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或許可參考試算看看!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街屋耐震資訊網」 http://streethouse.ncree.narl.org.tw/form04.aspx
另外,「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資料也值的看一看
如其中「臺北盆地效應對建築的影響」內文說到:
根據地震觀測站的資料分析,臺北盆地外緣的陽明山、新店等山區,地表震動週期為0.3秒~0.5秒,盆地內的地表震動週期為1.2秒~1.6秒。造成週期差異的原因,在於盆地內鬆軟深厚的沉積層,使長週期的震波顯著放大,形成盆地效應。
臺北盆地內,樓高12層~16層的建築,自然振動週期正好介於1.2秒~1.6秒之範圍,容易與盆地效應形成共振。
所以國內的建築法規,針對臺北盆地,特別提升十多層樓建築物的耐震設計標準。至於顯著的地標臺北101大樓,大樓基樁貫穿沉積層至堅硬的地盤上,而且大樓的自然振動週期約為6.8秒,所以不會與盆地效應形成共振。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造成許多鋼結構建築物損害,其中很多都是鋼材直接撕裂破壞,讓人很難相信,韌性的材料會造成如此嚴重的破壞。所以許多專家學者在阪神大地震後相繼研究破壞的原因,發現只有SN鋼材才能符合耐震材料的特性,所以在日本建築規範中明訂將SS及SM鋼材自建築結構用取消。
台灣標準CNS 13812”建築結構用軋鋼料”已明確規定SN材質之使用,高樓建築已普遍使用,但一些低矮型建築物使用率偏低,探究其原因發現,低矮型鋼結構使用之H型鋼材質眾多,有SS、SM、A36以及SN,且進口品質良莠不齊,加上因建案規模不大,常造成施工不確實,讓品質有所疑慮,所以許多設計者及消費者對這種低矮型鋼結構物存有安全之疑慮。
而且,調查發現位於阪神地震區蘆屋市海濱城, 52棟類似高層鋼結構住宅,有57根鋼柱發生斷裂,其中13根鋼柱為母材斷裂,7根鋼柱在與斜撐連接處斷裂,37根鋼柱在接合銲道處斷裂


所以說SN鋼材改善了許的鋼材的缺點,鋼結構新房子若不用SN鋼材,確實應該譴責該建商,連這種錢也要省。
前文中有人說A36, A572也很好阿,其實是差很多,A36與A572大約是SS的等級,甚至SM等級都不到,光銲接性不耐震就打槍了,甚至會影響梁柱頭性能,這種鋼材已經是上一世代的標準,用在主要梁柱只會出現在以前的教課書。
若有興趣可以參考台灣鋼結構全威 陳生金 教授 寫的書,裡面寫的很清楚
真正顧家的男人
但是大大要買的屋子是30多年的中古屋
基本上 我認為一般屋子在申請建築的時候都會經過建築師以及結構技師的設計
都會有一定的耐震度。
只是台灣歷經重大地震以後 都會調高耐震係數
可以說 現在的房子會比較耐震
但也不是說以前的房子遇到地震就會倒塌
你問仲介說耐不耐震 他們當然會說耐震阿~~
但是大大看屋子的話可以注意一下
1.有沒有增建,如果太誇張的增建 會減少建築物承受地震的能力
2.有沒有騎樓,有騎樓的建築物,又是30多年的房子,我認為要三思,這樣的結構不太好
3.懸空的區域,如果超過2米的懸空設計,結構上要加強,我認為老屋子不太會加強,也可以避免
4.柱子是不是直立的,還是用搭接的?大部分建築物柱子都是從基礎直直的向上,但有些會發現,為了室內空間,而用搭接的,這樣結構上也不佳。
5.樑柱交接處是不是被挖了很多洞? 很多建築為了穿水電管線,也為了美觀,會在樑上開洞,如果這些洞太靠近樑柱交接處、數量太多,這都是結構上的隱憂。
6.樑柱牆 樓梯 如果有發現被修改過,不是原裝的,那也要問清楚,這都會有問題。
另外30多年的建築物應該就歷經過921了,所以如果有問題,那也差不多會有蛛絲馬跡可以被發現,但是擔心的是1999年正在興建的建築物,這些尚在建築的結構做到一半就被震過,如果是我的話 我會避免挑選1997~2003 這些年份完工的建築物。
以上 給大大建議
人生的第一棟房子,如果是我的話,說老實話我不會把預算放在耐震上面,就以現有的資源,耐震的優先順序對我來說真的順位很後面,如果我是有錢人的話,當然我就會把所有我想要的東西都買到,但事與願違,只好先從自己看起來順眼、地點喜歡、價錢合適的屋子先來挑。
meiruku wrote:
最近要結婚了,雙方家...(恕刪)
拿鐵加糖 wrote:
人生的第一棟房子,如果是我的話,說老實話我不會把預算放在耐震上面,就以現有的資源,耐震的優先順序對我來說真的順位很後面,如果我是有錢人的話,當然我就會把所有我想要的東西都買到,但事與願違,只好先從自己看起來順眼、地點喜歡、價錢合適的屋子先來挑。...(恕刪)
今天早上看到東星大樓判決連接雅虎新聞,覺得很悲哀,這只是再一次的羞辱住戶,白死87個人
有人說耐震不重要,但有人說又很重要,也有人比喻好比國產車跟進口車的安全配備,但問題是結構體只佔總工程造價的3成,其他都是裝修、機電等等。用比較耐震的材料多出的成本大概只多總工程5%左右,但建商就是要省錢,921到現在15週年已經開始被遺忘,而且無良建商越來越多,賣你幾億的房子幾百萬也要省,只裝修到漂漂亮亮,然後貴的不像話,也不管你骨架好不好,反正脫產容易…
如果消費者不重視結構本體,那建商也更會肆無忌憚的省,當然耐震除了設計,材料也是重要一環,沒有比較耐震的材料支持,再好的耐震設計都有可能無法實現,讓還沒到設計值時就已經先脆性破壞。我已經遇到很多業主盲目的比結構體鋼骨使用量,誰做的最輕誰得標,921十五年又走回到這個地步,不是很悲哀嗎?
房地產的因素當然很多,最值錢的地點土地,人文居次,再來是結構物本體,但有可能會讓你死的排在最後面的結構體,那就是賭一把,反正那麼多房子沒倒,到了大不了大家跟我一樣。
樓主舊房子材料上就沒得選了,只能靠專業評估補強,若新房子鋼材當然選SN,其實SN剛才已經用超過10年了,只是用在箱型柱大樓,但低矮的房子用料上就沒人管,大部分都是建築師或土木技師直接簽,不是結構技師設計,大部分結構技師都會採用SN鋼材,所以就常忽略低矮樓層房子的用料,其中有不懂的,也有故意要省,加上台灣有監造等於沒有監造的環境,誰知道做出來的東西是怎樣。
當然我是結構人,看法也許也會偏向結構安全…
真正顧家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