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大有為的政府,40年低利房貸?搞死年輕人,銀行賺飽飽!

不用罵了,這政策干擾到太多既得利益者了,不可能會實施的
40年的房貸,我看現在手上有幾十.幾百間房子在租人的包租公.婆們會先跳出來反對
房貸攤到40年應該會和租屋的租金差不多,一個40年後房子變自己的,另一個租40年後房子還是房東的,誰會去租房子啊
40年房貸,
不過是理財工具其中之一,
人民可藉由資金的周轉,
將資金投置於治裝、買車、旅遊、子女教育、文藝活動等等,
很多人辦理房貸,不全然在於買屋,
就如同很多人辦理助學貸款並不是繳不起學費,
而是著很於資金靈活的運用,以低利之資金來取代高利的資金。

眼下許多人將長年期房貸冠上不道德之污名,
最大的謬誤在於認為貸款人會將所貸之資金全數投入買屋置產,
進而推升房價助長炒作,因此罪大惡極莫此為甚。
我不敢說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房價的高低若只在繫於房貸期的長短,未免太過簡化。

若能以理財的觀點切入,
40年房貸不失為一個理財的好工具,
一方面利率較信貸、信用卡利率低,
另一方面核貸的金額也較高,
可以讓年青朋友充分運用,
畢竟人生不能重來,
在最需要資金的當下,
若有一低利、長期、高額的貸款,
也算是人生圓夢的好幫手。



Jamespon wrote:
選舉明明就是一個少數服從多數的活動
即使是握有那80%資源的人,他們的人數終究只有20%
且選舉制度是不分貴賤,一律一人一票
理論上80%的人才是真正可以左右結果的
但為什麼總是那20%的人得到利益...(恕刪)


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上沒錯,但...當一個群體被切割開時,譬如 60% 跟 40% 好了,當 60% 那一邊的人有一半以上同意某決策,表決時 60% 那個團體就會通過,然後 60% 再跟 40% 一起表決,40% 那邊的人也無力反對,所以事實上只要全體人數的 31% 同意就可以左右結果。

如果再切下去,最後決定的可能只是幾個人而已...

當然,這個模型忽略了很多變因,只是講個少數控制多數的概念而已。


還有啊,沒有握有大量資源的人是沒辦法參加選舉的,宣傳車、廣告單、廣播、電視廣告...哪樣不是用錢砸出來,窮人哪有辦法這樣搞,當為了選舉去尋求財團資助時,很難不變成財團的打手...

民主制度發展也沒多久,也許走不通也不一定。
一次繳清與20年分期與40年分期

這三種制度在現階段會產生需求差異嗎?


如果全面性要求停止銀行房貸業務,全面性要求新屋成交必須繳清,當然會降低需求,進而影響價格!

相同的延長為40年,當然會降低月繳納金額,導致需求上升,這時候價格自然也會推升!

房市場上刺激需求只會刺激價格上升!

這也是問題癥結點所在!

況且長時間的房貸業務,連帶的銀行會要求提高保險額度,降低貸款成數來規避風險,這些成本還是承貸戶要負擔!

短期內需求增長後,價格也推升,然後市場經濟又開始依照自有的法則,回歸本質!

所以先前台灣不斷釋出幾千億優惠房貸,一次又一次,就是因為市場又回到了原點,需求又不振,所以又再次提出!

這項政策也是一樣,市場短暫推高後,又是回到原點,

只有幾項不變

1.銀行貸放額度,房屋貸款比例與總金額雙雙推高!金融風險更高

2.政策性的維持寬鬆低利率導致房價不墜,需求又降低!




bridge6914 wrote:
40年低利貸款,真的是大有為的政府啊

又沒強迫你一定要貸。


bridge6914 wrote:
假設內湖區一坪50萬,買個30坪的房子,算起來1500萬,利率要低?

到桃園縣買30坪的房子,300萬有找。買不起內湖就別硬撐了。


bridge6914 wrote:
貸款金額 1500萬
貸款期限 40年
總利息約要320萬(靠!外加2成!)
每期要給多少?大概本息平均攤還38000
裡面有12500是利息

不然你借我1500萬,不要收利息,好不好。
shychef wrote:
到桃園縣買30坪的房子,300萬有找。買不起內湖就別硬撐了。


買桃園縣的房屋,假如是30坪300萬,通勤往台北上班 (總不會公司在內壢卻希望買內湖吧)

兩夫妻所需要的通勤費不便宜! 通勤時間上因為上班要提早一些避開車潮 下班會比較晚,
如果有小孩需要多些費用請保母延長照顧時間

這些因素通常買遠一點的家庭要注意!



特偵組 wrote:
買桃園縣的房屋,假如是30坪300萬,通勤往台北上班 (總不會公司在內壢卻希望買內湖吧)
兩夫妻所需要的通勤費不便宜! 通勤時間上因為上班要提早一些避開車潮 下班會比較晚,


那不會換來桃園上班。
很多留學生買不起紐約、倫敦的房,還是回台工作啊!
怪天怪地是沒用的…

特偵組 wrote:
買桃園縣的房屋,假如...(恕刪)


這不就是trade-off?
有得必然有失,要低房價又要各項生活機能都好,基本上是不會有交集的

當人的立場不同想法也不會一樣,
好比搭乘一輛很擠的公車,
車上的就覺得車外的人難道不知道很擠,可以搭下一班嗎?
車外想上車的就會覺得明明就塞的下,我趕時間趕快讓我上

大家都在抱怨房子貴,但是願意妥協的人又有多少?

房貸不過是一種貸款的手段,和信貸車貸只是抵押品的不同,
年限也只是多一種選擇,沒有人要你一定要貸40年,你想貸銀行還不一定願意
不必過度反應

當自已覺得房價很貴時,
還去貸款1500萬去買,
這時,你已經房價高漲的幫兇了。

就別再怪高房價了…

diamondback wrote:

這不就是trade-off?

有得必然有失,要低房價又要各項生活機能都好,基本上是不會有交集的


不!應該是說這要從TOC上來看 Total Owner Cost(大概是這樣寫)

每各月多花車費在通勤+保母費用的話,換算下來也不便宜!

假如搭捷運通勤 每天來回120 *2人

保母延時照顧補貼 每月4000

這樣也要萬把塊

至於說會不會有交集,這就是政府應該做的,蓋社會住宅 順便把工作機會拉過去 交通建設弄好 教育等...

似乎這樣才對吧!!


如果只是放任市場經濟發展,當然情況會惡化!

最後產生中產階級搬到邊遠郊區

底層則搬到都會區週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