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的產品當然是有下修的空間好的產品自住客投資客都搶者要要怎麼下修?看大安信義的房子看了這麼多年沒下手近半年大家說景氣不好大家觀望還不是半年1p漲5w前面的對折7折論鄉下也許適用 很期待拿來大安信義區試看看有本事成功的話我很樂意跟你買
樓上的!話別講太滿!二十幾年前三商銀一股飆到一千多,崩盤時有市場投資人想揀便宜喊出三張一百萬,有分析師出面大喊不可能這麼的便宜!結果空頭走了二十幾年,現在三張五萬就買的到‧‧‧‧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五月初的1.6%飆到昨天盤中破2.7%,短短二個月內大幅攀升,而且還看不到頭,國內壽險公司好幾兆的國外債券投資價格直接跳水,看新光金上半年大賺而單六月稅後就虧損20億,而富邦金單六月獲利比五月份就直接被砍對半‧‧‧在此時想投資或投機房地產的最好還是縮手吧!
好啊 你要市價七折五折賣我店面 我當然收阿^^要我買起碼要有看得上合乎行情的案件給我啊^^房地產比股市 我一直都覺得不太恰當 本質不同 用途不完全相同不過大家狀況應該都一樣 想他跌在觀望以591的案件來說新北市跟桃園出售件是增加不少的確有下修空間 但台北市依然104xx沒太大的變化所以說會跌 市區應該空間有限 money99 wrote:這樣要拜託你趕快買,...(恕刪)
居住是基本人權,本來就是一個現代化國家應提供的服務,世界上各國都興建大量的社會住宅(以出租為主,可循環使用),不必說歐洲的福利國家的高社會住宅比率,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只租不賣的住宅占住宅總量的六.○六%、香港廿九%、新加坡八.七%(二○一○年數字),而台灣只有六三七九戶,占總住宅量的○.○八%,看這一數字就可以明白政府在住居方面,說好聽點是交給市場決定,難聽點是任由建商主宰。德國是房地產市場表現一向少變化,在金融風暴時幾乎不受影響,這幾年的表現一樣平穩,民眾的房屋自有率雖只有四二%,但德國人的買屋負擔相當輕鬆,其房地產經驗對於飽受房地產之苦的國家會有很大的啟示。柏林民眾稅後薪資收入,將近台北民眾的一.五倍,但前者的「(房屋)價格對收入比」是六.四七倍,後者則是廿六.二倍。台北精華區每坪九十九萬,柏林市中心約只有台北的三成多一點;台北郊區一坪約五十萬,柏林郊區一坪約廿萬,只有台北郊區的四成。從生活品質、人均收入、城市競爭力等指標看,台北房價遠高過德國柏林,是很難想像的一件事,但台灣高房價有較低的利率及一個將建商利益凌駕在人民利益之上的政府,單憑這兩點台北的房價遠高於德國柏林的房價就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了。
broomall wrote:居住是基本人權,本來...(恕刪) 柏林892平方公里台北市271平方公里所以柏林範圍大概還要台北市往外擴大3.5倍範圍現在三峽北大和淡水也很多20幾萬新建案往內縮一點也有很多30幾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