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es5430 wrote:
覺得是理解力和同理心的問題,打房群組説的是,屋主取得成本100萬漲到2000萬,不是建商,不能因為有人早買35元台積電,700元賣掉,哀怨說開晶圓廠真好賺,隨便開都有20倍以上的利潤。
我的看法跟你一樣,認為原文是指若干年前取得成本與現今的售價相比。但即便如此仍是謬誤。
1. 忽略物價與貨幣情況多年下來的累積變化;若然,那怎麼不講現在年輕人多好賺?隨便保底基本工資都比 40 年前一個月領不到 5000 元的工資要好個 4~5 倍?
2. 忽略市場供需結構多年下來的累積變化;我小時候,經常是肉比菜貴;現在很容易看到菜可以比肉貴,如果不去瞭解現代人對於肉跟菜的偏好改變情況,以古論今,那只會整天不適應現代。
如果打房群組的說法是「用幾個月的勞動才能換到何種地段何種規格的住居」,起碼算是有點明白經濟學上名目與實質的差異;但還是那句話:市場情況一直在變。不然,例如說,想複製 40 年前相片沖洗店老闆開店 10 年就買房的經驗,可以試看看去開一間,恐怕連 3 年都撐不下去。古是今非?(不,其實古是今亦是,此一時彼一時罷了)
懂的人會去體悟環境的改變,同時修正自己的想法做法,並找出財富成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