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的論點蠻不錯的,總之大家各自加油吧
您是真的不知道嗎?

一天的交易量中
法人大概佔20%~30%
主力 只會集中特定族群個股(就是區域) 大約10%上下
散戶佔比很高 在60%上下

法人, 最少 但資本雄厚
主力, 不少 高低落差大
散戶, 多不勝數 不過每筆交易量小 算螞蟻

跟房地產市場的參與者結構有不一樣嗎?
是嗎?之前遠雄趙董可不是這麼說的歐
8859K wrote:
我同意你的看法, 不過我想房價即使跌也不會成為全民買單.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或人生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klaw wrote:
2010-03-18 15:25 by klaw
<恕刪>
另外也有網友說投資客可以找人頭戶怎麼的.
問題是那是問題核心嗎?
人頭戶可以找阿
但你投資客會因為找人頭戶就不用出錢付頭期款繳利息嗎?
原文舉例只是一戶,就有一戶的風險,兩戶(管你是人頭戶還是自己名字)就是兩戶風險,
這會因為你找人頭戶而降低風險嗎?
既然是人頭,錢還是投資客自己要出不是嗎?


有了人頭戶
投資客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操作很高的槓桿
因為他一路上都在環很低的利息
根本不用還本金

在我看來
問題的核心一直在政府
這不過是她們令人髮指的諸多手段之一罷了..
只回這一些,想要看原文的自己去,就po在01:

最近景氣很熱吧,只要看到報紙就有利多的消息,啥大陸人又來投資辦公室啦,哪間人壽又用了誰的錢來搞豪宅啦,還有,一群群大陸人去看個啥個案,

最扯的是,隨便來個大陸人,只要是去哪走走,就被報成「看地打算投資」?都是我們這種人出錢的啦!主要報章雜誌的記者就那幾個熟面孔,三天找吃飯、五天找出國、生日送LV 包、買房子打六折,

新聞就出來了,還源源不斷呢,你只要給的多,新聞就生的多,這些人筆可厲害了,我老是一邊看一邊笑,這些大哥大姐,還真的神奇,連我都差點覺得,不買個房子等增值,是對不起自己。

你知道房價怎麼開麼?比如,我的成本價一坪20萬元,那麼利潤如果抓兩成,就是24萬元,成為我的銷售底價。
那麼,代銷業者幫我賣房屋,他開價可以二十六萬元,給消費者殺個兩萬元差不多吧?錯!

對公司來說,一坪還是賣二十四萬元,不過對代銷來說,一坪就是二十五萬元,那一萬元差價,就是分給我的,經過作帳,老闆不會知道,我一個案子就可以多賺好幾千萬元。

那,怎賣呢?我會要求代銷,開價三十萬元,一邊放出一大堆的新聞,告訴大家說這一帶就要發了,再不買就賺不到,一群呆瓜就會來看房屋,三十萬元也通常殺到二十六萬元就差不多,這樣公司一坪再多賺一萬元,我又有業績獎金可以賺。

可你也會懷疑,哪來這麼多阿呆高一成價格買屋呢?告訴你,一個案子通常都有半數阿呆,看了新聞來買的,
那些不貸款的人更呆,而比較窮的或是年輕夫妻要成家的,要作九成銀貸的那些,更呆,送一點家電就買了,

只要抓住他想買房子的心態,樣品屋作漂亮一點,排場大一點,就好。當然,抓住阿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每個案子都在一年前就要佈局,先放出消息說誰要搞投資,然後找幾個阿陸仔來台灣觀光,

買幾個官員說要搞建設,帶記者出國看秀作頂級 SPA ,很辛苦的,你想,不這樣做,哪來的新莊副都心、淡水新市鎮、林口、三峽呢?

有時我也挺佩服業者,把荒郊野外,教育成「新市鎮的前景」、「唯一有錢景的未來」、「夢想中的城市」,
笑死人,鳥不拉屎的地方,買的人還很高興說住到很有未來的地點,你看我們教育有多成功呢?

記不記得,以前大家都說,買房子要看地點,「地點、地點、地點」,現在呢?沒有了吧?大家改口說「要買有潛力的地方」。邏輯是對的,但是,有潛力,就是僅有夢想,未來看運氣,

所以~原來轟買不起的不會去買荒郊野外的人就是這種心態!
你的焦點一直在投資客在寬限期內只要繳利息不用繳本金,
但那個本金是永遠不用還的嗎?

要提醒你一點:投資客是有付成本的,他的老本是兩成頭期款(這兩成頭期款會因為有人頭戶就不用出嗎?),
投資客根本不會關心銀行本金的問題,但是他的兩成頭期款拿得回來拿不回來才是問題,
他作的不是無本生意阿!

沒人買,每個月就是利息一直付,兩成頭期款(一兩百萬)壓在房子上拿不回來,
如果是你,會不會有壓力?
投資客不是穩賺的勒!

我已經講過了,高幹桿操作,獲利跟賠錢幅度是一樣大的
你不能只說他會賺很大,他也有可能賠很大~
這世界上如果有只賺不賠的高幹桿,我也很想買~


Henrylch wrote:
有了人頭戶
投資客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操作很高的槓桿
因為他一路上都在環很低的利息
根本不用還本金



llinsh wrote:
您是真的不知道嗎?
...(恕刪)

受教了~~

法人, 最少 但資本雄厚
(在房地產內,中古屋我不知道可以對應到誰..)
主力, 不少 高低落差大
(在房地產內,中古屋我想,應該就是對應到 投資客吧!)
散戶, 多不勝數 不過每筆交易量小 算螞蟻
(在房地產內,對應到 10年換屋的 叔叔伯伯..)

不過整肅 你所謂的主力(建商) 對於新成屋價位的控制,不是我能力範圍內所想得到的..
( 國土規劃,課稅,資產,空地.... 這個小弟無能)

整肅 中古屋 的主要炒手的方法,我想 再重複一次也無彷.
公開成交價格,控管短期買賣,嚴格審查寬限期。
歡迎留言批評指教..Http://Go2.tw/Fred
提供一些個人意見參考~
要說這次房價大漲的原因,說穿了還是跟建商炒作脫不了干係~
而建商為什麼敢這樣吵,最終的原因還是在"低利率"~
建商要蓋房子,也是借錢來蓋,換句話說,他的資金成本很低,
因此蓋了以後,他把房價堆的高高,就算賣不出去,他也不怕,因為借錢的利息實在太低了,
所以房價就撐在那邊,然後再配合炒作一些議題,
比如台中的鄉X建設,兩年前就在嚷嚷大陸團要來買樓,
再不然就是遺產稅調降,台商回台置產!
一旦有某一戶成交,其他的就雞犬升天,因此一股腦的把價格給炒高~
問題誰知道這戶到底是否真的成交~
資金回流是事實,富豪一擲千金買房也是事實,問題是台灣到底有多少豪宅~
房地產跟股票不一樣,基本上他的交易是不透明的!
這波的不動產熱潮起源於低利率,未來一年就算央行升息,
利息恐怕還是不會太高~
但泡沫的引爆點,會是在建商手上的房子長久握在手中,
到時新成屋變成二手屋,這個時候,好戲就來了~
大量的二手屋,造就另一波房地產的循環~
fizbens wrote:
我看到的情況是各銀行房貸支出的比例愈來愈高
若是房價開始下跌到30%
投資客1000萬的房子貸款800萬,可是房子只剩700萬的價值,賣房子還會虧錢
那就丟給銀行自己去法拍
(這個例子在之前風暴時,在大陸確實有很高的比例發生)

假設房子真的有700萬的價值,那銀行最多也只是損失100萬罷了。
台灣目前不像歐美,把房貸商品包裝後,整個財務槓桿搞的很大....

fizbens wrote:
再說,政策性房貸其實是用全民的錢去貼補利息錢
但是若淪為炒房的工具,其實投資客就是用全民的錢去做槓桿操作來賺錢
而賠錢的風險又轉移給全民

政府的政策性房貸幾乎都會有名下房產的限制以及額度的限制
如果因此就要廢掉全部政策性房貸,個人覺得有點因咽廢食
畢竟政策性房貸對絕大部分首次購屋的人來說,真的是不無小補

fizbens wrote:
所以在二房以上用低貸款成數跟高貸款利率是符合風險控管,進一步保障全民利益的
尤其是財團及建商更應該完全不給土地貸款
(之前風暴時政府在錯誤的時間改變政策穩定房市,更助長了穩賺不賠的投機心態)

這種問題跟銀行該不該借錢給鴻海、友達、奇美是一樣的
建商要貸款,也是要拿土地出來質押的

你要銀行不貸款,代表建商的成本&風險會更高
一般來說,成本&風險提高,表示"利潤"也要跟著提高~(不然誰要做這種殺頭的生意?)
所以,對購屋者,是好事嗎?
這波房地產的炒作 並不是炒房屋
而是炒土地 而且是指標性土地
因為土地的價格屢創新高時 自然就會有比價效應
因為土地價格某種程度可以被換算成成屋 或是中古屋預售屋的價格期待

只是不動產跟股票不同
後者打個電話或是滑鼠一點 就可以買賣了
前者則需要有一定的時間 比較像零股交易

我絕對同意某些地方漲到翻了天 太過誇張
但是人家願意拿真金白銀買 我也就旁觀就好
那個場子就不是我們能玩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