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4430 wrote:卻完全沒有去思考到:這些公共利益早就反應在房屋價格上。要不是擁有這麼多的公共利益,台北憑什麼一坪賣那麼貴。而台北人又為什麼要多花一倍的錢在台北買房,不就是有這些公共利益嗎。這些公共利益民眾已經有付過錢了不是嗎? 可是瑞凡,不是付給政府如果是早期買的,應該有享受到房價上漲的快感也沒啥好抱怨的(賣掉3000萬來南部買1500萬的也是個選項阿)如果是近期買的,那你的錢是跑到上一位或建商的口袋裡政府之前也是有收到一些啦~但那不成比例你知道的,至少政府覺得不成比例美國一間3000萬的房子一年要繳多少? 台北市3000萬的房子一年又是多少?
從台北市的歲出來講,一年總預算1700億,但台北市光綜合所得稅就繳了兩千多億,房屋稅等為市稅,繳完也是市府在用。地方稅共768億,所以台北市民繳稅就近三千億,不含營業稅。以台北市民繳的稅連同各項房屋稅,早就遠超過台北市一年花的,換句話說,是台北市在補貼其他外縣市,不是外縣市在補貼台北市。而且房屋稅的增加,外縣市也是一毛都用不到,房屋稅是地方稅。
這個稅制跟台北房價沒什麼關係吧! 地方自治本來就可以自訂規則.台北的人口多主因是大部份的公司都設籍在台北, 也創造出較高薪資的環境. 但是這個跟高房價硬要扯上關係我覺得就講得有點太遠.今天要是台北的人口沒這麼多. 大家不搶房, 哪裡炒作得起來. 稅加一加也好. 台北本來就過渡飽和. 柯P其實一直有想把台北人口降低的意向難道大家看不出來嗎? (其實這也是正確的不是嗎? 哪有一個島所有的重量都在頭上的).
政府最終目標:實價課稅 每年需繳交房子現值的1.2-5% 給予政府 作為賦稅基礎舉例: 1000萬北市房屋 每年須繳12-50萬 房屋稅給予政府沒屁股就別買千萬房子 買了就不要在那抱怨三小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等已實施實價登錄及課稅的國家,案件一成交,馬上就上網登錄,稅單就寄過來.大陸稅率約五%,而美國二%,至於日本為實際售價的1.2%-5% 依地段課稅。住展雜誌研發長倪子仁者表示,實價課稅可與國際趨勢接軌,未來銀行在房貸審核上,由於有數據可以參考,可望加速房貸審核。
說真的台北車這麼多@@人也太多了上廁所還要排隊><""到處都是計程車和公車,路上機車更多,甚至連機車位都沒有我在台北住過兩天就受不了了但台北有捷運真的比較方便!還有正妹比較多!美食也多原本住台北的人很幸運!但後來想進住台北的人就蠻辛苦的!!!兩千萬在台北也頂多中古屋公寓我在東部9百就可以買透天了!空氣也好~~~~~~~~~~~~~~活到三四十歲了~~~覺得健康比較重要!!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playwork wrote:無言 你在說什麼?...(恕刪) 在這年代,觀念不妨再更新一下買房不過就是夫妻倆與孩子(小時)的一個共同回憶孩子大了不會想住家裡,若要孩子幫忙繳房貸更會造成子女的負擔基本上夫妻倆能支撐的了也住的下的房子就夠了不要去想傳子傳孫那種二代宅、三代宅那種觀念華人一直有"祖厝"的觀念在對照西方國家及土地國有的國家,房子不過就是遮風避雨的地方罷了哪還想的那麼遠,還考量到增值不增值、房子要留給誰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