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吐司 wrote:
兩年半以前的交易量都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嗎?
其實你即已同意實務上無法區隔, 卻又試圖抓幾個元素上演一場戲, 只是在模糊那場戲背後的真相而已, 在模糊與混沌中你那個第一第二上哪裡找? 一個圓形時鐘中, 哪一個才是開端呀, 你這種找法是沒有意義浪費時間的, 建議你用另一種新思維去理解當前現象, 這個世界可不是按數字大小在排列演戲的
你可以試著先讓當下有的事實現象進來, 先不要急著進行分析, 講白了, 就是讓當下事實來告訴你真相, 雖然你還認不出那就是真相, 但就先讓它進來, 尊重事實才不至於被事實壓垮, 換句話講, 這樣才不至於被事實欺負被市場修理, 經驗來的
實話總傷人, 也不中聽, 若不喜, 請跳過, 無傷的...(恕刪)
我想要找到交集真的很難, 所以我同意這篇回完就此打住.
我同意實務上無法分別的, 是你敘述的 "一個貸款九成的自住客" 要怎麼認定他的屬性, 就這麼一句. 其他的你就放大太多了...(特別是上面這段引言, 讓我感覺成見很深呀~ ^^)
我就是很明確的認為, 第一批就是海外回流資金, 第二批就是 "口袋夠深, 被迫下場的人". 這是我的親身觀察, 然而我的觀察樣本數不足以代表統計上的顯著性(singificance), 所以我很節制的把我的觀察稱為"假設", 而且歡迎大家吐槽. ^^
如果很重視邏輯的人, 對我形容的 scenario 最好的攻訐應該是,
- 證明海外回流資金 投入台北市房地產的數目, 不足以帶動整個市場價格的比價效應.
- 證明並沒有所謂 "口袋夠深, 但是看到價格上漲, 擔心被洗牌出去, 所以跟著跳下來"的這群人
- 證明上面兩者的行為, 並不足以影響其他負擔能力相對較弱的人的行動, 或是不會對於上面兩者會選擇的區域以外的物件, 同樣引發比價效應
上面這幾點, 我沒有辦法找到好的數據來佐證/推翻 自己的statement, 因此我才會提到, 很希望有當時站在第一線的房仲網友, 可以提供當時的親身觀察, 多少累積一些樣本數.
我受的訓練是, 一個 hypothesis 被推翻或被證明, 意義只在於幫助論述者了解事實, 完全和論述者的褒貶無關. 所以你何必擔心傷不傷人呢? :)
你的論述, 完全沒有在邏輯上說服我. 這有可能是我的理解問題, 也有可能是你的論述能力問題. ^^
我說的也都是誠懇的實話喔~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