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阿對你我才說實話 wrote:香港非地震帶台灣卻是...(恕刪) 拋開地震帶這先天上問題不討論,香港因為已經將樓房商品化,市民日常生活目標就是炒賣商品房來致富..同樣的模式在台灣是行不通的...畢竟鋼筋水泥在國際上有行情價,但土地這方面兩地政府政策有所不同.台灣可以允許私人擁有及買賣土地,而香港則是政府擁有及高地價政策,所以就算台灣建這樣的高樓,也不會有人去買它...
台灣的居住環境可有資格讓住民自己覺得居住品質不錯而沾沾自喜??嫌香港的樓小,這是事實,香港人也怨,但看人家400平方呎一家四口也住的好好的。嫌香港樓貴,即便香港人所得較高,但還是怨。這個題目要比,找新加坡可能相對合適。回頭看看台灣的居住環境,舉凡房子違建+鐵皮屋+騎樓占用+花盆占車位,處處顯現對於其他人與下一個公共空間的使用者不尊重。不過,既然社會也默許....住台灣也只能Do as Roman do接受這些生活潛規則。我在香港所見的住宅反倒沒看到這些,香港至少除了硬體太小,但其大型樓宇的公共設施完善加上住民公德等等與管理有關的生活秩序,我不覺得有台灣的居住水準什麼好自以為是的;香港這些大樓舊歸舊,但是當時政府就立法要求屋主每個月累積基金到30年時必須全部拉皮以維市容與管線維修,40年前英國的殖民政府就已立法做這些規範,那時的台灣所有的制度還在草創吧。相關的生活軟體規劃,我還沒在香港看過什麼時候要追垃圾車,外加綿密無縫覆蓋的公共交通系統(地鐵+雙層巴+小巴)效率甚高,當然這也不代表香港什麼都好。光看看首善之都台北市,窳陋殘舊的建築物四處都是,加上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都更釘子概念更顯得反諷,縱使人權至上的觀念已深植民心,但遇到釘子問題卻無法解決,我沒辦法為這樣有架勢講人權卻沒能力解決問題的人權與民主感到驕傲,終究問題在人權這帽子下也解決不了,還有什麼比抱怨更容易?? 而所遺留造成這樣的市容又有什麼值得一觀呢??香港樓價高低,算算呎價換算坪數,查查幾個關鍵字,如港島的跑馬地,寶馬山,海怡半島、太古城等這些大宗藍籌屋苑的價格,就知道高低,也不用拿香港豪宅的價格來比較了。以太古城而言,上個月朋友將其屋齡約35年1000平方呎(約30坪)的單位售出不含車位共得1120萬港幣。這裡只提數據,便宜還是貴??每個人的實力與購屋角度不同,很難有一致標準,就自己衡量嚕。只覺得這種拿別的地方房價來比沒有什麼意義,尤其像房地產市場由於土地的不可移動性而能夠使市場有效區隔,地產商就可以進行差別取價,剝削消費者剩餘,看來多數亞洲國家人民的所得多數得被不動產剝削,縱使台灣房地產全世界最貴,除非大家不買,讓價格自然回落,信奉資本主義的國家又能做什麼過激打房政策呢?? 難不成對合法取得有一套房以上收租為生的包租公(婆)抄家??政府為打房做任何政策的副作用其實都不小,打房打下來了,對於有房的人無辜謀受資本損失豈又公平??銀行貸款的擔保價值變少牽動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就眾多民生事務而言,住房的價格實在是最具爭議的。
這種鴿籠式的大樓,在香港幾乎是常態隨便拍都拍的到,下面是我在香港隨便拍的地質是主要因素,香港屬古生代岩盤,不會有地震,也沒有斷層帶同樣的,韓國也可以這樣搞但和台灣地質相同的日本,就不可能出現這種超高大樓甚至,東薈城旁邊的大樓,地基居然只是幾個大柱子如果搬到台灣,你敢住嗎?叫我接近它我都害怕了
上個月在台北玩了幾天, 在街上逛的時候也留意到了台北的房價信義區好像一般都要70-100萬/坪大約是港幣5000 至 7300 /呎(除以36除以3.8)在香港的巿中心,如尖沙咀,灣仔,都至少要港幣8000/呎離巿區一個小時車程的就大約是港幣4000-6000/呎香港房價的泡沫應該和台北一樣大
fender06 wrote:離巿區一個小時車程的就大約是港幣4000-6000/呎香港房價的泡沫應該和台北一樣大 2008年雷曼危機時香港房價曾受影響隨著股票市場回溫房市也回來了~~香港的房就跟他們的股票市場一樣起起落落的資金很充沛~很活絡~想要大泡沫很難
lpviva wrote:台灣的居住環境可有資...(恕刪) *******************************************非常貼切的言論香港房價高..是因為整體素質高這個整體素質不只來自於硬體..更大一部份來自軟體軟體..就是人多說無益..有空多去走走..就會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