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道破經濟衰退與房價

緩緩下跌還有可能...
房價地價崩跌..
第一個破產的是銀行..再來就是政府..
你以為現在地方政府是怎麼在過日子的?
紙上重劃有沒有聽過?
汽車工業,大陸去年2014年全國需求量是4000萬輛,台灣是30萬輛,
美國三大品牌年產是2000多萬輛,全世界只有歐洲地區產量可以與大陸相比,
歐洲,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瑞典西班牙荷蘭....

汽車工業科技高還是不高,說低是第三世界都會生產...如小貨卡
說高又僅只幾個有高科技國家會生產....如F1,超跑
跟大陸同文同種的台灣,在這一龐大產業這麼龐大需求量下
卻把整個商機是拱手讓人,還因此由東亞進口零件,整車.

怪政府政策不對逼走廠商,怪引進外勞,怪大陸勞工,怪產業老闆給薪資太低....




LoYC wrote:
1. 其實政府到目...(恕刪)


不錯,最近難見的理性分析,L大可多寫些重點式分析,讓這些投資客 早日看破

不炒房,改想些高經濟價值的出口
cougar2015 wrote:
汽車工業科技高還是不高,說低是第三世界都會生產...如小貨卡
說高又僅只幾個有高科技國家會生產....如F1,超跑
跟大陸同文同種的台灣,在這一龐大產業這麼龐大需求量下
卻把整個商機是拱手讓人,還因此由東亞進口零件,整車.
怪政府政策不對逼走廠商,怪引進外勞,怪大陸勞工,怪產業老闆給薪資太低....


台灣汽車產業:


今天我們終於有了自主的汽車品牌,它的名子叫做LUXGEN。


韓國汽車產業:

1886年「汽車的發明,改寫了世界歷史」.此後,世界各品牌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才得以躋身世界前五大汽車廠,而HYUNDAI現代汽車卻將在五十年內完成此一目標


這應該要怪年輕人喔... 可能要怪到全世界的年輕人啦

都不買台灣之光 LUXGEN~~~

台灣老闆好強喔... 50年了,車子終於賣出台灣(現代汽車->世界前五大汽車廠)

flashmeat wrote:
房價地價崩跌..
第一個破產的是銀行..再來就是政府..


銀行的房貸 以這兩年管控的程度, 絕大多數的逾放轉銀拍取回的抵押品價格 都足以cover借出的本金
若是3年以前就貸放的, 超級安全
所以整體銀行 在房產下跌25%的情境下, 都還穩得很

當然若跌40%~50%就失控了
但若以20%這樣的下跌來看, 多數人都認為是很大的修正了, 但, 銀行不會有事

政府要破產 問題不在房價下跌, 在於這麼多年, 開了很多支票, 借了很多錢搞公共建設(多數是交通相關) 間接抬升了房價
這些債留子孫的借款, 要破產都還要10多年以後...

沒有因為房價下跌會影響民生經濟的問題
應該探討的是 合理的房價應該跌到哪裡才算合理

持有多頭部位又不得不看多的bias
在市場氛圍轉變時, 腦袋沒跟著轉
就是不建議投資房產的一群






LoYC wrote:
1. 其實政府到目...(恕刪)


廢話太多

是資金推升的不是需求推升

銀行沒收傘就不會崩

BTW, 台灣政商真的很聰明,很會賺, 債務汙染留給你跟我, 誰管企業名聲.....
炒房者頭腦真是一級棒

炒完建地炒農地,農地炒完炒工業地

搞得真正要種田的人沒辦法耕作

想要走技術蓋工廠的買不起土地蓋廠房

這些都是苦幹實幹上來的人,偏偏一堆人想投機

還為農民設想耕一輩子的田,翻不了身之類的話,很窮苦,還不如把田賣掉蓋農舍

在工廠做很艱辛,還不如蓋房子來的好賺,整天都在想怎麼投機,真的是沒救了

台灣的糧食自主率越來越低,產業越來越沒落,滿街都是房子再出售卻賣不出去,真是自食惡果
cougar2015 wrote:
無法像上一代年輕人吃苦,嫌薪水低,
外銷工廠多少廠商就是為產品的人力成本過高...(恕刪)

你這句話的論述邏輯是大家
回到四十年前拿月薪六仟元《=不要嫌薪水低
再創台灣經濟奇蹟《=工廠繼續繁榮不會走
好讓你賺錢去爽法拉利囉?!

要不然從你的論述邏輯,看不出你的台灣經濟奇蹟是要砍誰的錢來創造?

果然是走過既得利益的老草莓。

年輕人如果願意進工廠,你願意用多少薪資給他?
薪資低,你賺很大,他活不下去。
薪資高,你賺不夠,嫌沒有當年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是踩在當年有大量便宜勞工身上剝削得來的。
今天竟然有當年的既得利益者敢講這麼無知的話!

無知至此,才是真正的台灣奇蹟。
cougar2015 wrote:
汽車工業,大陸去年2014年全國需求量是4000萬輛,台灣是30萬輛,
...(恕刪)


數據錯得離譜

2014年中國全國汽車產能量是4000萬輛,嚴重過剩。台灣國產車銷售量是28.8萬輛

2014汽車銷售量
中國2349萬輛
台灣0042.4萬輛

台灣每萬人的購買量還是比中國多的
empirepenguin wrote:
數據錯得離譜2014...(恕刪)


依照您的數據,差不到3%

可說兩岸買新車的比例幾乎是一樣了
未來對岸買新車比率例將超過台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