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上次有個有名的台北企業家說花東是台北人的後花園不應該為了都市發展破壞自然景觀,大概就是在台北工作累了之後可以去花東散心,如果把花東搞得像一樣的城市就沒FU了,我是不喜歡這種論點啦,就跟美國人叫別的國家不要破壞雨林,但自己卯起來浪費
fedora wrote:蓋港口發展大眾高速船...(恕刪) 我現在就可以回答你按樓主的邏輯如果發生像韓國世越號事件今天的標題還是 為何不建蘇花高速公路建了蘇花高速公路 又如何?發生交通意外樓主的邏輯還是為何不蓋任意門我們東部人不是命
f4962211 wrote:台灣最後一塊淨土...(恕刪) "台灣最後一塊淨土"這幾個字真是又刺眼又沉重.......從來,交通建設跟自然環評就是天秤上的兩個極端。從小生活在花蓮,早已習慣藍天白雲,那青翠雄偉的中央山脈。第一次離家到外地讀書時很訝異:為什麼開了那麼久的車,連一座山也沒見到。長大之後開始賺錢討生活,唯一不變的是~在那長長的旅途中,和各方遊客搶車票,站也要站回家的思鄉心情。很多事情,學校不會教給你,唯有在社會的經歷中你才能漸漸體會,所謂城鄉差距是怎麼回事。一樣在台北工作,你要比同儕多負擔30%的房租,然而那資產的差距,卻是你再工作100年也追不上的。一樣的上班時間,你必須張羅所有的吃喝生活細節,但很羨慕別人回家有熱騰騰的晚餐。等到自己有家庭了,別人的父母,能多少分擔一點點育兒的重任,自己卻必須咬著牙,再多花個兩三萬請保母。我們做一樣的工作內容,卻必須穿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別人該有的天倫時間。待父母老去,身上毛病一堆的時候,不僅難以就近照顧,往往也得不到正確的的醫療資源。小時候,總以為自己的家鄉最美最自豪,等長大了以後,父母兩鬢班白,自己也早生華髮,才漸漸明白,碧海藍天--說是浪漫也好,說是情懷也好,只是一件遙遠的企求,實際的生活,現實的難關,才是我們每一天要承擔面對的。很多人並不明白一件事情:出生並不是你能選擇的,出生地是你與生俱來的條件,生長在都市,得到相對好的資源/資產,那跟智商/外貌/家教一樣都是一種天賦。常常很多人嘲笑原住民,為什麼不搬離貧窮資源匱乏的山區.....實情是,沒有那個資產累積、沒有足夠能力搬進都市阿。即便我已經領著相對高薪、工作了十年,迄今也沒有足夠能力讓父母搬進都市,連自己買房都捉襟見肘。但我們都知道,將花東變成一個有工作機會,能安居樂業的地方,並不是一個實際可行的方向。唯一企盼的是,當我們舟車勞頓的時候,也能安適的搭火車往返,不需要跟旅行社搶票。難得的假期能開過雪隧時,不用排兩個小時才能上交流道,也不用冒著落石崩崖的危險,能把我一家三口平安的送回家....環境保護,自然是另外一種美意,但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選擇不要出生在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