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taipei wrote:
所以推實坪制沒那麼容易。
如果不溯及既往,新法施行後的推案是實坪制,中古屋是虛坪制,
你想讓大家房子都賣不出去嗎?

沒那麼容易表示並非不可行
公設有多大一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出的錢能買到多少100%持有的產權
畢竟公設並不是100%持分的財產
反對實坪制的人都說現在虛坪制買房時一樣可以看到公設比
實坪制不過就是把這段計算轉換給省略後檯面化
這就好像是你去國外的購物網站如Amazon
網站會直接幫你把售價單位轉換成你所在國家的貨幣
這麼貼心的政策我不曉得有何好反對的
除非是有見不得光的東西隱藏在裡面
重點根本不是公設比多高

而是公設比要收錢

基本公設如樓梯電梯本來就要有啊

額外公設應該是建商蓋來吸引民眾買房

結果變成全部都拿來賣錢

反正台灣人很有錢啦

還不是一樣賣超好

昨天看新聞說 平均地權的利空已經出盡了

快買快買!!
菜叫菜逼巴
公設不用成本? 有哪條法律 公設不得收錢?
推實坪制就可以避免掉這個問題,喜歡健身房游泳池的就買貴一點,喜歡單純兩隻梯的就便宜一點,一切看市場需求。
把問題推給消費者是不對的,本質上就是資訊不對等的問題,你建商要蓋自然精密計算法規與灰色地帶的利潤空間,難道消費者想買房子還要開公司蒐集區域行情的室內坪數單價行情嗎? 你說權狀上主加附跟公設坪數寫得一清二楚不會自己換算? 我就沒看到政府的實價登錄網站有做出精準的室內坪數區域單價行情。

建商跟政府都知道這個道理,只有些巴不得公設坪數通通拿來賣室內價錢的投資客跟建商會去圓政府的說法,畢竟,模糊空間越多對賣房的人越有利可圖。

你跟一個外國人說台灣的車位是8-12坪他一定很困惑,難道台灣的車位大小格有差到1.5倍大嗎
不同的戶數,或可以說不同年代(自己觀察,不確定是否正確)公設比似乎都不大一樣,比如說某新北15年的房子,屬中大型社區,逃生梯很寬敞,停車場也蠻大,還有圖書室,體育室,游泳池等等,中庭也很大,公設比才約莫26% ; 某桃園市10年的房子,戶數約80多戶,逃生梯,停車場也算大,公設約莫30% ; 某桃園市6年房子,戶數約100多戶,逃生梯蠻小,有會議室及家政教室,停車場相較前述的10年房子也算小,公設比約莫32%左右。

所以現在個人都是看接近年份的總坪數,主建物坪數多少, 逃生梯,電梯等看一看,再來看總價。 不然看公設比,有時候不一定會對自己的胃口。

P.S 聽說其中有一個關鍵是停車位大小的部分
KEY WORD :"不算容積率"

所以不算容積率,所以不算容積率的公設越做越多,然後這些公設又能賣錢

導致 公設比越來越高

所以,當公設不納入權狀,買賣是以實坪登記為主,公設比才會降下來。
Eigen wrote:
當公設不納入權狀,買賣是以實坪登記為主,公設比才會降下來。

公設不納入權狀,公設所有權仍歸屬建商。
公設使用權管理權誰說了算?你管警衛還是警衛管你?
這是進步還是退步?
常在fb裝潢粉絲團看到一堆超莫名的格局...

房子就在貴了
還要買一堆有的沒的...
然後把室內格局搞得亂七八糟
https://jin.tw
raytracy wrote:
只會影響每坪單價

然後就從一坪20萬變成30萬....建商哪
有些人活的陰險卑劣,卻嚐盡了榮華富貴,就不要想死的心安理得!
fish005 wrote:
推實坪制就可以避免掉...(恕刪)

沒錯,公設本來就應該只是吸引購買的手段,
就像你買空調有好禮五選一,買東西會有贈品、折扣、服務等等,
你的產品公設多就會吸引想要的人去購買,即便單價高一點。

台灣如果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只計算室內實際坪數,
但是總價不變,單價變高,畢竟那些公設本來就是成本,
不曉得台灣的每坪單價在世界上能排到第幾,跟所得比,算不算貴?
如果能排到世界前幾,甚至第一,但台灣所得卻遠遠排不上世界前幾,
那是不是反映台灣房價過高,或是公設蓋得太多呢?
太空攻城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