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同的是,房屋價格的僵固性遠大於股票。
換言之,在比去年暴增近倍的委賣數字中,
降價求售的比例相對看起來會極少,
且會很快因為成交而消失。
(但因為實價登錄的關係,
卻並非真正消失)
房市的可能發展走向應該是,
大多數委賣者看到目前價格無法售出,
而他又承受得起持有成本時,
會轉為沈默者,保持可賣可不賣的態度,
委賣比數應該就會下降。
這時候撐不住降價求售者,
在委賣比例中便會逐漸增大。
這時候房價就會逐漸往下走。
這就是政府希望的「逐漸消風」。
然後沈默者的實力與態度,
會決定房市價格下降的速度,
如果大多數沈默者繼續沈默,
那房市價格下降的速度並不會增快,
但一旦沈默者沈不住氣,
那所謂恐慌性賣壓才會開始出現。
日本房市或美國次貸風暴之所以無法套用到臺灣,
主要還是因為臺灣房貸的結構相對保守穩健,
只是大多數的一屋以上的屋主,
口袋是否真的這麼深不可測,
且又沈得住氣?
這就不是政策或研究可以推估,
畢竟這需要大規模廣泛的SUVEY,
不是說幾個比例抽樣就可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