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灣最新空屋普查請大家參考


blackjo wrote:
全台灣最新空屋普查已...(恕刪)


這份空屋報告根本沒有什麼可信度

首先,真的學術研究報告,怎麼會連怎麼研究出來的都沒交代?

也就是,這份報告連空屋如何定義都沒講?

政府遲遲不公佈空屋率,也許不是擔心衝擊選情,而是這次調查到的數據,從不同角度來看,出現矛盾現象,擔心被質疑可信度

舉例來說,要做空屋率調查,首先當然要先定義清楚何謂空屋(很可惜,從張教授的文章,看不到是如何調查的)

舉例來說,若說沒人設籍的住宅就算是空屋,那出租的住宅算不算空屋(屋主不讓租客設籍)?

若有設籍的住宅,但台電提供的數據又顯示長期根本沒人用電,那算不算空屋?(為了避奢侈稅,投資客把房子登記在不同人名下,試圖用自住名義賣出,但實際上根本沒人住;但也有可能是旅居在國外的華僑,偶而回台灣住,水電費當然很低)

也有可能是單純換屋後正在委託出售中,這種有意圖出售的暫時性空屋,能算是空屋嗎?若這樣也算,10年才統計一次的空屋率,豈不是過分誇大了空屋?

又加上,若空屋率高達19%,那又怎麼解釋全台總戶數略高於住宅存量呢?這麼多戶數是哪裡冒出來的?

總之,要真正統計出空屋率其實真的是難上加難,光只是空屋本身的定義,就很難提出一個完美的方案

政府公佈空屋率主要是做為住宅政策使用的~

若空屋率這麼高,那還蓋什麼社會住宅、現代住宅要幹嘛?草率地公佈空屋率,只會剛好讓在野黨攻擊社會住宅、現代住宅政策!(在野黨的社會住宅政策同樣也該被檢討!)

因此政府遲遲不公佈,除了擔心可性度外,還有他會曝露出住宅政策的矛盾,自打耳光,乾脆不公佈....

blackjo wrote:
全台灣最新空屋普查已...(恕刪)


空屋率很高,但如果沒拿到市場上流通,他根本不會成為賣壓~

以張教授名下三間中的空屋為例,它雖然提高了空屋率,但它就不會是賣壓,因為沒拿到市場上來賣

試問,若某檔股票發行量有100萬張,但每天只有1萬張被拿出來賣,剩下的99萬張就躺在股東名下,請問為什麼發行量越大,賣壓就一定會很沉重?價格就一定會跌?


6月開始實施奢侈稅,就算9月出現歐債危機,很想賣,但現在不但要賠錢賣,又要再加上10~15%的奢侈稅,由於現在賣的虧損幅度太大,乾脆當作沒看到,當起鴕鳥!

現在在市場上流通的物件,有很多都是計畫要換屋的,但受到央行政策的影響,除非先賣掉,否則沒辦法買!(目前自己住的房子的貸款沒先清償,再買一間,再辦一套貸款,就會被視為是投資客,提高利率並縮減貸款成數!)由於沒有急迫性,若賣不到好價錢,這些換屋族根本不會賣!因為賣不到好價錢,他們也沒足夠的錢換屋!

現在成交量萎縮不少(大概掉了原先的20~30%),但這種情況已維持了6個月了,真因量縮而跌,早該跌了~

現在真實的市場是:只要願意低於先前成交價5~10%,保證很快就被買走了!(現在市場熱度卻實有降:去年是,只要用先前成交價賣,很快就被買走!)

看到這種情況,只要不缺錢的人,根本不會著急地要賣掉,因為要賣隨時都可以很快賣掉!

換言之,除非低於成交價5~10%要賣還很難賣,否則整體的價格根本很難出現大幅度下修!

blackjo wrote:
全台灣最新空屋普查已...(恕刪)


還有一個破綻

照這份報告來看,新北市的空屋率早在10年前就已高達20%

若這數據是正確的,或是說他所謂的空屋是屬於我們所認知的空屋(一整年都沒人住過),新北市房價早該崩跌了,怎麼可能還在10年後的今天,再漲個1倍?

真實的市場走勢才是最具意義的

若只是停留在學術研究中,刻意忽略市況,這種調查有什麼意義?

市場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他早就被修正了,怎麼可能讓不合理的情況維持如此之久?

難怪張教授預測老是失準

但,怪的是,至今還是有一堆信徒?

人家不但有房子,還三間

他自己預測失準是一點損失都沒有,相反地還大賺一筆哩

你呢?

yunyunhome 不用多說廢話

直接問你現在適不適何買房投資
適何短長中??
適何地段為何?
大台北, 台北信義大安?
有許多朋友提出很多有深度的回文
謝謝大家的回應,尤其是虎大的回應很豐富。
我想我將我的想法作一個說明
首先,張教授的原文資料,有空屋數,這是空屋率的分子
我們隨著文章進行會慢慢討論空屋數要怎麼作調整
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是作為分母的住宅總數是什麼
是不包含預售屋的房子 ( 中古屋+新成屋 )
還是包含了預售屋房子 ( 中古屋+新成屋+預售屋 )
不過可以看成是高估或低估了空屋率,這在分析上不構成困擾
最主要的是,空屋率是要看這十年的趨勢變化,並輔以當地生活形態來分析居住需求的
我部落格的文章中,為什麼先以台北市來作開始
是因為台北市是北部房屋觀察的重要因素,不是重北輕南
所以我剛開始是用來判斷台北市的住房需求性變化
再以這十年間的變化,來觀察從台北市擴散出去的人口移動狀況
我想,對於有錢人買了房卻就是放著這件事
大家不用懷疑,是真的如此,因為我就認識很多人是如此
請不要因為我引用張教授的資料,誤以為我是想唱空的人
日前不久,我在PTT上因為看到一個女生踏實節省存了間房
我回文說,這也是最基本一個抵抗目前貨幣政策的方式,很恭禧她
當時我也是被誤認為提倡叫人買房子,很多人回文中也顯現了對房市的積怨
其實我根本沒有多空的概念,我操作任一個商品都是一樣的,多空都可以操作
我在意的是趨勢和時機,而這都有賴於我的知識與邏輯性是否正確
小小離題後,我們回到正題
說到有錢人的問題是錢太多,買房子甚至是一個嗜好、是節稅、是一個對抗通膨的工具
我們了解的確有可能是如此後,試著想想到底空屋是怎麼來的
a、有錢人節稅或是當存資產的方式,永遠沒有打算出售 ( 就是有 )
b、有錢人買來長期投資 ( 新舊皆有可能,預備出售沒有打算租 )
c、投資客買來短期投資 ( 新舊皆有可能,預備出售沒有打算租 )
d、自住客買來要住,卻還沒有入住 ( 新舊皆有可能,未來要住的 )
e、租不出去 ( 空屋數已經說明是無人經常居住、也沒有其它用途 )
其它太雜的原因就先略過,以機率高的來分析

我們來討論台北市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
大家應該都會同意,一至四都會發生,五的狀況最少
只要不是真的不願整理,不要租金太離譜,台北市就是有需求
這從這十年間的空屋率數字變化上我們就可以得知
( 我並不是台北市房市的投資客,純討論而已,這樣我變唱多了嗎? )

其實說真的,分析台灣房市,台北市是特殊的
有人說台北是國際盤,很多人覺得差得遠
曾在英國、日本待過的我,我原本也覺得沒有到國際盤這麼離譜
不過我們來看一篇新聞
華票敦南大樓標售 建坪、土地單價雙創商辦天價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29/today-e4.htm

大家都明白這塊布料就是要拿來作豪宅的
有沒有人會買呢? 我覺得當然會有人買
這樣的案子,一定是經過不動產投資基金經理人衡量過如何把價值最大化才標下來的
那這會不會帶來週遭房子的比價效應,那就要看市場的氛圍了
現在很多案子是外資或大型財團才開發得了的了,一般小建商也不是有辦法玩得起
我這是要說明台北市的確是在分析上要分門別類,並不是說會台北市漲到天邊去。
現在的確台北是很便利的,是能夠吸引高資產族群想購買的地方
當然有錢人也是有會獲利了結的,也是會看經濟景氣的,也是會計較價錢的
要節稅,起碼要保值,要抗通膨,總不能買得資產上面厚厚的一層泡沫
所以這邊當然有膽識的、資本厚的能繼續投資,但是未來有沒有變數,是有的

回到分析空屋數
當房子離開台北市後
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作用上就會單純的多了

除非是都市中的精華區房子、土地、或特別性的產品
一般來說不會在房屋供給量大的地方用房子拿來節稅或就是單純當存房子,比例上大家自己微調
一般來說房子可能的話還是會拿來運用的,如賺取現金流與等待價格上漲有現金需求就出售等
所以去掉特殊性的產品( 地段特別好、大公園附近 ),台北市以外大部份空屋可能是
b、c、d、e
先來討論e,先去掉最偏差的,就是租不出去的
為什麼我說張教授文中有些想法是值得深思的
不是說他唱空,而是他提到沒有運用的房子,是可惜的
也許是屋主覺得租了麻煩,法令太保護房客、房子會弄髒
或是屋主沒有錢維修、或是種種原因
只要不是危樓,能導入這些房子進入租屋市場的話,不用再花錢蓋房
對目前債台高築的台灣,不是件壞事
那這也先不討論,畢竟我們很悲哀的,是要將房子先以商品來討論

有沒有房子是根本沒有人要租的? 當然是有呀
可能是沒有生活機能性,可能是造鎮失敗、地區沒落、一時炒作、就業機會喪失等
那房子既然建起來了,就一定有人當初出錢建造、可能是建商、可能是一般投資者
建商賣不掉我們也先不討論,先談投資者( 含自住或投資客 )
那誰會去買這樣的房子呢? 這留給大家想,有些事點到為止較好
就如大家想的,如果錢不是問題的話,買台北市大安區新的房子真的很不錯的
那照有些人主張的,我們就先將這種沒有用的房子當成沒有參考價值的空屋數好了
因為不造成供給 ( 但是有些原本生活機能不便的山區最後還是有人買了.... )
那沒有關係,就去掉e
因此空屋數就要再作調整,因為a、e都不算是供給,有錢人不想賣、沒有用的房子不算
剩下b、c、d ( 其它的原因我們歸其它,討論大多數的空屋就行了 )
d的部份,可能是換屋族或原本住家裡的
進新屋後,舊屋出租---> 原空屋數減少,因為沒有空屋了
進新屋後,舊屋本來就是老爸老媽的---> 原空屋數減少,因為沒有空屋了
進新屋後,賣掉舊屋---> d變成b或c,空屋數不變
進新屋後,房子就是放著---> d變成a,空屋數不變
這以上各種的機率,大家自己衡量
就看大家認為以當地人的平均所得,可能的行為是如何

我們也把d去掉好了
那b跟c是可以說是在待價而估的空屋,是潛在的供給嗎?
再嚴謹一點,作一些作資料時一定有的偏差調整,我們將他作調減吧
還是可以了解潛在供給的趨勢的,總不是大家都放著房子不租也不賣吧

根據不同的地區,這些空屋數都是要加以調整的,因為資本雄厚度不同
誠如一些朋友所言
空屋數並不是說,就是一定會造成房價下跌的原因
也不是就是馬上拿數字就套用說是供給
不過試著想想
到底空屋怎麼形成的
台北市以外,其它都市,有房子的人還是會將房子拿來運用的
或是賺取現金流、或是等待賺取資本利得,能賺錢是很美好的事,誰會拒絕呢?
當然絕對也是有毫不在乎就是放在,或是忘記有這間房的 ( 還真的有 )
但是那比例是如何?

這份數據是給大家參考用的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決策機制
我文中要表達的
是空屋多的地方,你的選擇也多,那當然你因故要脫手,那競爭者也多
還是有一定供需的力量的

房價會不會上漲或下跌
太多變數了,比如說貨幣的供給
我最近也是在看很多資料
試著在分析到底美國在貨幣政策上到底會怎麼設計全球債務的終局
美國與中國的匯率大戰,其實是暗潮洶湧

景氣上不穩定,我只是提醒大家把自由現金流估得嚴謹一點
如果你年收入都很高,專業也很有競爭力
那其實就選自己適合的就好,娶個美嬌娘住給人安全感的房子,世界末日也值得啦 ^^
換屋族跟投資族在此時就比較需要花腦筋而已
不過現今局勢不穩是大家都在仔細觀察的
房子如果修正,不足為奇,漲多修正也不礙多頭軌道吧,也可能轉空頭呀
若最後歐美政府又瘋狂印鈔了,那當然又是中產階級的惡夢了,又要抽隱含稅了
不過
若有人都能知道時機點與未來發生的事的話,那真的會是很可怕的賺錢超人
最重要的是
房市我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空頭,
很多房地產的前輩比我精明得多,我也還是在學習中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

如果有錯誤,歡迎指教,我有時不太方便回文
謝謝


空屋率今年創新高,但房價不下來?看來經濟學要改版了,現在很多東西不再是供需決定價值,
tom3435 wrote:
空屋率今年創新高,但...(恕刪)


供需決定價值還是成立, 但價值並不等同貨幣...
房屋漲跌不關我的事
但房地產成為"投資商品"就必須用股票市場的法則去檢視,但由於有政府無限增資的可能
會影響個人貨幣購買力,所以我還是得稍微看一下房地產走勢

當建商(股票上市公司)買地借錢,再由預售(未上市公司股票)到成屋(上市股票)賣給一般
人民,這過程的風險轉嫁如果完成,基本上建商已立於不敗,而政府也在此時被綁架了。
這中間由金融業者(證卷業),房仲業(證卷業從業人員)從中拿取交易費,並進行炒作,最
後由政府抽稅,來完成另一次的金錢轉移過程其實都類似

只是大多數人可以一輩子不玩股票,卻不能一輩子不買房!

看出來了嗎?

既然現實如此,也無力去改變政策,只是提醒大家,現階段買房還是要看本益比(本夢比)
很好笑 市場上本來就是有人看多 有人看空 但是不管怎樣 買賣的結果都要自己負責 為什麼有的人看到別人喊空就十分緊張的跳出來大喊"這傢伙是騙人的 房屋再怎樣都不會跌 有錢人的口袋是深不見底的 你不要害人買不到心中的房子"

世界上真的有永遠上漲的東西嗎? 從來就沒有 台灣也不是沒有炒房炒到天上再掉下來過 宏國建設怎麼死的 Google一下就知道 美國這樣 日本這樣 現在西班牙也這樣 對岸也在發生中 風險有價 責任自負 有關係的人可以夜奔總統府 把風險攤在小老百姓身上 我們小老百姓呢 如果你也可以夜奔總統府 那當然行 如果不是 自己看清楚一點吧
舉得例子很爛, 宏國建設不是因為房地產下跌產生財務危機,甚至認真來說, 宏國集團只有公司的財務危機,他的經營者從來就沒有發生過財務危機

整個宏國集團爆發財務危機的時間點大約在2000/2001, 主要原因就是過度擴充, 除了開發台北101, 入主凱薩飯店, 大成報, 投資電廠, 帛琉渡假飯店, 公司過度介入證券市場, 被認為致命的關鍵就是入主中聯信託

但是請仔細看宏國建設在房地產走下坡的這十年中, 除了台北101以外, 海外的度假飯店, 已經很少推出建案, 像是汐止的宏國大鎮, 宏國富邑都是民國85年之前興建的大樓, 所以也就是在宏國集團發生財務危機的時候, 他手中除了台北101以外, 並沒有太多的民間餘屋, 台北101是陳水扁市長任內通過的BOT案, 興建和初期的營運經費都是通過銀行聯貸,並沒有所謂宏國投入太多資金的問題和壓力,中間除了凱薩飯店和帛琉度假中心經營不善以外, 其他的擴充事業, 像是大成報,電廠計畫部分喊停, 最後壓倒駱駝的稻草則是中聯信託在賣出不良債權之後的淨值變成負值, 也就是大部分的價值流入私人之後,在2007年被金管會接管 (倒楣的又是小老百姓的錢), 但是到了2010年底, 根據某周刊的報導, 在資產價值重估之後, 這個你口中的破產的集團, 他的創辦人家族, 又被稱作三重幫的, 資產價值堪稱為台灣首富


所以台灣的房地產歷史告訴我們, 當房市低迷, 房地產價格下跌的時候, 真正巨大的不公不義往往在檯面下產生,

首先資產大戶自己開設銀行, 除了放貸給一般購屋,企業或個人資產融資以外, 當然, 資產大戶也透過人頭向自家銀行借貸, 接著在台灣經濟狀況不佳的時候, 企業經營不善,個人理財出了問題, 因此讓繳納貸款出了斷層, 抵押資產變成不良債權, 開始造成銀行呆帳, 接下來的就是政府編列預算, 打消銀行呆帳, 但是這些資產大戶也是銀行老闆們, 早就預先開好資產管理公司, 反正政府的錢不是錢, 於是銀行把不良資產捆包用三折, 兩折或者更低的價格賣給老闆自己私人開設的資產管理公司, 也就是原本這些資產當初借貸金額價值1000億, 現在銀行老闆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花個200億就買下來了, 剩下的差額800億就由政府買單花錢打消銀行呆帳, 政府這麼厚愛銀行,銀行老闆的公子少爺當然要半夜拉皮箱進官邸,金融業這群富有愛心的二代小老闆們自然很願意表現愛心當義工幫殘障人士把錢搬到東又搬到西了

接下來的還有, 這麼多的不良債權, 銀行老闆和某些特定人先挑好的留下來,但是問題出現了, 土地過戶的時候要繳一大筆土增稅怎麼辦? 所謂拿人錢財好辦事, 政府早就幫財團想好了對策, 都已經幫你們打消呆帳, 讓你們把資產左手換到右手, 當然會好人做到底, 於是土增稅減半徵收的條例就出籠了, 於是在土增稅減半那幾年, 各都會區的土地產生大量換手, 就如同巴菲特說的, 只要在退潮的時候才知道海灘上誰在裸泳, 在台灣, 經濟危機, 房地產崩盤正是展現五鬼搬運的好時機, 於是當房地產價格重新上揚了, 怎麼當初說是財務危機的集團幾個兄弟成了首富, 原來的郭董首富寶座拱手讓給這位大地主, 賣報紙有這麼賺嗎?

我想郭董應該很感慨, 辛苦20年經營工廠, 還不如努力鑽營政商關係10年, 養兩百萬員工, 還不如養寶來那一家人有用




code_hard wrote:
很好笑 市場上本來就...(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