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買房子可以不用買公設了

就車位來說,產權一定要跟房屋分開,

當初我買房子時,一個車位150萬,貴到靠北邊站,
而且光車位就8.1坪,瞎不瞎?

後來才知道,一個約3~4坪的車位,也有公設的,
就是車道與地下室電梯間.

觀念上就是使用者付費,如果套用這方式,
以後可能每個公設都放門禁磁卡,有買的人才能進入使用.....
我要泳池,所以我買該公設,然後要游泳就得刷卡進入......
我覺得垃圾間好臭不想進去用,不買,所以倒垃圾要自己去外面巷子跟一般公寓住戶等垃圾車.....
我住2樓,而且覺得到老後也身體很好,所以不買電梯公設,以後就自己爬樓梯....
我住30樓,根本用不到樓梯,所以不買樓梯公設,火災停電時,自己往窗外跳比較省事.......
............
aliclin wrote:
以後買房價可能就是買...(恕刪)


你就慢慢等吧

公設,是建商給消費者的嗎啡
要服用的人,就服用
了解的人
換算一下
就會得知價格是否太貴
懶的人,就沈醉在「低單價中而沾沾自喜」

作個聰明消費者才是根本之道

監委沒什路用的啦!

zaza213 wrote:
100坪房子,一坪5...(恕刪)


沒這麼簡單.
現在問題是實坪和公設混在一起的房價太不透明.
車道和實坪竟然一樣價錢,那車道蓋越多,建商當然越好賺
(因為現行房屋交易是以建物登記面積作為計價基準)
因此可以用低成本的公設把坪數灌的很大.甚至灌到接近5成.但是卻沒有什麼好的公共設施.
看起來建坪很大,但是屋內實坪很小,公共設施有多差就多差.公設坪數能多大就多大.
由於公設成本較低,對建商來說就是超額利潤.
有多少人能搞清楚,近40%的公設到底用到哪裡去?

現在問題不在於蓋公設要不要錢(當然要, 公設的錢會加到實坪,跟國外一樣)
而是房屋交易是以實坪作為計價基準. 雖然建商還是會蓋公設以增加賣相.
但至少建商不會故意在公設"坪數"上灌很大, 每一坪公設都是能增加賣相的實用設施.
公設坪數灌太大反而浪費成本.
我知道是新建照規定的呀~

所以我才說新大樓只要用新建照很難公設比不高.

去看一堆房子幾乎新建照都30%基本的, 只有某些在舊照時申請通過之後才蓋的會低於30%

其實以前的大樓用舊照的也都要20~25%跑不掉, 新的空間規劃更大設施也更完整.

多個5~10%就看大家的接受度了, 不然只能買戶數少的建案才有可能.

大家看房子大都會仔細把房子的大小使用空間跟價格好好的檢查比較.

公設是有必要性, 重點是政府要把關去仔細看建商的設計圖有沒有亂搞.

這才是根本, 而不是丟一個東西出來說不合理, 有屁用哦, 有公權力的人打混摸魚, 當然便宜了黑心建商.
看這個議題大家都很注意...

所以叫一下讓大家覺得他是不錯的....

等過半年再回頭看這個案子....

若是真的有改善...我會給予正面的肯定...

若是最後又不了了之....這只是又一次的做秀罷了.....



我把新聞重覆看了三四遍
哪一篇有提到公設不用算錢?

以下是由中時電子報節錄下來的

"預售屋巿場交易制度,將出現重大的變革!內政部擬修正預售屋契約範本,
要求建商對主建物、附屬建物,以及公共設施,依建築成本不同,區分不同價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04/4/1qfh4.html

我只能說 幸好有程仁宏當監委 當過消基會董事長還是有差 不然很多東西官員都視而不見
也看到很多投機客在急了 哈
搞不懂一些人的駝鳥心態! 說什麼如果照實坪計價, 那每坪單價必然飆升
拜託! 事實上現在就已經是這麼貴了, 只是建商用灌公設,灌坪數的方式製造單價較低的假象罷了!

另外, 有人提到, 為了符合政府的法規, 一些公設是必要的. 問題是:
1. 既然是規定, 那就是一定要有, 沒道理要消費者負擔! 有人聽過少一個輪子的車還賣的出去的嗎?
2. 我家在信義路上, 敦化南路附近, 23年20層大樓, 此大樓算是雙塔建築, 一樣有雙電梯, 雙逃生梯
坡平車位上來後還有一個小花園之後才出門, 公設呢? 15%, 你能說現在的建商老實嗎?
3. 歐美先進國家都用實坪計價, 他們的公設又有少嗎?

我絕對贊成以實坪計價. 原因:
1. 單價會變高, 這是必然的, 但我接受. 如此一來大家都是在同一基準點比較, 有人說公設少的公寓會漲價,
但如果新屋也用實坪計價, 消費者自然會比較
2. 消費者會驚覺其實我們的房價並不比東京, 香港, 新加坡便宜(而我們收入?) 如此就會停止目前這種
盲目追價的行為, 房價才會趨於合理, 其實這才是建商的痛點
3. 有人喜歡花園, 游泳池, 會議室, 那就單價高點, 有人不喜歡, 那就單價低一點, 各取所需



感覺這個版房仲, 建商真的很多....
taiwanrules wrote:
搞不懂一些人的駝鳥心...(恕刪)


恩 房仲跟建商這下真的跳起來啦!!
有打到痛處喔
我只能說~~~又是一個"標題殺人" 法
從各大媒體來看,我都看不出"以後買房子可以不用買公設了"這會是個確定的事實!!
公設當然還是要買阿,但是是以室內坪數的售價來衡量的,建商為了增加賣相或者是迎合其所鎖定的客戶群,自然會做相應的公設配置變化,要是賣給喜歡平實公設的人,自然就可以做到符合法規的最低限度就好,雨遮花台什麼有的沒的自然就無所遁形,還原其真實價格。
不是每天吵著房價要跟國際接軌嗎,計算方式當然也要接軌阿,不然怎麼比?
公設的錢灌到實坪裡,直接反映出公設配置是否符合滿足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多掏錢出來,也可以刺激建商做合理的公設配置,消費者也可以知道實際居住室內面積是花多少錢,房價計算也可以跟日本國接軌,應該好處很大吧。
日本國是情報國家,房子資訊不僅非常透明,揭露也非常的齊全,前後手成交價格以及區域行情非常之清楚,在台灣要是把相同資訊攤出來,或改成一樣的計算方式,絕對有助於市場的健全,大家也比較玩的長久。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