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 房地產價格本就不是一個均質的東西, 無論台北或東京, 總能找到一些特別便宜或特別貴的地方, 而成交這件事情, 只要喊賣的出價有人有口袋接得起, 它就是一個正式的成交價 (沒什麼合不合理,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已), 而這類人要是多了, 出不起價的人就會一直被排擠到後面再去找更便宜些的物件... 講東京貴或講台北貴, 總有反例可以舉出來...
我較傾向去看日本與台灣人在個性上的一些差異點, 打比方說, 樓主有提到「日本跟台灣不一樣,不是說交通好房價就高,....」, 就這種差異點來說, 那自然談到「大塚在山手線上~交通夠方便了吧!但這裡房價就是比世田谷便宜~」, 像新規劃的重劃區..... 街廓有條不紊, 沒有太多亂七八糟的招牌, 沒有太多亂停的車子, 建築年份較為均一漂亮, 然而這些在台灣不見得敵得過交通便捷... (這是群眾偏好的結果, 沒什麼對錯) 所以重劃區價格不一定高於捷運站附近, 而運站又分近市中心或偏僻小站差別。
像我是個自己會騎車開車的人, 但考量家人, 所以我買房還是會挑捷運站及公車線多的地方, 這是在台灣生活自然思考使然; 或許也是台灣多數人的情況吧!
由於台灣這種個性, 使得人口會往交通便捷的點更集中, 先前大家按區來作人口密度區分, 但在台灣, 就算是同一行政區好了, 價格高低就會反應在離捷運(站)遠近上。這種點狀的磁吸現象, 好比深夜孤燈下的蛾群... 在容積率有限的情況下, 物件數量就是少得多, 加劇了競價的溢價現象 (溢價愈大, 就愈被人認為是扭曲, 不合理的貴), 這時已經不僅僅是交通便捷這一點而已, 而是更多投資投機的人看出來, 這是一個眾人想捧錢來換的「東西」, 它代表的是流動性與保值甚至增值性 (這都老調重彈了)。好比籌碼稀少的潛力股, 你要按 P/E 去算, 它就是貴到爆, 沒天理, 但卻多的是人想搶進, 它總是跌不太下來 (或一跌下來, 沒多久就又漲回去)! 最終, 搶不到最佳標的, 就去搶次佳標的, 就像先漲股, 再漲市, 一種漫延開來的比價效應就帶動開來, 互相感染, 久了就是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