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想被拯救的人請進來!(有圖為憑)

ejan1969 wrote:
講的那麼大聲,總要有點根據吧,貼一張台北市預售屋價格圖(引自張金鶚教授之論文):

台北市房價斬哪裡?最多鼻斬吧!
數據部分不是我自己找的,是從張金鶚教授的論文拿來貼的,是否真實我不知,但以張教授空頭總司令的角色來說,我傾向於相信他不會造假。...(恕刪)


我住台北三四十年了
房價的確沒有腰斬

你這張圖跟我經歷的換屋房價差不多
長期趨勢是往上的

前一次 民國 70 年代快速上漲,引起無殼蝸牛夜宿事件, 台灣正進入電子業的高速成長期
房價快速上漲之後,長達 15 年的高原期,房價並沒有甚麼大波動,近乎水平
這跟我的經驗值相符(市中心的房價)

不過你注意到了嗎?
如果照樓主說的,10年台幣貶值 80%

那麼可以確定,在 1990 年高原初期入手的人,幾乎是賠了 80% ,毫無保值效果


再說,電子業漸露疲態,接下來支撐台灣的成長動力是甚麼呢? ECFA ?


官員如果願意往中南部去跑~~
如果願意多站在台北各聯外橋樑~~
如果願意多問問路邊賣玉蘭花的~~

就會知道目前的經濟是無感復甦...
經濟數據大多貢獻於資產的炒作~而非整體產業技術力與知識力的升級~
另一方面也無視於通膨的事實....

官員如果只願意跑COSTCO/SOGO~
如果只願意跑預售屋現場~
如果只願意跑遊樂場風景區~
如果只願意看大家排隊買iphone/ipad/吃美食

就會得到目前的經濟是有感復甦...四海昇平...的結論.....

yunyunhome wrote:
現在根本不是刪減預算...(恕刪)


QE3.0根本不會實施的!

這句話我們拭目以待...
有錢人對於不動產的買進...
其考量點通常著重於個人或家族整體資產的配置...
通常不管在房價低檔或高檔時,如果有配置不動產資產的需求...就會進行買進....

此外....
對於房地產資產的買進,也不若想像中的捧滿手現金~當天簽約~不管價格用力買....
反而是使用適當的財務工具、手段或貸款...
對不動產的異動與週轉通常是中長期的...
對價格也有一定的敏感性

與目前...猛烈借錢炒房...採用高度槓桿...想短進短出的投資客菜籃族是差別很大的....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
除卻祖上積德~發橫財者外~
在財務管理、規劃、資產配置、價格敏感性、人脈、甚至是議價能力與談判口才,通常都優於一般人....

如果把有錢人看作滿腦腸肥...只會捧現金抓狂亂買精品名車炒作不動產...
好像甚麼都不看價格,出手闊綽....
可能這種印象是錯誤的



yunyunhome wrote:
不知道講過多少次了,房地產的價格是永遠不變的,會變的是衡量他價值的鈔票!
這句話不全為真,房地產的貨幣價格是會隨貨幣本身的價值而變動的,但是房地產的價值"並不是"永遠不變的!還是要看供需法則。

以高雄市為例,這20年來的房價走勢很明顯的不敵通膨幅度,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高雄市由於就業機會的不足,讓置產的需求持續的下滑,因此房地產的"價值"也持續的下滑,所以並非高雄市房價不受惠於通膨,而是房屋本身的價值下跌的比通膨增值的幅度大。

反觀台北縣市,房屋的價值受惠於交通網路的建設、需求的增加而持續上升,即便沒有通膨,房價仍是會上漲,蘆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沒有捷運之前,蘆洲均價在20萬以下,捷運通車之後,房價上漲至少50%,蘆洲本身有改變嗎?沒有,但是因為捷運讓外來的購屋客進入蘆洲購屋,進而推升了房價。

通膨是房價上升的因素之一,但絕非主因,供需法則才是影響的主因,不過這部分就是房地產分析之所以難的部分了,正確的供給與需求都是很難判斷的,供給部分除了空地看的到之外,其他的都很難評估,譬如一座2萬坪的廢棄工廠哪天突然被財團收購,一舉變更成住宅區,那供給量就突然增加幾千戶出來。

需求部分的評估就更難了,投資客多的地方也許供不應求,但一旦投資客退去,就有可能供需反轉。再舉個例子,捷運板南線通車後,土城受惠於捷運而需求大增(自住客部分),但是蘆洲線通車後,蘆洲又會搶走一些原本打算土城置產的人,而讓土城的需求下滑。未來新莊線跟其他捷運線陸續通車後,這些地區的需求又會再有一些消長。

Ambroise wrote:
我住台北三四十年了
房價的確沒有腰斬

你這張圖跟我經歷的換屋房價差不多
長期趨勢是往上的

前一次 民國 70 年代快速上漲,引起無殼蝸牛夜宿事件, 台灣正進入電子業的高速成長期
房價快速上漲之後,長達 15 年的高原期,房價並沒有甚麼大波動,近乎水平
這跟我的經驗值相符(市中心的房價)

不過你注意到了嗎?
如果照樓主說的,10年台幣貶值 80%

那麼可以確定,在 1990 年高原初期入手的人,幾乎是賠了 80% ,毫無保值效果

再說,電子業漸露疲態,接下來支撐台灣的成長動力是甚麼呢? ECFA ?(恕刪)


樓主說的10年是2002~2011...
您卻把這10年放在1990~2002..降不對吧?
在1990高原初期入手的人,最衰就是出在2008年起漲點這樣而已,頂多是因為通膨造成資產縮水也不到40%,這兩個圖,只是驗證當初初升段時專家所說的,補漲這幾年未動的房市罷了。
Ambroise wrote:
那麼可以確定,在 1990 年高原初期入手的人,幾乎是賠了 80% ,毫無保值效果
保不保值看的是持有的"風險"!

房地產的保值效果是相對於貨幣的,相同的1000萬,買1間1000萬的房子跟持有1000萬的現金,50年後哪一種選擇比較有保障?要是我會選擇房子,因為貨幣的變數太大了,最怕的是惡性通膨,說不定來個爛總統淘空國庫,或是來個爛央行總裁無止盡的發行通貨,未來的事誰知道呢?一間房子至少他還是一間房子,鈔票是可能變廢紙的!

其實大部分的人是沒有這種2選1的煩惱的,一般家庭通常就是擁有一間自住的房子,然後有一份工作,有一些存款的過日子,通膨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也不用去擔那個心。
庫魯魯 wrote:
樓主說的10年是2002~2011...
您卻把這10年放在1990~2002..降不對吧?
在1990高原初期入手的人,最衰就是出在2008年起漲點這樣而已,頂多是因為通膨造成資產縮水也不到40%,這兩個圖,只是驗證當初初升段時專家所說的,補漲這幾年未動的房市罷了...(恕刪)


1990 ~ 2002 我沒有歷史數據,所以我用 過去十年台幣 vs 瑞朗長期走勢類推,也許太 rough
你說的 40% 也沒有依據阿,"通膨造成資產縮水不到40%" or "台幣 vs 瑞朗貶值 不到 40%" 的來源依據?

我要說的是,如果大筆資金鎖在房地產,房價若出現 1990 ~ 2005 停滯不動的情況
跟通膨/台幣貶值相比,資產相對是負成長
不一定能像樓主宣稱"對抗未來幾年持續進行中的通膨"
樓主論點是錯誤的

再說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動力質疑,也是我認為台北房價時不我予的原因,大環境在變糟
我的解讀是

老虎兄的論點 應該是建立在不要只會守鈔票 應該要投資抗通膨的資產

抗通膨資產有很多種 每種特性和報酬率也不一樣

所以應該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和熟悉度 投資自己擅長的投資商品


ejan1969 wrote:
保不保值看的是持有的"風險"!

房地產的保值效果是相對於貨幣的,相同的1000萬,買1間1000萬的房子跟持有1000萬的現金,50年後哪一種選擇比較有保障?要是我會選擇房子,因為貨幣的變數太大了,最怕的是惡性通膨,說不定來個爛總統淘空國庫,或是來個爛央行總裁無止盡的發行通貨,未來的事誰知道呢?一間房子至少他還是一間房子,鈔票是可能變廢紙的!

其實大部分的人是沒有這種2選1的煩惱的,一般家庭通常就是擁有一間自住的房子,然後有一份工作,有一些存款的過日子,通膨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也不用去擔那個心。


對一個自住但有房貸的家庭,
通膨影響很大的,
特別是小孩多的.
每學期註冊和每個月的伙食費,
頭都會抱著燒.

樓主一直說要拯救別人,好像在傳教.
放空真難,GG老愛攪局.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