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ethe0214 wrote:我父母在五十年前買了忠孝東路五段的房子,那時那裡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郊區,當時的房價也是他們兩人10多年的所得。但如今是怎麼樣?自己看吧。如果他們跟現在的魯蛇一樣只想往更高房價的地方跑,或是只有一張嘴而不願付出,那他們自然到老也只能出一張嘴。 我說的是你父母五十年前就已經預知現在的忠孝東路五段的房價長什麼樣子嗎?你是看不懂別人的文章在說什麼嗎?還是根本不懂社會發展的歷史?
如果每間房子的初始價都一樣,買賣也只能用初始價買賣,隨著時間發展,成聚落且生活方便的房子會比較多人想換,如果有一間要出讓的話,因為價格都一樣,會有成千上萬的去排了,同樣價格對買家沒有鑑別度。所以想買的會私下跟賣家示好給點額外的好處,這額外好處加固定的房價就是成交價。中古屋會上漲的原因,主要就是生活方便吧。荒郊野外的中古屋,沒人想換,只能荒廢
goethe0214 wrote:我父母在五十年前買了...(恕刪) 那是土地價格上漲。五十年房屋(地上物)早就一文不值。你沒看到五十年老百姓房屋嗎?台灣那時又不是人人都是大稻埕大商人。台灣那時民眾隨便磚造已經混的不錯的中產階層更不說很多老百姓只能蓋木頭房屋(之後五十年只能靠鐵皮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