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多屋族會先分散持有數量,分散給親友持有,直降至風險範圍內的最低棟數。
若以棟數來提高課稅,那中低總價的房屋,易跌難漲,但高總價的房屋將會再漲上去,M 型化持續加大。
熱錢會自己找出路,若是台灣無投資機會,很多會流出台灣,其結果自己可以想像。
很多存屋一族是沒在賣房的,只是努力工作賺錢後存到房地產,以後這條路不太通,沒投資本領的,只能存定存,或投資損失掉了。
嚴格來講,房市漲,因台灣房屋自有率高,大部分人還是得利的,即使沒賣屋的,心理上也是有個安慰(薪水沒漲,只有房產增值)。政府若是搞到薪資沒漲,房產套牢無成交難賣,到處都賺不到啥錢,社會上的怨氣會越來越重。所以這政策能不能推出,還有得瞧的。像證所稅推出後的失敗結果,也可能再現。
(1)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小於兩千萬= 維持現狀
(2)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3千萬~4千萬= 實價2%
(3)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5千萬~6千萬= 實價3%
(4)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6千萬~7千萬= 實價4%
(5)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7千萬~8千萬= 實價5%
(6)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8千萬~9千萬= 實價6%
(7)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9千萬~一億= 實價7%
(8)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一億~一億五千萬= 實價10%
(9)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一億五千萬~兩億= 實價15%
(10) 名下不動產總市值介於兩億~兩億五千萬= 實價20%
最高課到40% , 這樣90%的"窮人" 都不會課到重稅
而有錢人本應當多繳點稅,唯有徹底杜絕短期投機行為(包含房地產), 國家才有繼續向上的力量
而不是放任炒作來傷害到那些辛苦工作的老百姓, 擺明告訴窮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翻身
或是名下持有房屋總數來課囤屋族的稅, 畢竟房子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
(1) 名下不動產小於兩間= 公告現值的房屋稅不變
(2) 名下不動產3間= 公告現值的房屋稅*200%
(3) 名下不動產4間= 公告現值的房屋稅*300%
(4) 名下不動產5間= 公告現值的房屋稅*400%
(5) 名下不動產6間以上= 公告現值的房屋稅*500%
拋出一個想法, 請問這樣能杜絕房屋炒作傷害國本嗎?
題外話: 上星期去銀行聽到行員跟投資客媽媽的對話, 投資客媽媽提到北海岸沙崙那邊已經炒到40萬/坪了
還很驕傲的跟行員說當初叫你跟就不跟....投資客媽媽走了之後...行員很懊惱的說當初就是現金不夠才沒辦法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