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買房子時,一個車位150萬,貴到靠北邊站,
而且光車位就8.1坪,瞎不瞎?
後來才知道,一個約3~4坪的車位,也有公設的,
就是車道與地下室電梯間.
觀念上就是使用者付費,如果套用這方式,
以後可能每個公設都放門禁磁卡,有買的人才能進入使用.....
我要泳池,所以我買該公設,然後要游泳就得刷卡進入......
我覺得垃圾間好臭不想進去用,不買,所以倒垃圾要自己去外面巷子跟一般公寓住戶等垃圾車.....
我住2樓,而且覺得到老後也身體很好,所以不買電梯公設,以後就自己爬樓梯....
我住30樓,根本用不到樓梯,所以不買樓梯公設,火災停電時,自己往窗外跳比較省事.......
............
zaza213 wrote:
100坪房子,一坪5...(恕刪)
沒這麼簡單.
現在問題是實坪和公設混在一起的房價太不透明.
車道和實坪竟然一樣價錢,那車道蓋越多,建商當然越好賺
(因為現行房屋交易是以建物登記面積作為計價基準)
因此可以用低成本的公設把坪數灌的很大.甚至灌到接近5成.但是卻沒有什麼好的公共設施.
看起來建坪很大,但是屋內實坪很小,公共設施有多差就多差.公設坪數能多大就多大.
由於公設成本較低,對建商來說就是超額利潤.
有多少人能搞清楚,近40%的公設到底用到哪裡去?
現在問題不在於蓋公設要不要錢(當然要, 公設的錢會加到實坪,跟國外一樣)
而是房屋交易是以實坪作為計價基準. 雖然建商還是會蓋公設以增加賣相.
但至少建商不會故意在公設"坪數"上灌很大, 每一坪公設都是能增加賣相的實用設施.
公設坪數灌太大反而浪費成本.
拜託!
事實上現在就已經是這麼貴了, 只是建商用灌公設,灌坪數的方式製造單價較低的假象罷了!另外, 有人提到, 為了符合政府的法規, 一些公設是必要的. 問題是:
1. 既然是規定, 那就是一定要有, 沒道理要消費者負擔! 有人聽過少一個輪子的車還賣的出去的嗎?
2. 我家在信義路上, 敦化南路附近, 23年20層大樓, 此大樓算是雙塔建築, 一樣有雙電梯, 雙逃生梯
坡平車位上來後還有一個小花園之後才出門, 公設呢? 15%, 你能說現在的建商老實嗎?

3. 歐美先進國家都用實坪計價, 他們的公設又有少嗎?
我絕對贊成以實坪計價. 原因:
1. 單價會變高, 這是必然的, 但我接受. 如此一來大家都是在同一基準點比較, 有人說公設少的公寓會漲價,
但如果新屋也用實坪計價, 消費者自然會比較
2. 消費者會驚覺其實我們的房價並不比東京, 香港, 新加坡便宜(而我們收入?) 如此就會停止目前這種
盲目追價的行為, 房價才會趨於合理, 其實這才是建商的痛點

3. 有人喜歡花園, 游泳池, 會議室, 那就單價高點, 有人不喜歡, 那就單價低一點, 各取所需
感覺這個版房仲, 建商真的很多....
不是每天吵著房價要跟國際接軌嗎,計算方式當然也要接軌阿,不然怎麼比?
公設的錢灌到實坪裡,直接反映出公設配置是否符合滿足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多掏錢出來,也可以刺激建商做合理的公設配置,消費者也可以知道實際居住室內面積是花多少錢,房價計算也可以跟日本國接軌,應該好處很大吧。
日本國是情報國家,房子資訊不僅非常透明,揭露也非常的齊全,前後手成交價格以及區域行情非常之清楚,在台灣要是把相同資訊攤出來,或改成一樣的計算方式,絕對有助於市場的健全,大家也比較玩的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