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gyuwang wrote:
社會住宅絕對是正確的
蓋愈多愈好
因為民生用品本就不該世襲及炒作
最好蓋得很好,好到大家都不想去買房子更好
省下來的錢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房租讓政府收,政府就有更多錢去運作
這樣才是皆大歡喜的作法
政府根本無法從社會住宅事業中獲利
目前租屋市場的行情已經偏低,社會宅租金還要再打個折,如果委託民間管理還要再給抽一手
政府開辦社會宅事業,也會增聘公務員,有社會宅的縣市都要增聘,這些也都是成本
這樣的社會宅連回本都做不到,就是因為一定賠錢,才叫做「社會福利」
所以,所謂社會宅其實是要拿納稅錢來幫部分人付房租,蓋的越多稅金負擔就越大
稅金不足就要加稅,於是納稅人負擔增加、企業外移、外資投資意願下降,國內經濟更加艱難
雪上加霜的是台灣同時進入老人化社會,退休人口暴增納稅人口減少,收入不增加,賦稅反變重
更嘔的是有錢人避稅有方,倒楣的都是躲不掉的中產以下階級,於是社會正義降臨了嗎?
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有人花錢就要有人掏錢
老夢想著別人來幫自己付錢,好讓自己可以「過更好的生活」,那個掏錢的倒楣鬼是誰?
還不就是你自己跟你的下一代...
deanany wrote:
現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各各短視近利,頭腦每個都有問題!!
台灣的高房價不是"供需問題",而是"人為炒作"!!
好像終於有人發現社會住宅怪怪的了...
一些人天真以為一輩子給政府養就好,殊不知,政府只是要你不要流浪街頭或蟻居,造成國際觀感不佳。
以台灣愛面子的文化,住社會住宅(建案/住址)難免被貼標籤。即使管理再好,還是難免被視為"暫時"或"永久"經濟弱勢的人居住場所。從社會住宅主要客群來看:
1. 有經濟"潛力"的人(有一技之長,薪水穩定成長),暫時居住,將來有能力畢業買房。
2. 無經濟"潛力"的人,需要長期/永久協助居住權力
3. 特殊情況弱勢民眾
再來個佛心保障永久租用權力,不趕人。實施久了後,2.3類人就越來越多,因為畢不了業,久而久之,社會住宅(建案/住址)標籤就越明顯,甚至觀感越不好。有經濟"潛力"的人寧可拼一點,也不願意..(不多說,但很現實,總之是關於 女友、妻子、小孩、岳父母、朋友、同事..相關的話題)
也別對政府要求太多,增加社會住宅以經很佛心了。讓台灣至少沒有蟻居或年輕人流浪街頭的奇怪事情發生,這樣會讓政府很沒面子。目前已經買房的人,主力分布在35歲以上,而且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搞不好正在思考要不要棄台灣奔大陸),政府不會笨到把房價砍半讓這些正處於社會中堅份子的人不爽。
話說回來,目前所有政治人物的居住政策裡,有哪一項的目的是把房價砍到讓大多數人買得起?? 不管是增加稅收,或找土地...不都往找經費建造社會住宅方向走嗎?? 而這些社會住宅所需的稅收來源...主力應該是不需要社會住宅的人,所以這些需要社會住宅的人,也不需要仇富,或想把房價砍半,讓已買房的人不爽。因為不需要社會住宅的人,對社會住宅實現的貢獻,比需要社會住宅的人多。
-----結論-------
政府對居住政策的目標: 房價穩定、讓短暫/永久/經濟弱勢者有房住。不是讓弱勢者買得起房。
~~~趕快努力提升自己比較實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