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貸+低薪 35歲前工作只能還債

一個國家如果有遠見, 為了國家發展, 為了經濟成長, 他會想辦法把企業留在身邊, 讓企業的成長茁壯可以為他的經濟帶來活水, 為他的人民提供滋養, 以新加坡為例, 你覺得新加坡的外勞政策有比台灣嚴格嗎? 新加坡不止開放低階外勞, 也對全世界的菁英份子招手, 開放留學生, 開放移民, 這些當然也包含中國的學生和白領, 新加坡為了留住企業, 在地少人少沒有資源的狀況下, 為了可以讓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 他可以和鄰國馬來西亞合作蓋經濟特區, 為了協助企業降低成本, 更具競爭力, 他可以讓整個工廠所有的線上生產勞力都可以是外勞..

你可能會問, 工廠蓋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邊境的特區, 還引進外勞, 馬來西亞的勞工不說話嗎? 你把工廠蓋在馬來西亞, 新加坡勞工不抗議嗎?

新加坡政府很清楚, 把這些企業留在國內, 企業競爭力增加, 自然會需要船運貨運空運, 會使用到機場碼頭, 會用到卡車飛機船舶, 會需要金融保險, 會需要中高階管理人員, 會需要餐飲服務, 會需要商務旅遊服務, 也會用到本國的進出口業務, 這些都是新增加出來的就業機會, 就算這些公司的生產線僱用的是外勞, 也會需要本國的仲介服務公司, 也會需要本國的餐飲, 被服, 管理, 這不也是另外的工作機會嗎?

因為他們的政府是有腦的, 他們的人民是清楚的, 你今天提供的條件不夠, 這些公司就往中國, 越南搬遷了, 弄到最後, 除了打嘴砲贏了, 剩下得到甚麼?







mingching192 wrote:
小弟到不覺得是因為經...(恕刪)
Nelson5 wrote:
這個問題是在經濟.....(恕刪)

寫的真好~心有慼慼焉~
題外話~
讓我想到這陣子內政部推廣的單身聯誼~其實那實質意義不大
一樣的道理,經濟搞起來 國民所得提昇 民眾口袋變深了 自然的就比較敢結婚 也比較敢多生小孩
Nelson5 wrote:
年輕人要有點骨氣, 你們需要的不是最低工資, 是好的環境, 好的機會, 好的國際觀, 和公平的環境, 你們的前途不應該是期待最低工資, 應該是更遠更好的將來


.....(恕刪)





我想結論應該不會是『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吧??

在我看來

好的環境、好的機會、公平的環境

這三者,在台灣根本就沒有

好的環境跟機會?看看奴隸銀行囂張的樣子,其實就很清楚了

至於公平的環境,看看租稅結構,我想答案也很清楚


這個國家不止是經濟的問題,而是結構問題帶來了經濟問題

結構問題根基於稅捐制度的不公(富人減稅、受薪階級負擔70%稅收、不課資本利得稅)及產業短視而未進行轉型升級(變成要跟大陸競爭代工),這兩點,政府是脫離不了關係的,前者還好解決,修法就可以處理,後者其實從李登輝時代就應該要著手開始,卻一直沒有進行,而代工廠商被政府保護地好好的,享盡租稅跟低匯率優勢,也沒那個意思要自己轉型,淪落到現在要靠著壓低勞力成本來獲得利潤的地步,更甚者就是移去中國取得勞力優惠。


結構問題帶來的下場就是您所說的經濟問題,這些其實都是長久累積下來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常可能大家都沒啥感覺,但是只要景氣一糟,馬上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差異


這是滿街大學生的錯嗎?


我覺得不是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cycisme wrote:
2010-08-25...(恕刪)


沒有房貸最好...這樣房價就會回歸到合理的價格...
說是經濟問題...一半一半吧

為何要外勞? 一個是本國勞工不願意從事該行業,另一個是人家願意用較低的價格來競爭。

大陸..也一樣,人家用價格優勢來跟你競爭...人家願意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

自從跳樓事件後,大陸也越來越不好玩,其實早就開始不好玩...現在最紅的是越南...

退一萬步講,如果真的解決各位所說得經濟問題,真的就能解決各位的問題嗎?
如果只是限制外勞, 企業加稅, 提高基本工資, 以為這些做法就能讓人民的收入提升, 想法未免太傻太天真, 你可以想想有哪一個高國民所得的國家是以勞力密集的產業為主要經濟動力來達成提高國民所得的?

政府應該做的是, 提供甚麼樣的投資環境讓企業願意生根台灣, 就如同我說的, 一個工廠5000人都是外勞又怎樣? 只要他願意把工廠留在台灣, 政府只要對於設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做好管制 (製造了環保管理, 督導, 水資源相關人員的就業機會), 要求企業對於生產安全提供防護 (工安管理師, 消防管理師, 工安技師, 水電技師的就業機會), 要求企業主為所雇用勞工提供保險和醫療 (保險金融業務和醫療機構), 這個企業只要還在台灣, 他就會需要用到有台灣貨卡駕照的司機, 需要有證照的報關人員, 需要了解進出口業務的商務行政人員, 需要處理一般事務的庶務人員, 需要可以操作機器的技師, 需要管理外勞的管理人員, 需要廠務管理的中高階主管, 需要飯店提供商務人士居住, 這些企業可以留在台灣, 就會帶動提供相關餐飲的餐廳, 廚師, 伙食供應商, 也會帶動食物原料的工作機會 (蔬菜, 水果, 農漁產), 也帶動了被服, 毛巾, 衣著的提供, 甚至為了企業的相關設廠投資, 融資和資金調度, 也會帶動創投, 金融, 租賃, 設備等相關的行業, 只要經濟發展了, 一般消費自然也會被帶動, 也會帶動一般的餐飲, 購物, 交通和所有相關服務產業

如何提升人力素質呢? 還是由經濟決定, 配合政府的證照要求制度, 用證照的方式保障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 , 也用證照的方式去鼓勵人民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你發現你擁有證照可以比別人多50%的收入, 上進的人自然會努力去取得證照, 不是像現在的台灣, 明明有證照, 老闆還是不會加薪, 因為工作機會沒這麼多, 大家可以回想在20年前台灣經濟榮景的時候, 技師執照還可以出租給工廠的時代, 只要社會上對於這些有專業能力的人有所回報, 自然會創造一個氛圍, 讓大家願意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 經濟提升了, 政府的收入增加, 才是真正有能力去照顧弱勢, 真正的社會福利是應該建築在健全的國家財政上面, 長期舉債到只是弄到財政破產, 最後不但是無法照顧弱勢, 甚至也無力提供基本的建設和維護

(
imroamdog wrote:
說是經濟問題...一...(恕刪)

Nelson5 wrote:
他可以讓整個工廠所有的線上生產勞力都可以是外勞


別誤會, 小弟不是說外勞政策對不對, 只是想陳述大學生求職的心態罷了, 我可不想批判政策, 那可是
會被砲到爽也沒答案~~

近來的求職環境因為景氣回溫的關係, 所以相對的職缺大增, 可是卻還是有工廠找不到人的問題,
何解? 還不是"大學生"都不想到生產線?? 難道生產線的工作真的代表人力素質低落?? 未必吧~~

在我們政府的邏輯, 提升人力素質的途徑是辦更多的大學, 但在其他國家的邏輯, 專業技術也是被包含
在人力素質裡的, 不說別的, 我們看日本的XX達人, 這些都是經過長年的經驗累積才達到達人的程度,
他們的一開始也是從基本的揉麵粉, 刨木料直線開始, 沒有人看書就能成為達人的吧~~~

這也是小弟認為不能全然將問題歸因於經濟的原因, 重點應該還是回歸到心態的問題~~~~



HaHaSue wrote:
結構問題帶來的下場就是您所說的經濟問題


不管是結構面導致, 或經濟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重點是我們都活在當下,

別忘了台灣人的特性是"怕等糗骨顛豆用" 請用台語~~

台灣還沒有到沒機會的地步啦~~有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生涯比較重要~~

當環境變好, 自然機會就會變多~~不是嗎????


沒有人在問高等教育的浮濫與貶值嗎?
20年前唸大學時,個人是贊成廣設大學,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四年由你過,
當時在新竹,大一大二住宿舍,每個月生活費家裡寄5K即可,
大三大四住外面,約10K就算多,
研究所老闆納稅人有補助,可自足.
當然當年學生生活是單純的,花費少娛樂不多,
聽音樂,看老電影,爬山...
打一次保齡球,聚餐吃到飽buffet就很不得了了.
現在回頭看,時空不同一切都變了,
現在個人不是很贊成人人有大學好爽,
首先,整個社會經濟無法讓每個人都爽四年,
家庭無法支撐,納稅分配也平均地少,
再來社會進步學生花費也高了,3C,娛樂...
問題顯現:
1.國立大學學生也要申請助學貸款,
2.賺皮肉錢的變多,學生時討賺,出社會多半要延續,
青春提早burn out!
實在非當初想像唸大學是福!
在沒有自主品牌的情況下, 台灣還是須要有製造業, 所以我們想要留住生產, 留住企業, 所以我們必須提供企業有降低勞動成本的生產環境, 所以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台灣劃出三到四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開放引進外勞, 外勞雇用的條件初期可以嚴格限定為生產線上的從業人員, 如果初期這幾個特區雇用的外勞是20萬人, 這個數字不要認為很多, 新加坡一個硬碟工廠的外勞雇用人數就已經五千人, 鴻海的龍華廠區就達30萬人了,

OK, 我用比較嚴苛的標準來估算, 以20萬人和相關的產出計算, 光是負責這20萬人的團膳單位就會需要80個以上, 每個團膳至少可以雇用15~20人, 政府再配套推行證照制度, 以營業額規定或者是負擔的伙食人數來訂定每家團膳需要配套雇用相關具有證照的營養師,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人員, 加上食物的運輸和裝配, 這樣光是特區的員工廠區伙食就可以製造2000個工作機會以上, 這還不包含帶動的冷凍, 食品加工等產業多出的雇用人力,


另外關於經濟特區的運輸方面, 低估至少會增加三百台以上的貨物運輸車輛, 一百台以上的人員運輸車輛, 還有其他相關的主管座車, 遞送車輛, 也就是會製造出大500~700人左右擁有相關車輛駕照的本國員工, 還有包裝材料, 貨運隨車人員等, 光是生產所需要的運輸相關人員大概就會有1000~1500人

每個工廠要求的中高階管理人員, 工程技師, 工業管理, 高階操作人員, 工安人員, 公共衛生人員, 員工心理輔導人員, 外勞廠務管理人員, 外勞住宿管理人員, 設備廠商派駐的維修人員, 另外再配套政府機關新增的負責稽核這些相關業務的公務員, 這些大概可以創造出3000~5000人以上的就業機會,

另外其他, 例如車輛維修人員, 設廠初期的結構營造的產業, 附近的飯店, 餐廳, 小吃店, 便利商店, 冷熱飲, KTV, 摸摸茶, 半套全套店等相關行業, 還有提供郵寄, 快遞的相關行業, 更間接的, 提供相關物資, 原料的生產公司或者進出口公司, 港口運輸, 進出口報關業務, 金融保險業務, 設備維護買賣租賃, 原物料的進出口商, 這些產業都會受惠, 同時因為進出口增加, 也帶動幾個商港的從業人員數量, 也帶動港區的繁榮, 也就是, 只要能把產業留在台灣, 就算是生產線上全部雇用外勞, 我不敢說可以對等也增加相對人數的本國就業人口, 但至少會相對增加1/4以上的就業人口,

可惜, 我們的政客往往為了選票不會去考慮到台灣永續的發展, 因為煽動階級仇恨, 往往是最容易得到選票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