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江技術學院突然宣布退場停辦,附近商圈租屋市場未來堪慮!

別人失業 大家會説經濟不好
自己失業 才會覺得真的可怕
terrybog wrote:
你沒有回答我啊!

過往你的言論是北漂都是來搶資源現在你說北漂是眼光鷹準,你自己要不要先統一一下說法?

我何時說過 → 北漂都是來搶資源 ← 你去找出來看看,找不出來自己吞回去。

看清楚我說的是插旗 ← 等於置產佈局,置產佈局就是眼光鷹準!明白?!

北漂是口袋空空買不起怎麼搶資源?!簡單講:有實力的叫插旗,沒實力的叫做



大學超前部署社會需要的科系就不會倒,例如:

https://www.re.org.tw/media/more.aspx?cid=206&id=2270

大家自找的
我覺得不是教育改革造成
教育再怎麼改,職場老闆心態就跟著變
反正就是雞蛋裡挑骨頭

老闆那種找人挑學校的心態不改
學校肯定倒光光
找不到人~~怪老闆自己

最早是企業老闆說找不到適合的人才
教改才讓大家又更多大學可以念
結果大家都去念了大學

老闆又改說~~大學生太多了我要碩士生
找不到人才拉
然後大家又搶進碩士學歷~~唸出來
老闆這時候又想到碩士生滿街跑,我花錢找人當然要找更稀有的....
所以學歷真的是老闆要的嗎?
老闆要找的人只是要滿足自己的心態慾望罷了
加上少子化的衝擊

我覺得台灣學校倒一半剛剛好而已

這就是華人佔人便宜的心態
我沒佔到便宜我就不甘願美送
有錢我也不請
江山輩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葬舊人
有啥好堪慮的?
五流野雞、鄉下偏僻、海水退潮

招不到學生再正常不過

嘉義還有一所宗教大學更偏僻,校園四週都是甘蔗、樹林、鳳梨,還好宗教有錢……
雖說是少子話,但學校辦的好不好也是有差別的..

不然像高雄,中山工商..學生也能到八九千人..

辦的好,家長學生自然來.

不好,倒不倒也是正常的.
我才預測一下

學校倒一半後
企業老闆又要跳出來喊~~找不到人才了
希望教改能再來一次
讓老闆都能找到想要的人

反正不管怎麼亂,最後的錯都推給政府教改就好
老闆只是出一張嘴喊燙而已
江山輩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葬舊人
火神大大 wrote:
說個比較遠的
2010年只有16萬新生兒
未來他們80%結婚,剩下64000隊新人

64000隊夫妻80%想要生小朋友
平均生0.8個
剩下40960個小朋友「只」就讀


其實私校沒那麼笨
很多在辦在職進修學程
所以至少還能多撐個幾年

但2010年新生兒來算20年後出生人口
(16/8)X0.8...20年後這數字真的很驚悚
等到他們上大學也是40年後了
我會覺得更深層的意義是台灣面臨長期超級嚴重的勞動力危機了
HTC , 三星 與 台積電 ~~

無意間看到國外一位網紅談到他對 HTC 手機發展的感想 ..

提到當初 HTC 因為是第一個採用 Google 的 Angroid 手機作業系統 , 而且有很多的創新設計 , 像是全金屬的機殼 , 以及內建的立體喇叭音效 , 銷售量也曾經是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龍頭 , 市佔比很高.

其母公司 宏達電的股價也曾經是台灣股市的股王 , 市價曾高達 1,195 元 , 但是現在只現值不到 30 元.

而取代 HTC 成為手機霸主的 韓國三星 , 則是靠著這一個業務的成功 , 成功的將企業集團推向一個高點 , 甚至拉動整個 南韓的經濟 , 影響深遠.

但是後來該集團試圖要再複製過去獵殺 台灣企業的成功模式 , 傾全力要奪取 台積電的全球晶圓代工業務 , 但這一次卻一再的受挫 , 彼此的差距還越拉越遠 ..

對應這一個現象 , 我認為視角應該聚焦在我們每年的大學聯考榜單上面 ..

長久以來 , 台灣每一個世代最優秀的年輕人 ( 或是最會考試的高中畢業生 ) , 幾乎都會以 醫科或是電腦 , 機械工程等科系為上大學選系的首選.

原因無他 , 就是針對未來就業的出路所最做出的最佳規劃.

而這也是讓 台灣的醫療 , 精密製造 與 代工產業可以在全世界累積雄厚競爭力以及產業實力的根本原因.

但是也讓我們在全球品牌經營的 軟 實力上 , 落後世界水平很多的相對軟肋 ..

因為缺乏對應的舞台 , 像是國際知名的消費品牌 ,或是知名的企管顧問公司 , 可以讓優秀的新血可以在這一個領域中發光發亮 , 能有穩定的職場生涯規劃.

之前我就看過一篇報導 , 紐西蘭的 奇異果因為國家對品牌的細心經營 , 讓整體的產值增加了 37 % 之多.

台灣生產的商品 , 值量與價格在很多的領域都是全球拔尖的供應商 , 但是可惜的是我們極度缺乏整體的品牌行銷與整合 , 痛失了整體行銷鏈中最為肥沃的終端零售利潤.

簡單的講 , 就是我們雖然代工製造了很多的商品 , 行銷全球 , 但是每 100 元的市場交易價格中 , 我們的企業往往只能有 3-6 % 的微薄利益 , 不像是品牌的擁有者可以有超過 30 % 以上的毛利率.

所以我常常會建議 , 如果要想要有比較好的薪資成長空間 , 最好要選擇高毛利率的產業 , 因為獲利豐厚企業 , 代表它在市場上有比較好的競爭優勢 , 也比較會有能力好好的照顧員工 , 提供福利.

就好像有人在反應 7-11 的國產冰品竟然可以賣到 59 元 , 令人難以接受 ..

但是我卻在好幾個介紹各種職業的日本年輕人一天生活的短片中發現到 , 多數年輕人的早餐 , 是前一天從超商買的微波食品 , 因為早上出門前加熱就可以食用 , 比起帶到公司再吃的方式方便很多.

所以如果以這一個現象來看 , 未來的小型餐飲就會受到很大的擠壓 , 會越來越難生存.

還有一個例子 , 就是人力素質與文化背景與我們相近的 新加坡 , 就產出兩個全球知名的品牌 , 一是按摩椅的 OSIM , 另一個是傢俱業的 詩肯柚木.

這 2 個品牌的操作 , 都展現出遠比 台灣的本土品牌有著更為宏觀的全球視野 , 整體的呈現也比較細膩 , 逼近歐美知名品牌的水準 , 其在市場的辨識度也較高 , 對銷售與盈利都有加分的效果.

早上在 Youtube 看到一個段節目 , 提的是血汗工廠 孟加拉的慘況 ..

這一次的疫情 , 下單的歐美品牌廠商 , 要求已經敲定要交貨的訂單 , 貨款要打 7 折支付或是要拖延 3-4 個月後才能付款.

之前跟一位機車行的老闆聊天 , 他提到一位經營日用百貨商品的進口商 , 前一陣子的進貨 , 一整個貨櫃 , 從下單 , 運輸 , 報關進口 , 開櫃理貨 , 到出貨給零售商 , 100 萬的銷售額 , 利潤竟然只有 5 萬元 , 面臨很艱困的存續問題.

網路上有人詢問 , 自己的家庭收入 200 萬 , 已經有一位小寶貝 , 正在煩惱是否要再生一胎 , 給小孩一個玩伴.

回覆的建議是一面倒的贊成再生一個 , 原因多是給小孩一個成長的伴 , 以及日後有可以商量的人生夥伴.

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下定決心 , 此生就只想養育一個小孩.

原因很簡單 , 就是我不想看到小孩為了搶奪家庭的資源 , 或是終生陷入與手足較勁與爭寵的混亂與不安.

而當有人詢問為何我不再生第二個小孩時 , 我的標準答案永遠就是 , 我的能力就只能養活一個小孩 , 如此 , 問話的人也不會再有意見.

剛收到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 提文解釋為何受疫情重創的經濟環境下 , 股市的表現還是出乎意料的良好 , 讓很多人錯失低價買進股票的機會.

原因就是 美國的聯準會無條件的買進大型公司所發行的債券 , 所以就算連受創最重的郵輪公司 , 也可以透過市場取得低利的充裕資金 , 讓營運不至於出現問題.

執政者這樣的做法 , 或許有圖利廠商 , 反市場操作之嫌 , 但是為了國內經濟活動的存續 , 以及就業市場的穩定 , 其實也很難找到更好的方法.

前一陣子剛好有需要買一只瑞士製造的手錶 , 原本以為這個一線品牌折扣頂多落在 8 折左右 , 不料到現場時卻看到 55 折促銷的活動.

這一個現象讓我有一個體認 , 那就是我的合作廠商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後 , 會提案出清他們因為疫情而被取消的訂單 , 無法出貨的產品存貨 , 如果折扣合理 , 會有機會買到一批價格與質量皆優的好產品.

在我的認知 , 危機就是一個換位的好機會 , 對於沒有體察趨勢的人會是一場災難 , 但是對於能洞察先機 , 提前布局的人 , 就會是一個向前躍進的契機.
火神大大 wrote:
如題閱,可,請參照,(恕刪)


學店賺不到錢,當然要止血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