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irepenguin wrote:
美英澳紐加歐日等國,...(恕刪)
什麼人口紅利,根本就是天大的笑話。
沒念過書的人都知道,這是天大的笑話。
持這種看法的,是這些半桶水的房產學者。他們預言那一次是對的。
有錢的人,不會只有一兩棟房子。一般念過"高職"商科的經濟學,都會知道,是"購買力"的問題、資金潮,不是人口多寡。(房價所得比也是不對的,是"可支配所得")
問問這些蛋頭學者兼地產專家,「花蓮、台東、宜蘭…」這些縣市,人口流失多年,幾十年來不斷往北部移,
有的鄉鎮人口只剩原先的一半,
為何這些地方的"土地還是不斷暴漲數倍",為何房地還是不斷上漲。
台南市農地均價1.2萬,但是澎湖農地均價2.5萬,金門2.2萬。
請解釋一下,人口減少就一定地產會大跌嗎?會跌嗎
尤其是鄉下沒人住的農地,漲幅數倍。鄉下人口越來越少,房產越來越貴。這是什麼道理。
人口減了一半,地產還是不斷倍數上漲。
人口減了一半,地產還是不斷倍數上漲。
人口紅利跟房地產下跌,根本就是妄想症。人云亦云。
請問跟人口多寡有什麼關係
這麼簡單的事,婦儒皆知的事。
媒體總是以聳動吸引視聽為主,真實性不必擺在前。
這些辛苦跑新聞的記者,也當然想要買房,心態當然是心酸居多,可能也不盡然是弱智。
有錢人跟我們想得不一樣,不會只想買一棟房。沒有錢的人,生得再多,來得再多,地產也不會漲。人口過多,反而是變成貧民窟,都市之瘤,地產大跌。
前半年,光是上市公司就賺了上兆元(待查我猜),這些錢配給員工與股東,有一部分會拿來買房,當頭款,其餘的款貸由銀行出。數倍的錢從銀行搬出來,這才是貨幣創造的過程。教科書講的是什麼存款準備率,什麼東東搞不清楚。
書上寫得有問題,講的什麼向銀行借錢、存錢的…。目前,台灣人會從銀行搬錢出來,主要是房貸(信貸、車貸),就是自備款以外的成數。所以,什麼貨幣數量,主要就是房貸的成數寬緊。不是說,近年台灣的企業都不願錢投資,錢進地產利潤更高。辦過貸款就知道,銀行行員想借錢給你,一直幫你找理由借多一些給你。
現存的房子有很多是舊的,每一年有二、三十萬人的台灣之子出生成長,結婚。算男、女兩人一間,每年差不多全台要準備十幾萬間新房子。用另外一種算,全台已有的數百萬間中古屋(2300萬人每戶4人,估500萬戶),每年傾倒汰換的就算是3%的鄉下老房,每年也要另外新蓋十萬間以上才夠用。
這十幾萬新房,當然是蓋在人口流入、就業機會多的北部都會區,交流道附近。不必擔心新房屋去化的問題。
每間平均算八百萬元(剛性需求)好了,這樣台灣房市每年有多大的規模的"剛性"需求。
還有投資性需求沒算,從國外匯回的也不少。住帝寶魏家一家就買了八間十億元,大部分都是銀行貸出來了,一家人不必從口袋掏錢,就可從銀行借出十億元,投到地產市場上,可以抵得上,多少的"人口紅利"的效果。賣帝寶給魏董的原屋主拿到這十億,再拿一部分買房補貨,拿五億當頭款,再向銀行貸款幾億買新貨,這賣給他的屋主賺錢了,同樣會再買房,又跟銀行借錢出來,反覆下來,借了幾十億吧。這才是貨弊創造的過程。
不必錢就可以住帝寶的事,這也部份的可以說明了,為何大家常問馬政府,薪水沒漲,為何房價漲成這樣。
因為房價跟薪水階級無關。因為,錢可以從銀行搬出來,只要台灣的大小老板們賺錢、上市櫃公司賺錢、從外國匯錢回來,豪宅就會繼續漲,經過比價作用,週遭的房子都會跟著漲。漲到雙北之外。
這些錢都堆到房地產上,一塊永遠吸不飽的海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