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欣喜到絕望一對年輕夫妻買到爛尾樓-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DIY LOVE wrote:
1990年日本房市泡沫,也是一堆人背債而想不開。現在輪到中.港.台.韓和越南了。我想到啟示錄第18章,經濟大蕭條要來了。
2023年6月15日
購屋1300萬需扛2200萬房貸!脫手腰斬沒人要 25歲女絕望跳9樓輕生
北京燕郊房價暴跌71% | 女子不堪房價暴跌跳樓 | 環京買房後悔了嗎


房產真的會崩喔。

我這個月在日本用1700萬日幣買了一間曾經在25年前被拿去貸款3400萬的房子。今年入手價5折。

房價五折這種事情台灣人想都沒想過,但是在日本真的發生了。
cm4430 wrote:
房產真的會崩喔。

我這個月在日本用1700萬日幣買了一間曾經在25年前被拿去貸款3400萬的房子。今年入手價5折。

房價五折這種事情台灣人想都沒想過,但是在日本真的發生了。

才五折而已算什麼?!

日本偏鄉空屋免費送你住也沒用,住不起的魯蛇一樣睡紙箱











cm4430 wrote: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台灣央行就是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幫兇之一。

看看人家大陸的利率是幾趴,美國暴力升息之後利率來到22年新高5%多。只有台灣央行死都不肯升息維持低利率。

把利率升到5%看看還有誰敢貸款屯房。

不肯升息的結果就是台幣一直貶值,等於用全民的錢去救房
台灣20年前也是很多爛尾樓,主要還是是供給過剩問題,那時有國宅、眷村改建、貴死人的利息、還有個921。很多上市的建設公司也是倒了。
smallbeetw
人家都上月球背面了, 綠霉還在殺豬公...
預售屋不要碰,

成屋一大堆任君挑選。

尤其房套們即將拋出的斷頭屋。
何世昌/預售屋履保改革能杜絕爛尾樓?落實2大監管措施才有效
文/房市專家何世昌

近期有建商落跑,導致建案淪為爛尾樓,內政部擬強化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然而,預售屋保障機制的核心問題,是業者查覈機制、政府驗證機制沒有發揮效果。

嘉義預售屋「臻品舞」因建商落跑,導致建案淪為「爛尾樓」,引發社會關注預售屋風險。為了強化消費者購屋權益,內政部地政司手研擬強化預售屋履約擔保機制,預計3個月內提出具體改革方案,並同步修正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導入更明確的信託規範與資訊揭露,全面防堵資金遭挪用的風險。

據內政部指出,目前改革方向包括以下三大重點:

一、明確規範買方所繳價金應專用於實際工程興建項目,以防建案尚未動工或剛開工就已耗盡購屋款。

二、第二,賣方須在契約中載明信託專戶的機構名稱與帳號,讓買方直接將款項匯入專戶,避免資金被移作他用。

三、簽約時賣方應提供信託權益說明書,協助購屋者清楚掌握自己對信託資金的保障內容。

內政部此次對於爛尾樓危機的反應迅速,值得讚許與肯定。不過,我們全面檢視全球各國對於消費者購買預售屋的保障措施,可以得到一個簡單卻悲傷的結論——「都沒有用」,不管是規定價金匯入專戶禁止動用、或者要求建商強制購買商業保險等等,都沒有百分百可以防堵購屋價金被違規挪用,或者完整取回消費者者已繳付的價金的途徑。

以澳洲前2年爆發的爛尾樓危機為例,法規要求建商須購買商業保險,以保障消費者權益,倘若建商倒閉落跑,消費者可從保險公司獲得賠付;而建商購買保險的保障額度,隨每州規範而定。

按理來說,這套規範相對有保障,除非保險公司倒閉,否則消費者應可取回足額、或接近足額的首付款而不會承受損失,可事實上並非如此。當建商爆發財務危機倒閉後,消費者仍承受大部份損失,因為大部份建商所購買的保險額度並不及法規最低要求,或者是已失效的保險。

預售屋保障機制的問題環節究竟出在哪裡呢?關鍵就在兩道監管機制未發揮作用。

第一道監管機制是「業者查覈機制」蘯然無存。以台灣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來說,最常使用的是「不動產開發信託」與「價金信託」,受託機構往往是銀行與建經公司。消費者將購屋價金匯至信託帳戶,建商再依信託契約向銀行、建經公司請款;而銀行、建經公司核定撥款前,真的有詳細查驗請款帳目、金流是否正確,以及至現場勘驗工程進度有無達標嗎?

實務上,有些受託機構恐怕禁不起檢驗,他們賺走信託費用,卻未盡到應盡的監管責任,使得信託機制流於形式,毫無意義。

第二道監管機制是「政府驗證機制」未貫徹。目前預售屋在公開銷售之前須將建案資訊送至主管機關備查,並公開揭露選用的預售屋履約保證方式,相關資訊在實價登錄網站上均可供查詢。可問題來了,假如建商勾選使用「價金返還之保證」,實際上也會是如此嗎?由於政府人力有限,根本無法逐一排查,這部份就成為灰色地帶。

總而言之,不管預售屋保障機制如何更改,倘若上述兩道監管機制未能落實,改革的善意恐流於空談,保障仍會大打折扣。
joeybaby2017 wrote:
預售屋保障機制的問題環節究竟出在哪裡呢?關鍵就在兩道監管機制未發揮作用。

以前看大陸爛尾樓事件時,都說台灣制度比較完善

但最近鬧的這些事,讓人覺得監管機制也沒用,說有監管,但如果建商賄絡一下銀行,照樣錢不知被搬到哪去,最後對買房者雙手一攤,你也沒辦法拿他怎樣,反正台灣就是詐騙天堂。

最近明明財經趨勢、人口減少與台海緊張,都不利房地產,政府卻頻頻搞大規模都更。看看恆大,覺得就是想辦法搞到土地向銀行借錢,再洗到海外,債留全民。

預售屋還可不買,都更卻有強迫性,屆時土地就必須給建商借錢,想想也真可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