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黑天鵝更恐怖!學者:房市「灰犀牛」3年後報到

魔鬼藏在細節中 wrote:
這個邏輯蠻狂的,在租屋市場原本舊屋供給已存在的情況下,維持相同需求,再增加一些新屋的供給,供過於求發生後價格竟然會往上跑?

這個很正常,因為租不出去的房子不會列入統計。
看個例子:
狀況一:
A房十年新租10000
B房五年新租11000
C房一年租12000

狀況二,加入一年新D房,比B房好,但租金和B房一樣。
D房租11000
B房租11000
C房租12000

A房租不出去,不用列入統計。
大建商很清處人口結購的問題,已經在搶建搶出貨了,就像颱風要來前的農民,拚明收割農作物,多割一份就多賺一份。
臺灣的房子瓦屋鐵皮屋
醜又舊一大堆
房子跟汽車一直在汰舊換新
破房子跟中古汽車一樣降價非常多
但是很多人想不開
都要開新車買新房
所以新房子跟新汽車一樣很難降價
魔鬼藏在細節中 wrote:
事實上台灣自有房屋率近85%,你所謂的購屋群,年齡越高需求比例越少,若首購族每年的增加尚能補足因已購屋或是屆滿貸款年齡退場的需求,就會呈現像目前的台灣非空屋穩定增加的情形(+10萬/年)


1.我僅抓21~45歲這段人口族群是因為這個族群是租屋、購屋最熱絡的族群

2.多一個人買房就少一個人租屋,所以租購屋人口應該要一起看

3.5年內21~45歲的人口預計減少42萬人,而且減少最快的是20歲左右的族群,租屋市場會先出問題

4.拜低利率、貸款年限延長、寬限期等措施,房市才能維持住現在的情況,而且經濟從2008年之後都是在走多頭

5.金管會這一年來壓力測試、產金分離、寬限期延長等政策,它在怕什麼?

6.你看的是過去,我看的是未來

Yungas wrote:
小弟在鄉下貢獻了3...(恕刪)


所以我覺得買房子要買在都市 買郊區要通車通很久的以後都不會有價值

魔鬼藏在細節中 wrote:
本來以為您功課做的很足,想要給個讚,沒想到連空屋(低度使用)和新建餘屋定義都分不清楚 =.=

請去把新建餘屋的定義看清楚,然後再好好想想每過一季增加七萬這句話要怎麼來


「新建餘屋(待售)住宅」是利用地籍資料、房屋稅籍資料與臺電用電資料,將屋齡5年內、仍維持第1次登記且有銷售可能性的住宅,視為新建餘屋(待售)住宅

「低度使用(用電)住宅」是利用房屋稅籍資料與臺電用電資料,將每年11、12月平均用電度數低於60度的住宅,界定為低度使用(用電)住宅。

1.依定義來看新建餘屋是應該歸類在低度使用住宅定義內

2.不應該用每季來看,而是應該用每年來看

3.以「低度使用(用電)住宅」的定義來看,其實不太具參考價值

4.新建餘屋的量在增加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跌了還是有人買不起,所以看看就好。
生育率低跟房價沒有絕對關係,有同事跟他老婆結婚有買房也沒生小孩你怎麼說?

現在年輕人寧肯養寵物,也比養小孩多,看來應該開放寵物也可以買房?房市準備井噴?

魔鬼藏在細節中 wrote:
這個邏輯蠻狂的,在租屋市場原本舊屋供給已存在的情況下,維持相同需求,再增加一些新屋的供給,供過於求發生後價格竟然會往上跑?那在賣屋市場同理,建商只要一直蓋新屋,價格開高高,房價就永遠不會掉了?


你看的是過去
我看的是未來
未來很明顯的是需求將會大量減少
租屋市場將會先萎縮
連帶影響影響購屋市場
大學生總數10年內將會減少近3分之一
全國150幾所大學將會倒掉至少30幾所大學
連帶周圍的租屋市場跟商圈將會急速萎縮
拋售的房子將會以大學周邊擴散出去

參考一下永達技術學院周圍的現況吧
joncehome1@gmail.com wrote:
你看的是過去我看的是...(恕刪)

房地產要看的是未來,不懂為何有些人要看過去的資料
我記得小時候, 台灣擔心的是人口爆炸, 而現在人口爆炸在全球的角度來看, 仍是天天在警告.

台灣人口過多, 能降下來是好事, 至於是否和房價直接關聯, 恐怕未必. 因為對品質和坪數的要求同時也在提升, 人口集中化更是不可能排除. 也就是說看得上眼又地點喜歡的房子永遠買不起. 那些大降價的房子根本不想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