奕修表示,人工智慧分析大量的數據後,反而找出疾病病變的規則,從醫師輸入經驗教育AI,到現在已是AI教醫師規則,目前已可以透過眼底圖搭配AI分析,得知民眾的腎臟功能、糖化血色素;後續可蒐集大量的數據,可望從眼底圖中得知,癌症、關節炎等疾病,甚至患者連基本資料都無需提供,就能得知性別、年齡等資訊。

黃奕修表示,希望透過眼底AI抓出「急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希望能找出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預估三年內可以突破,另外也希望透過眼底AI,補足資源不足的偏鄉,讓偏鄉地區的民眾可透過一張眼底圖,更能確定罹患的疾病為何,而不是下山做了檢查,先上山等報告,再過幾天再下山就診,太過舟車勞頓,不過要透過此達到遠距醫療,仍需要法規上的鬆綁,才能達成。
Lisa_Hsu wrote:
如果這群老人都是長照,無生產力需要數量稀少的年輕人犧牲婚姻、工作來服侍,國家也差不多完蛋。...(恕刪)


老人的命值不值錢,還不是看財產多不多。

現在年輕人都嘛把老人丟到長照中心,沒人自己在顧的。犧牲婚姻工作?時代不同了,老了不要房子被兒女賣掉,導致流落街頭就好
JOJOJOKOKOKO wrote:
老人的命值不值錢,還不是看財產多不多。

現在年輕人都嘛把老人丟到長照中心,沒人自己在顧的。犧牲婚姻工作?時代不同了,老了不要房子被兒女賣掉,導致流落街頭就好


唉 ! 我寫那麼多,都希望醫療革命更加速,不管是家中老人長輩,或自己,自己的兒女,必要時都有更先進的醫療可受用。錢,房子只要我自己健康,再賺就有,不是盼著要老爹老娘早走留給我。

AI + 醫療革命,就是進行式,可預見未來大家都受益,長命百歲。 當然,想當例外的是他個人自由。

也希望大家以後要去醫院的目的,就只是花小錢做健康檢查而已,沒事。
JOJOJOKOKOKO wrote:
現在年輕人都嘛把老人丟到長照中心,沒人自己在顧的。犧牲婚姻工作?時代不同了,老了不要房子被兒女賣掉,導致流落街頭就好

這不能怪年輕人,舊社會多子多孫又短命,重病很快就死亡,子女負擔輕,當然願意照顧老人。

現代醫學是企圖讓每個人都長期吃藥長期回診久病不死長達20~30年(加上吃過動藥幼兒、抗憂鬱年輕人就更誇張),加上少子化,每個年輕人要照顧老人,就得面對不婚與失業,犧牲重大,非常不合理。就算拿到老人財產,沒在險惡社會職場中磨練過,台灣滿滿詐騙能保住多久也是問題,根本不值得。

醫療財團主導醫療潮流,賺飽飽當然不會放棄現代這種模式,所以樓上想像用財團很好操控的AI來改革醫療,我才嘲笑他緣木求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