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an88 wrote:
一直看到有人在討論台...(恕刪)


起漲點和大跌後都是合理的,台灣房價有一半時間是維持在那個價位

當能用租金繳房貸時,就是房價合理之時,
有的人用租金(或多一點點)來繳房貸,有的人用來大吃大喝大玩
收入中位數之上的人,當人家房貸快繳完了,你能埋怨買不起房子嗎?


收入中位數之下的人就只能依賴社會住宅政策了........

不要妄想台灣房價跌到白菜價,那將是台灣經濟完蛋的時候.........
貴鬆鬆
40年前也是有個照顧我家的長軰不斷和我們想合資買地,但當時二個工人職業的父母哪有多的錢,當時他就到處獵地,66年當時我家的土城透天26萬,72年時買公寓一樓也才160萬~~
上週因有間房準備交屋,我請他幫我和銀行協調放貸業務窗口,找了一天到銀行簽文件,一到就看到他也在,問了一下,他每天都來存錢,月收租金數百萬,為什麼?因為他獵地後都沒賣,這四十年累積現金資產到40億了,土地部分就分給小孩去收租金,小孩都是送到加拿大留學,回來後的工作就是收租金~~~~
台灣這麼小 依照現在人口減少的速度 掉到1500萬 大概需要80年後 根本沒多少人會一間房持有80年

到時候就算真的房子真的便宜了 80年 房價早漲幾倍 可能一個便當都要五百 八百元了 那時候房價有可能還是現在幾十萬一坪?

正常財力OK的人 基本上15~20年左右 就要換房 80年足夠買入賣出多少波了
如果每15~20年換房 買入賣出一波 都換幾次房去了 而且還省了80年租金
(畢竟15~20年是換房好時間點 超過20年折舊多 15~20年折舊還可以 頂多比新房子低一些些 因為給人感覺還蠻新的 拖超30 40年 折舊就多了
所以有能力的人就是15~20年就換房 把主要折舊給下一個買房的人去承接 還可以一直住著新房子 享受新房子的全屋智能 新的房屋建築材料規劃之類)

人口變少只是騙魯蛇的 ^++^

台灣的人口如果只有1500萬人 依舊人口密度還是高密度 所以到時候會不會跌還真難說^++^

畢竟台灣只有1/3的土地 屬於可居住的 2/3都是山地

就算人口掉到1千萬 依然符合高密度人口國家 更別說1500萬了

全球對比:台灣現有密度已高於日本(333人/km²)、韓國(530人/km²),接近孟加拉國(1,265人/km²)的密集程度。

就算人口會下降 全世界各國 哪個國家不印鈔

全世界的土地是固定的 但是全世界國家每年都在印鈔 通膨就不可能停止

現在一坪10萬 20年後通膨一坪建築成本會低於二十萬嗎^++^ 通膨就在那 誰要虧本蓋房子賣





1. 當前人口趨勢
2023年數據:台灣總人口約 2,330萬人,近年因少子化與高齡化,已連續3年負成長(2020年首度下降)。

生育率:2022年總生育率僅 0.87(全球最低之一),遠低於人口替代水平(2.1)。

年減幅:近年人口年減約 0.3%~0.5%(2022年減少約12萬人)。

2. 推估模型與假設條件
(1) 線性模型(固定年減量)
若每年減少 10~15萬人(參考近年趨勢):

差距:2,330萬 → 1,500萬需減少 830萬人。

時間:約 55~83年(即 2078~2106年)。

(2) 指數模型(考慮增長率變化)
若年減率加速至 1%,則需約 57年(即 2080年)。

3. 關鍵變數與不確定性
生育率回升:若政策有效提升生育率(如補貼、托育支援),可能減緩下降速度。

移民政策:開放移民可緩解人口缺口,但台灣目前移民門檻較高。

死亡率上升:高齡化社會可能使未來死亡率攀升,加速人口下降。

社會結構變化:年輕人口外流或婚育觀念轉變,可能加劇少子化。

4. 國際案例參考
日本:人口年減約0.5%,從1.28億(2008年)降至1.15億(2023年),預估降至1億需約40年。

韓國:生育率0.78(2022年),推估人口減半需約50年。

台灣情境:生育率更低,且無大規模移民,下降速度可能更快。

5. 綜合結論
最可能時間區間:若無重大政策干預,台灣人口降至1,500萬人預計需 80~120年(即 2100~2150年)。

轉折點:2040年後,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高齡,死亡率可能陡升,加快人口下降。
tuan88 wrote:
一直看到有人在討論台...(恕刪)

本日最新消息,"央行示警:台鐵票價及水電費調漲 CPI 恐衝破2%警戒線",

光看基本工資根本沒意義,沒看到經濟的景氣與通膨的力量推升不動產,

高通膨高物價萬物皆漲的趨勢持續中,食住醫療的價錢高漲是最有感的,

未來可能連吃7-11對很多人都是高價,看病去診所因沒錢自費去大醫院。
ap7869858 wrote:

4. 國際案例參考
日本:人口年減約0.5%,從1.28億(2008年)降至1.15億(2023年),預估降至1億需約40年。

韓國:生育率0.78(2022年),推估人口減半需約50年。

台灣情境:生育率更低,且無大規模移民,下降速度可能更快。

5. 綜合結論
最可能時間區間:若無重大政策干預,台灣人口降至1,500萬人預計需 80~120年(即 2100~2150年)


在此先不談人口減少對房地產的影響,光來說說日本、台灣人口的預估。

日本這幾年人口減少的速度:

2022年人口自然減少了79萬!

2023年人口自然減少了84萬!

2024年日本新生兒72萬,死亡人口161萬(如圖一),自然減少近90萬,且未來也將年年加大!

台灣已連續三年出生嬰兒數13萬多,死亡人數近二十萬,生不如死未來也只會加大!

依國發會預估,台灣

2030年人口約剩2300萬
2050年人口跌破2000萬
2070年人口大約剩1460~1700萬,也可能剩不到1500萬(圖二)

依這幾年的出生人口,不難預估,本世紀末,台灣總人口可能剩不到一千萬(10萬出頭×85年)!
圖一:


圖二:
有一說一,曾經合理過啊。

我現在四十多歲。
我父母那一輩的台灣房價並不貴。
我父公務員一個,我母普通員工一個,算是挺標準的「一家四口的中產階級」。他們兩人白手起家養了我和我妹二個小孩,還可以靠自己的薪水買房。第一間房買在台北市松山火車站附近,幾年後換屋搬到民生社區,都是單純靠二人的薪水,完全不需要長輩金援。他們週末有時會和同事打麻將,我都會跟去觀摩。而他們大人在牌桌上聊天,從來不會感嘆「房子太貴了」之類的話題。當時的新聞媒體也不會一天到晚報導「年輕人買不起房」之類的。

到我這一輩,房價開始對年輕人有壓力了。
我的大學同學們出社會後第一次買房,有很多人的頭期款都是靠父母金援才有辦法,可見那時房價的漲幅已經高於薪水的漲幅。但是年輕人大致上還不會感到「絕望」,也不會因為一間房子的房貸就被壓得喘不過氣。年輕人普遍還會覺得「只要努力 也能和父母輩一樣買得起房」,社會上並沒有瀰漫著一股「躺平」的風氣。

到我下面的一代,房價已經開始失控。年輕人想要完全靠自己的薪水去支付頭期款,已經變成極為困難的事情。甚至很多父母都已經把「替孩子存一筆購屋的頭期款」當成了是自己的使命。年輕人開始感到「絕望」,甚至很多人決定「躺平」就好,反正等著繼承父母的房產...

我父母那一輩的人,普通中產階級可以靠自己的薪水在台北市買新成屋。
而現在,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嘛靠父母金援,要嘛是高薪一族,否則你第一次買房根本不可能買台北市的新成屋。
這一切的變化,其實也就40年左右的發展而已。
仔細想想
「房價漲幅」是不是元兇,這個見仁見智。不同立場的人可以拿不同數據來證明「台灣房價漲幅合理或是不合理」。
但是「薪資漲幅遠遠落後房價漲幅」是無可爭論的事實。

我大學畢業的第一份正職工作,薪水是3.8萬。
不是什麼百大企業喔,只是一個普通公司的職員。而且那時候我所接到的其他工作機會,薪資最低也有3.5萬起跳。
結果20年過去了,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竟然還有一大半的薪水比我當時還要低...
南部低薪餐飲業薪水,高中職畢業就已經3萬多了。
20年前應該2萬初吧。薪水都漲了50%去了。
學經歷不拘,真的很缺人。

tuan88 wrote:
一直看到有人在討論台...(恕刪)


民國73年那個時候房價應該還沒有開始漲

所以拿那年的報紙來比對是有點故意

你可以拿77-80的報紙看看

就是台幣狂升值之後的房價

對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幾乎噴到外太空

而且是以光速的方式

不然就不會有無殼蝸牛運動

也就是說

其實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

除了百姓的所得,還有政治、金融、產業轉型、機運一大堆的因素

從Sars開始又冒出了疫情這種因子

所以,從民國70年代台灣國際化並進入高速發展期後,買房拼的就是資本了

經過兩代三代的資本積累,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

機會不是年年有,如果機會來的時候不知道把握,撿角仔會越來越難翻身

不動產不像股票每天劇烈波動,只要順勢而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讓你從容應對,

撿角仔非要逆風飛行,自以為是天選之人,跟市場對著幹

被外拋後天天在那邊靠杯,執著什麼房價所得比、少子化

這種行為真是可笑又可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