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la41 wrote:
是七八年前就早已看出...(恕刪)


也許你看到的例子都是這樣

身邊也有朋友家裡做生意的

我反到是很佩服他們家的眼光,房地產當然也是他們家的資產配置之一

台北市的房子也有幾間

房子大部分都是自用或是出租

因為入手成本低,當然無須擔心貶值帶來的損失

手上物件也有買賣,自然也有獲利

但這兩年人家就開始縮手了

因為覺得住宅部分再投資,風險過高了

早轉想要投資店面,現在連店面人家也嫌貴了

況且,這兩年他們家早就把部分資金轉到美國去投資房地產基金,你看這兩三年美國房地產有沒有漲?

然後,這兩年,資產配置也多轉為美元資產

現在,正好QE3又有風聲說要結束,美元慢慢走強,台幣慢慢又再貶了

人家的資產價值又隨之增加

我覺得這才是真的有眼光的人,哪邊有獲利的可能,錢就往哪邊去

而不是這時候才去跟大家擠

等泡沫真的爆了,人家資金再回來,又可以從循環起點開始賺,我覺得這才叫做投資!

況且人家並沒有放棄本業,專心炒房,房子只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已



有錢人還是分很多種的,別以為有錢人就是都比你我聰明,就像別以為國家政府總是一定會有對策

這都是迷思

也別以為有錢人投資都沒在算的,真正的有錢人算的可精了

真以為這些人會all in來跟你搶房地產嗎?

這邏輯如果成立,怎麼到現在還會有私人的土地,早就全部都被少數人把持控制了不是嗎?

值得搶的,人家才會來爭,價錢才會好

而不是賣的貴,就是有錢人想要的,你們趕快來搶


如果是要投資,先想想獲利跟風險,在考量一下自己的本有多粗,再下去跟人家玩

自住的,更要想想自己的本有多粗,買能力所及的房子

別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畢竟人家賺了錢就跑了,但房貸可是自己要負責扛
因為連我也想把公司賣一賣去買房子了.....

不用廢話馬上執行吧你!!!

這麼好撈快阿 馬上加入不用懷疑

買吧買吧!!!
歡迎來到鬼島台灣
deapblue wrote:
這兩年他們家早就把部分資金轉到美國去投資房地產基金




美國的熱錢都跑股市去,近兩年的房市漲幅怎麼跟台灣比
何況REITs沒有槓桿可言,投資實體房地產的權益性報酬更是遠遠超越前者

要論REITs,近幾年台灣的報酬率不但好,交易成本還很低
去年有筆意外的閒錢,在11月以17.2買了一些國泰R1,今年5/20以20.8出脫,半年就20%

deapblue wrote:
別以為有錢人就是都比你我聰明


真的
基本上房價慢漲 慢跌都是好事 不管原因是什麼

大家希望的急漲急跌 可是會死人的...
這種人真的不少阿

上次看一間仁愛路的辦公室

屋主也是一個滿頭白髮,目測應該至少70以上的阿伯

還戴著斗笠

感覺是要來種田的

你怎麼會猜的到這人在仁愛路上有間辦公室

有錢人的機會本來就是小老百姓想像不到的

這些機會是你捧著錢去,人家也不讓你參一腳

所以小老百姓終其一身就只能眼巴巴的流口水

看的高房價而買不起

又想不通有錢人怎麼會這麼多

錢滾錢的速度,真的只有望塵莫及阿

房市小牛 wrote:
營收破百億,稅後只有2億,
這種淨利才1.X% 的生意,是所謂大賺的隱型冠軍???
匯率一波動可能都倒光了.(恕刪)


光聽你這樣列出數字
就知道你完全外行 而且很淺 你肯定沒做過生意

另外你先搓破自己的4折 假象比較重要
別人年年穩定賺 你花3萬年也比不上

還不快跟網友道歉~~說好的4折呢?
跟你們說啦

以後就是房子要買很貴 要賣很便宜

全被房仲買低賣高

以後的趨勢就是這樣

很多金融公司投資房地產

如果再次金融風暴

那些金融公司一定倒

到時候意堆人要賣房子 競爭激烈 房價就會狂跌
搞不好還賠本賣

如果捷運都蓋好 那地方的房子還能投資啥?


但買騎樓租店面是對的 可收的租金高 也幾乎不會下跌
bao52000 wrote:
請問此句話是什麼意思@@?所以房市會跌嗎??我有點看不懂@@?
嗯,請問一下有什麼東西是只漲不跌的?再「犀利」的牛市也有漲不動的時候,何況是背離所得基本面,資金洪水下的超值上漲!任何資產泡沫都有破裂危機,且泡沫愈大破裂機率愈高,至於是否過大端視所得成長是否能「支撐」泡沫不破!而無論所得如何成長,泡沫終究會破裂,關鍵在當時經濟體質是否能「承受」泡沫破裂的負向衝擊!可惜的是人類太精於干預扭曲市場機制,導致泡沫往往是在經濟體質較脆弱的時候破裂,結果就是過去一再發生的金融危機!卅年來從紐約、倫敦、東京、北京、香港到台灣,已聽過數不清的「房價怎麼會跌」這種論點,可惜這種高調從來沒有持續存在,最終都是以崩跌作收!

至於很多人喜歡用「歷史價格」去驗證「房價保值論」也是另一種詭辯,因為房地產特性在其相對高持有成本、高槓桿、低流動性。全世界能用100%現金購屋者少之又少,愈精明者愈慣用槓桿操作,而高槓桿者鮮能在熊市中全身而退!且即便資本雄厚者面對熊市時的資產配置也絶不會是相對高成本低報酬的標的物,這也是歷次房市谷底時無量下跌的背景主要因素-需求不見了!當然,或有人會舉例如1985年時仁愛鳯翔時每坪約15萬,現在喊價十倍之類的例子,但要賺得了這一攤你得有本事先在幾次經濟衰退、10幾扒的高利率、所得鋭減、現金流量短缺等逆境中存活下來!好奇的是,若真能有如此功夫,在危機中入市為何不選擇投資諸如不良債權或法拍案件,那獲利空間不更高嗎?而若在1985年投資波克夏或量子基金,那你今天又可買幾間帝寶呢?

拜託,有錢人不是用自己的錢買地買房致富的,他們是在晴天時用別人的錢(other people's money)抄作賺錢、雨天時把別人的錢賠光、雨過天晴再用別人的錢另起爈灶再抄再賺......會用自己的錢就不能真算有錢人,或至少你只是個凡人,要在每次循環中都存活的機率不大!



madscrew wrote:
光聽你這樣列出數字
就知道你完全外行 而且很淺 你肯定沒做過生意 ...(恕刪)


應該說光聽你列出這樣的數字,
就知道你完全外行 而且很淺 你肯定沒做過生意才對

營收破百億,稅後只有2億,
這種淨利才1.X% 的生意,叫做大賺的隱型冠軍???

都已經在該產業是冠軍了,
淨利才1.X% ??? 好歹也要有10%
你要不要先去了解一下隱形冠軍的定義

Walmart的供應商我也認識啊,
那種低毛利的殺價競爭,
如果這也能稱作隱形冠軍
那台灣所有代工廠都算是了
房市小牛 wrote:
營收破百億,稅後只有2億,
這種淨利才1.X% 的生意,叫做大賺的隱型冠軍???
(恕刪)


我猜Madscrew兄所說的例子是國貿商
可以想像成掮客或仲介
賺得錢是算"%的手續費"
成本幾乎是行政費、人事費
所以可以經手數百億,賺數億

我覺得Madscrew兄頗有見識
可否指點些未來的明燈
畢竟分析了 過去 與 現在
若不能預料未來,還是白搭
也嘉惠一下我們這些一起鍵盤分析有緣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