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越蓋越多,人口越來越少,房價當然越走越低

omniyeh wrote:
跑掉的怎算是總經理,充其量是 "前總經理"。
在下如果 "長命百歲",撐的愈久,套的愈多,就可以榮昇 "魯套總經理",您說對否 ?


你的名聲有臭到大家都認識嗎?
如果沒有, 那就還不能當魯套總經理, 頂多當魯套總機.
"德"不配位啦.
a28956215 wrote:
50年後的事,現在房(恕刪)


50年後雙北淹沒??
雙北淹沒大概台灣也不能住人也沒有政府了

另外
你放心50年後如果淹沒
雙北建商會努力把地面填高

然後
房屋繼續賣高高
最近聽同事說了個令人羨慕的笑話, 話說天龍國某區怎能維持3家百貨公司生存, 答案是某區的人把百貨公司當雜貨店.

貧窮真是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阿!!
房子越蓋越多,人口越來越少,

家庭人口也是愈來愈少

大家庭.小家庭.1人住.(給空氣住)

上昇、下降?不知道
一句話 等藍綠下台 誰敢課徵空屋稅 才能改善
該倒的就讓他倒 一個有限的池塘裡 如果一條魚太大 小魚就沒有生存空間
當大魚死了 小魚才有機會長成大魚
一個人弄個10幾間房 沒有產值 又不用課稅
這邊大家都知道問題在哪邊!!
房東是社會中最沒有產值的角色!
當房子便宜到人都負擔的起 就不會有人想屯房了
應該去限制擁有數量
要不就等著台灣人消失換成外國人吧
另外一個議題整天開放外國人 購賣台灣土地 補充台灣人力
為啥不開放外國產品 汽車 零關稅呢
是不是因為台灣老董知道主導的產品沒競爭力呢?
我也覺得挺疑惑的, 明明人口沒有在增加, 但還是到處都看的到新建案在蓋
不是很明白建商眼中是怎麼看房市的, 也是評估後覺得賣得出去才會蓋的吧
只是個過程 wrote:
你的名聲有臭到大家都(恕刪)

你跳過很多過程
之選擇回復這一樓
臉被打得很腫啊
這是基本的,但台灣相反, 大家都只想賺一筆,愈賣愈高~~~看什麼時候泡沫吧~
22縣市危老住宅大盤點!雙北都是重災區


房屋不能單純用數量來看,北北桃的新房子一直在蓋沒錯,房屋的總量也越來越多沒錯,但是你看看人口最多的雙北市30年以上的老舊房子佔了半數以上,超過130萬戶,30年以上的房子當然還是很多人住在裡面,可是年輕人不喜歡這種老舊沒電梯又沒車位房子呀,你說怎辦?

房子也是種商品,你看Toyota Altis每個月,每年都一直在生產新車出來啊,車子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少,怎不見車價越來越便宜?因為車子會舊會老會壞,就要換新車,房子也是一樣,現在30年的房子,已經夠老舊了,再5年,再10年呢?

我認為目前新房子的增加數量仍舊不夠,即便少子化也一樣,有些地方,比如淡海新市鎮供過於求,那只是個別區域的供需,無法吸引住市區老舊住宅的人去換屋,但是情況總會改變的,譬如桃園近幾年人口成長迅速,得益於交通建設的增加,雙北目前的軌道建設已近尾聲,中央的經費將逐漸轉移到其它直轄市。

房價的基礎是地價,而土地的價值來自於土地上面投入的資源所增加的效用,這是土地漲價歸公的理論來源,一條公路隨便投入就是幾億、幾十億,一條捷運隨便投入就是幾百上千億,有投入,有效用,就該漲價,地價稅要漲,房屋稅要漲,要不然不公平,政府投入的錢怎麼回收?這可都是納稅人的錢。

就這幾年觀察下來,台北市已經漲不動了,畢竟該有的交通建設幾乎都已經到位,甚至有些地區已經沒什麼交易量,沒量就沒價,就是有行無市,而且新北第一圈也差不多,只有捷運站附近比較有量,但是第二圈、第三圈跟桃園,因為新的交通建設到位(從無到有),房價反而逐步走高(因為基期低),不過我認為高也有限,別追高,因為陸陸續續還有新的建設在做,新的重劃區在開發。

但即便這樣,我認為也不要抱持房價會越走越低的想法,那表示那個區域是沒有建設的,乏人問津,房價自然走低。
反正就是吹泡泡阿
每個都覺得自己不會是最後一棒

搞得像老鼠會一樣
不要最後在來哭爹喊娘的就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