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 新的電梯大樓 一年半的租金 583萬

豪哥大 wrote:
結果一樣沒有不同
104年6~9月成交價落在65~69萬的六戶剛好都在16跟17樓
而一年半前剛好15~20樓也有六戶以相近價格出售(最低63.2最高72)


104年 3間16F 2間17F 1間19F

103年 3間頂樓20F 2間19F 1間18F 1間15F

頂樓價格跟其他樓層能比嗎? 明顯不一樣類別....

坪數大小也不接近...

這樣也能比~ 好吧 大大算了算


豪哥大 wrote:
再講一次這數目是眾數


什麼是眾數

眾數是指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

我數學不好 不太懂....


豪哥大 wrote:
這樣能強調成交價有降嗎?
該說是見人見智沒有定論吧


我了解

同樓層 同坪數 就是不算

不同樓層 不同坪數 數據多也能比

我覺得,每個房子都有不同的價格帶
即使是同一社區,也不可能同一價格(方位.中繼水塔.鄰居.裝潢...)
有時候,也可能屋主斷頭要現金,那就是誰買到誰賺到,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撿到這種價格
不用浪費版面爭執啦!

買房子還是要看自己的償還能力吧~
如果付不出房貸,忍痛脫手也比每天只吃一餐還上娛樂版面的強得多吧~

豪哥大 wrote:
眾數在"104年6~...(恕刪)

我來澄清一下

這一個建案 面向河邊有4戶

最左邊和最右邊 面向河邊 都是大坪數

室內格局和坪數 都一模一樣

面向河邊 中間兩個戶數 都市小坪數

室內格局和坪數 都一模一樣

另外面對永和市 有兩戶 都是中坪數 室內格局和坪數

也是一模一樣

基本上 都是對稱的

所以你看我貼圖那2戶 坪數都一模一樣

57.84坪


這已經算是 最好比較房屋 漲跌 的物件了
leon99881568 wrote:
這已經算是 最好比較房屋 漲跌 的物件了

我強調的是只看一戶不具"代表性"因為樣本不足
樣本不足就無法分析該屬於特例還是常態
永和一手房價下修是比較明顯
但二手降的幅度(這才是永和的主流交易)我們常住的都覺得不大
拿個特例來類比一般就覺得誇張
我不是業內不過是包租公不用為誰說話
但知道要更猛的個案不如拿仁愛101去年交易價格來說
某戶(不用查實價登錄剔除了)成交到六十出
這樣是不是更猛更有趣?
啊~其實不過關係人交易而已
豪哥大 wrote:
我強調的是只看一戶不具"代表性"因為樣本不足
樣本不足就無法分析該屬於特例還是常態
永和一手房價下修是比較明顯
但二手降的幅度(這才是永和的主流交易)我們常住的都覺得不大
拿個特例來類比一般就覺得誇張


fine

有個案例漲200萬不算特例

但是跌200萬就算特例

這邏輯我懂... 台灣房市只漲不跌定律

TopYoung wrote:
fine
有個案例漲200萬不算特例
但是跌200萬就算特例
這邏輯我懂... 台灣房市只漲不跌定律

有人這麼說嗎?硬拗就不好了
永和房價下修是事實但不大也是事實
拿個一年半坪價就降11萬來敲鑼打鼓本來就是搞笑
認真你就輸了
豪哥大 wrote:
有人這麼說嗎?硬拗就不好了
永和房價下修是事實但不大也是事實
拿個一年半坪價就降11萬來敲鑼打鼓本來就是搞笑
認真你就輸了


那八個月就掉188萬就不提 噗...

幹嘛用坪價,總價少了583萬不能說嗎?

挑好看的數據出來自嗨





TopYoung wrote:
那八個月就掉188萬就不提 噗...
幹嘛用坪價,總價少了583萬不能說嗎?
挑好看的數據出來自嗨

用坪價就是少了16%才能凸顯事情有文章
還有這兩戶明明一個在8樓一個在9樓
老是拉成說是同一戶投資客跳樓大拍賣是顯然誤導
如果兩戶都是第一次買賣
毋寧說是建商給代銷降價開綠燈
求個快速消化低樓層餘屋(高樓層沒什麼降價喔)
我看就是反正已經賺飽了這麼一回事
豪哥大 wrote:
毋寧說是建商給代銷降價開綠燈
求個快速消化低樓層餘屋(高樓層沒什麼降價喔)
我看就是反正已經賺飽了這麼一回事


我來翻譯翻譯

低樓層建商降價賣了

高樓層持平

謝謝大家
TopYoung wrote:
我來翻譯翻譯
低樓層建商降價賣了
高樓層持平
謝謝大家

低樓層高樓層建造成本都一樣
但景氣差異造成價格策略開始變了
建商考慮商品差異不是全都要賺這麼多
換句話說就是房價落入鎖定範圍機會比以前一年大

另一點是管你喊空喊多等不了的照樣出手
這應該才是重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