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似是而非,有些就比較本位一些,但是在自由的國度都是要尊重滴,
也很高興有人提出【權值】的概念,有點像股票在算一樣,感謝,
其實,回歸實務面,不講理論好了,試想一下:
今天,在1樓有人出1600萬元要買,而同棟3樓,有人出700~800萬要買(權狀建坪都20坪左右)
這是事實,卻有人用地坪一樣來說理,這就..........HA.............
還有,參加都更真的都賺到了嗎? 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好好想一想,拉長時間來想.....可能未必吧!
房子會老,土地則不會呀
PS:其實也沒那麼複雜,住戶也都還沒有全部談完,這大概也是建商在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方法吧!
b8270309 wrote:
感謝各位大大的意見,...(恕刪)
其實都更的紛爭非常多 最出名能夠成功的抗告建商的案子要屬松山路跟忠孝東路交叉口那案子 由於那房子的大部分都是警察宿舍 而且早就多年來無人使用 偏偏他旁邊有私人住宅 建商很聰明先跟警察宿舍的家屬說好 等到最後才去跟民宅談 情況可能就跟樓主一樣 民宅怎麼會肯 當初買這房子的價錢跟那警察宿舍差那麼多 怎麼能夠用警察宿舍的價格來比較 如果我沒記錯 建商好像想用1千出都收購 問題是那裡的房子市值就超過2000 居民怎麼肯答應 最後告上法院 目前看起來他們應是成功對抗建商的少數例子
我認為用權值來最比較固然很好 但樓主必須想到的是你面對的是建商 有賺頭才會幫你做事情 不可能免費的
除非你自辦都更這就沒話說 否則跟建商談條件怎麼算你都是吃虧 只是怎麼樣會少吃一點虧而已
你不能可能只堅持自己的立場 否則妥協二字怎麼會出現 mudada 也提到 如果是督更只要超過7成就可以強制執行 那這樣樓主本身的傷害會更大 樓主一定站在如果你是建商什麼東西是你在意的角度去想
如果建商奸詐一點 就挑撥離間 先想辦法買通23樓住戶 最後樓主什麼都沒有 那不是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