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老屋都更,一換一坪。營建股聞訊漲

基本上看你自己囉!如果你覺得你放假或下班回家經常會想到樓下有公設的地方玩(例如:游泳池、桌球間、閱覽室、健身房...)那你可以選擇容積率較高的社區型住宅。

我個人是寧願選擇合建型的公寓,就是跟左右鄰居商量好請建商來估價,然後費用均攤,假設左右兩側鄰居都是各4層樓4戶的話,和蓋起來總共只要12戶,看是要蓋成12樓一層一戶或是蓋6層樓一層兩戶,這樣每戶的實際坪數會比原來的大,公設比又比社區型大樓還要小很多,公設的話可能就是電梯+逃生梯而已,頂多大約占10%左右。

這樣一來回家空間變大,裝潢如果肯再多花點錢,就會更舒適,假日也不會老想往外跑了,畢竟自己的房子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蓋修那是多麼棒的事啊
Smart
一坪換一坪? 老實說 不都更也罷

老公寓本來算的是實坪 公設只扣掉樓梯間
都更後 換回來的是七折八扣的虛坪
停車位還要花錢另外買


方水辰 wrote:
開放都更很好啊

到時候大家都來都更 蛋黃區房屋供給量會暴增 哈哈

五樓公寓原本10戶 可能變成 60 戶 供給

蛋黃區的都更房子 會 直接打死 外圍重劃區的 特別是生活機能差的 區域房

買房的朋友 正面看待!

重劃區的朋友 剉咧等

不過我也沒有太認真看待都更拉


供給暴增喲, 也許吧, 不過是兩千年後.

一坪換一坪這邊的鄉民就高潮了, 我自己的實例, 一建坪換2.5建坪, 住戶還不換咧. 各位對老住戶的獅子口真是太小看了.


牛奶伯 wrote:
供給暴增喲, 也許吧...(恕刪)


都説是感情戶了⋯
一坪換一坪?
20年前 讀建築系時 就知道囉! 老調重談而已

應該是1坪換2坪起跳 比較有機會
其中一坪分給建商(建商又拿其他地方的容積.移轉過來~又可以多蓋幾坪)
另一坪再分配坪給屋主
不然 叫那些住在老舊社區的阿伯 拿出棺材本來蓋~哪有可能啊!

南機場都更 就 搞了超過20多年了
台北市地段夠貴的,只要容積率放寬,建商自動找上門,大部分4層公寓就是卡在住3容積率225的問題。還有1樓收租的釘字戶才是大問題,看後續政策如何解決。

yaucheng11 wrote:
基本上看你自己囉!如果你覺得你放假或下班回家經常會想到樓下有公設的地方玩(例如:游泳池、桌球間、閱覽室、健身房...)那你可以選擇容積率較高的社區型住宅。

我個人是寧願選擇合建型的公寓,就是跟左右鄰居商量好請建商來估價,然後費用均攤,假設左右兩側鄰居都是各4層樓4戶的話,和蓋起來總共只要12戶,看是要蓋成12樓一層一戶或是蓋6層樓一層兩戶,這樣每戶的實際坪數會比原來的大,公設比又比社區型大樓還要小很多,公設的話可能就是電梯+逃生梯而已,頂多大約占10%左右。

這樣一來回家空間變大,裝潢如果肯再多花點錢,就會更舒適,假日也不會老想往外跑了,畢竟自己的房子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蓋修那是多麼棒的事啊...(恕刪)


你想的太簡單了!!!

最基本的問題 工地出事誰負責 全體住戶?
還是工人 包商?對他們來說 他們只是拿錢作事而已~
大家說這麼多,都忘了一個重點,那就是房價!

現在房價是下跌中,成交量低迷,總價超過1500萬元的案子,超級難賣,所以你說台北市舊房子都更後會好賣嗎???

若是很難賣,那就要花一筆錢重新裝潢,然後每個月繳管理費,每年繳更高的房屋、地價稅,怎麼算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就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一聽說必須要自備上百萬來花下去,就沒興趣啦!
尚書大人還真機靈,風往哪吹你就往哪倒,真是佩服佩服!

yaucheng11 wrote:
我個人是寧願選擇合建型的公寓,就是跟左右鄰居商量好請建商來估價,然後費用均攤,假設左右兩側鄰居都是各4層樓4戶的話,和蓋起來總共只要12戶,看是要蓋成12樓一層一戶或是蓋6層樓一層兩戶,這樣每戶的實際坪數會比原來的大,公設比又比社區型大樓還要小很多,公設的話可能就是電梯+逃生梯而已,頂多大約占10%左右。...(恕刪)


問題是,住一樓的誰要跟你住樓上的都更~

想太多了,營建商現在不敢玩都更了
1.時間長
2.獲利不如預期
3.社會風向評價差,好像做都更的建商都被冠上財狼
4.政府稅亂條,誰也不能保證之後,稅的走向

很多都更戶在完成後,突然發現要多繳很多錢,心裡也是在滴血
1.管理費
2.房屋稅,之前舊屋幾乎只有幾百塊,現在第1.2年有優惠大約1萬,之後約2-3萬
3.地價稅也漲
4.舊公寓原本比較接近實坪,換新公寓後太多公設,即便1平換1坪,實際使用的室內空間也是縮小了
選擇都更就是準備把都更後的房子賣給別人,自己換更便宜的地方住,又或者自己本身就是有錢人


所以不要想 都更的建商股票會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