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買不起房屋的人一些忠告及省思

特偵組 wrote:
高房價所以居住在這其中的居民主要財富以房屋佔大宗!消費性支出被排擠,所以降低到台北市的消費性市場規模,也因此消費性市場開始有集中化的現象!

這樣的論述看似合理,但是並不合理。

這樣的論述是假設購屋者會因為房價高而多支出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對吧?
先不管房價高低,購屋支出看的是總價,從特偵組大大的發文來看,特偵組大大的財務智慧是相當好的,自然不會去購買超出自己負擔的房子,那為何大大會認為別人一定會購買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呢?

我舉個例子,以一個年收入150萬的家庭來說(台北市的平均家庭年收入),特偵組大大建議一年花多少錢在房貸呢?我想現代人也不是笨蛋,隨便上網查一下,也可以看到一堆專家建議的1/3這個值,以50萬房貸支出去購屋,大大覺得會排擠到消費性支出嗎?

所以會不會排擠消費性支出看的是,房貸支出佔收入的比重,房價高低影響的是購屋的區位跟面積。

對一個沒有財務智慧也不上網查的人,不管房價高低,他都一定會買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進而影響到消費支出,甚至最後房子被法拍(高雄的房價夠低了吧?然而高雄的法拍案量是全台最高的),對於這樣的人,應該就不用列入討論了吧。
特偵組 wrote:
這城市因為高房價所以推動都市更新的利益衝突變的更加嚴重而困難,只能不斷的遷移,從西區到東區,從東區到新興的南港內湖地區

這個我不同意。

台北市推動都市更新的困難在於容積率,理由很簡單,假如現在老房子重建主建物一坪換一坪,那誰會不同意重建?

高房價反而會增加都市更新的誘因,因為單價變高後,即便主建物坪數縮小,總價仍會很高,對於一些老房子的持有人才有誘因,至少賣掉後可以去中南部買個大宅院養老。

台北市的遷移這個跟都市更新一點關係也沒有,只是因為這個城市在成長,如此而已,即便老區域都更新了,台北還是要成長,要不然哪裡塞的下這麼多人呢?
連中研院院士也買不起房子?

有誰知道中研院到底是開多少年薪給院士啊?
之前好幾位台大政大的教授被高薪挖角到大陸,我覺得該憂心的應該是我們是否付的起國際水準的薪資吧?

買不起房子?也要看要買什麼樣的房子吧?
買不起華固天匯應該還算合理吧?

這樣的新聞要有用的話,總該要提一下院士的年薪跟買不起什麼樣的房子吧,要不然也只是嘴炮一則。

ejan1969 wrote:
這樣的論述看似合理,但是並不合理。

這樣的論述是假設購屋者會因為房價高而多支出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對吧?
先不管房價高低,購屋支出看的是總價,從特偵組大大的發文來看,特偵組大大的財務智慧是相當好的,自然不會去購買超出自己負擔的房子,那為何大大會認為別人一定會購買超過自己負擔的房子呢?


我這樣講好了,什麼叫做自己的負擔?

這見仁見智,不過總體上,每個人會從歷史經驗加上大環境週遭的感受來產生自己負擔能力的預測,能否扛的起20年的房貸!

經濟情況好,年度加薪都很高,這時候消費者會勇於消費,看看目前的上海,北京,深圳,差不多是這樣,20年前的台灣也差不多是那樣!!

但經濟情況不好!加薪幅度低到靠北邊走,很多人以為自己扛的起高房價的房貸只因為利率變低了,如果這只是我單一個人的想法,那銀行也不會推啥寬限期,央行也不會關切銀行
寬限期的運用以及房貸成數與房貸總數的上線,這世界難道你認為沒有,這些事情就要否認?

大家就可以開心的耍耍嘴砲==聊聊我怎知道別人一定會購買超過負擔的房子這種邏輯哲學出來!!!


jackyleersa wrote:
優惠房貸又能扯到十年...(恕刪)


您也稱的上是個年近40的嘴炮

網路上隨便寫寫而已,用不著那麼激動吧

比版主反應還大



特偵組 wrote:
我這樣講好了,什麼叫...(恕刪)


1. 降低消費不一定代表沒有能力消費。

2. 寬限期的運用只有對在寬限期之內買進後賣出的人有絕大的好處。但,我不覺得寬限期是不好的,我會說,大多數人使用寬限期的動機是不好的。

yoyomum wrote:
您也稱的上是個年近4...(恕刪)

是不是嘴砲,自有公斷。
你又哪看到我激動啦!大家只是各持觀點再討論。
年近40又有甚麼問題?你或許有一天也可能到40。
網路上隨便寫寫?你認為隨便寫寫不會有影響嗎?
你看待的討論只是隨便嗎?還是這是你的生活方式?
jackyleersa wrote:
優惠房貸又能扯到十年後還款狀況,
那又是甚麼狀況?又關優惠房貸什麼
事?
...(恕刪)



房貸本來就是長期還款

除非是投資客,不然自住是該思考自己未來的負擔能力

至於跟優惠房貸有什麼關係?

我在樓上有提過了


簡單說

我不認為在低利環境下還拿人民納稅錢放優惠房貸,這種錦上添花製造議題給建商炒作房價的政策是對人民有利的

但是,很多人一聽到『優惠』兩個字,頭就昏了.......(我以前也是這樣)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klaw wrote:
willk還沒回答我的問題,
到底他要不要接受德國那一套,
之前不是拿德國來說嘴嗎?
如果台灣也課重稅,買房後每年課房價十分之一的房屋稅,房價也因此跌下來了,willk要不要買房勒?


我贊成台灣走向德國模式...我不怕繳稅, 但我要求社會公平與福利要有相對品質

這樣回答你可以嗎? 不過我想你可能會叫我乾脆去德國住

你到底對於德國房是到底了不了解?

給你一篇曹仁超寫的 .".曹仁超:每年仅涨1% 德国人怎样控房价?"

 "如参考德国的例子,楼价上升并非必然。从1977年至今,德国房价平均只上升了60%,同期人均收入则上升了三倍,即德国房价平均每年只上涨1%。
  2006及2007年我老曹出售在英国的住房投资,曾经打算投资德国柏林,2006年起便收集及研究该国资料发现:一,德国每年有25万套新公寓完工,是拥有最详尽建屋规划的国家之一。二,德国实行“先存后贷”合同储蓄计划,即买楼者要先存入楼价的50%才能获得贷款,固定利率年期平均11年半,即如你决定买楼,可以先行存款,直到存款相当于楼价的50%便可买楼;存款是固定利率,贷款亦是固定利率,没有变化。三,只有42%的家庭拥有自住物业,其余58%租楼,年轻人中有77%是租楼,由于供应充足,楼价平均每年只升1%,置业只作为自住,不能博得资产升值。四,可以“自建房”及“合作建房”,即一批人加起来向政府买地自行兴建,完成后“分楼”,又或一幢大厦业主合作将它重建然后“分楼”。地产商所订楼价如超出“合理房价的20%”便构成违法行为,可告上法庭,不但罚款,而且要负刑事责任。五,物业交易政府抽1%到1.5%的不动产税、3.5%的交易税;如有利润则抽15%的盈利税,租金收入抽25%的利得税,房屋管理、维修费用由业主负责。
  德国的楼市情况,证明楼价极受政策影响,而非其它因素。政府完全有能力阻止楼价上升,甚至推倒楼价,例如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的“八万五”房屋政策;反之,政府却没有能力阻止楼价回落,例如日本。"

http://news.fhainan.com/news.asp?id=17986

ejan1969 wrote:

買不起房子?也要看要買什麼樣的房子吧?
買不起華固天匯應該還算合理吧?

這樣的新聞要有用的話,總該要提一下院士的年薪跟買不起什麼樣的房子吧,要不然也只是嘴炮一則。


這是中華民國立委在立法院質詢中國民國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的報導

這樣都算嘴砲文...那還有啥不算嘴砲文

中研院副院長薪水多少..這是公開資訊, 如果他買不起中研院附近房屋..你們會不會認為他不夠努力?

今天中央社新聞..中研院的海外學人宿舍今天開工了

可笑的是..這棟宿舍是企業界捐的, 因為政府沒錢蓋...連這個問題都沒法解決..大家不用期待政府會解決一般人居住的問題

http://udn.com/NEWS/FINANCE/BREAKINGNEWS6/5548796.shtml

"中央研究院為解決海外學人來台研究住宿問題,由企業界發動捐款捐助一棟 7層樓的宿舍,並由潤泰集團的潤泰營造承造,預鑄材料則由潤弘精密提供,該建物預計今年底完工。

學人宿舍基地位於台北市南港區舊莊街1段1號 (胡適國小)右側停車場空地,奠基開工動土典禮預計本週六(24日)上午 9時在基地舉行。

中研院表示,近十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薪資差異日益擴大,形成中研院爭取國際人才的嚴苛挑戰,能否提供完善的環境、充分的行政資源,成為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

對於自海外延聘學人返國居住,以及解決國內研究人員短期住宿問題等都是當務之急,同時,學人多數長時間待在研究室,生活作息樸素、簡單、實用,居住處所以步行距離能夠到達者為最恰當。

不過政府財政困難,無法支援籌建學人宿舍,反而是由企業界捐款興建宿舍,蓋完之後再捐給中研院,興建經費僅新台幣1.2億元。

這棟建築總樓地板面積5354.85平方公尺 (約1620坪),樓高7層,共42戶,每戶不含公設的面積,大坪數約42坪,小坪數約24坪。"

phiebe.大

沒關係, ,互相切搓

不過不是只有中研院院士買不起...台大教授也不見得買得起,財訊有報導,,彭總裁對於住家附近房價也覺得買不起
(永康街附近)..這不是個案..這是普遍現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