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年輕人買不起房的方法,請問大家會接受嗎?

aspavf wrote:
啊樓主的方法哩(敲碗...(恕刪)


要符合
讓年輕人買得起房(是在工作地點附近的喔)、
提升房仲業績、
投資客有賺頭、
政府可增加稅收
以上四個條件是有辦法的,
而且是合理可行、立刻可以實現,
只是我說出來,政府不實施也是白搭。
OK蹦 wrote:
要符合讓年輕人買得起...(恕刪)


你也只是在喊水燒啊
前面幾位網友的分析還比較有道理
如果問題真的這麼容易解決
房價早就跌了....

光工作地點這一條就不太可能
年輕人那個不換工作?
在台南工作? 在台北工作?
買台南房?買台北房?
把 (世界毒瘤:軍公教退休金)/2 拿去蓋國宅租給年輕人 就可以解決了


OK蹦 wrote:
幾天前發了一文『過高...(恕刪)
OK蹦 wrote:
以上四個條件是有辦法的,
而且是合理可行、立刻可以實現,
只是我說出來,政府不實施也是白搭。


你講了這麼久
只為了告訴大家你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OK蹦 wrote:
要符合
讓年輕人買得起房(是在工作地點附近的喔)、
提升房仲業績、
投資客有賺頭、
政府可增加稅收
以上四個條件是有辦法的,
而且是合理可行、立刻可以實現,
只是我說出來,政府不實施也是白搭。


大哥,人家說 "錢多事少離家近" 是玩笑話,您可別當真阿
yuffany wrote:
這一樓有很多可笑的說法。
房價高怪地主?
所以信義區的房價是因為地主賣太貴?
炒房的人都是銀髮族?
沒有銀髮族,投資客、建商、仲介就不能炒房?


一塊欲出售的新北市土地,地主堅持賣價是80萬一坪
一坪土地可興建之建坪為3.6坪+建造成本+管銷就要=40萬(成本)
但是當地預售屋成交價卻只有35萬的價值
地主要賣的價錢,根本就已高於建商的成本,難道這也是建商的問題?

yuffany wrote:
不要說一大堆有的沒的公式。
薪資不漲萬物漲,為何?
舉個例子,和平東路旁小店一碗牛肉麵140元只有薄薄四片牛肉薄片,
(喔對不起,這是七八年前的價格了,現在...?)
為何這麼貴又沒料?
因為房租占了大部分成本。
所以老闆只能賺一點,店員只能賺基本薪資,
消費者付出了兩倍的價錢,大部分的錢都進了房東口袋。
當一個社會有太多成本都花在住屋與店租上時,
只有炒作房地產的人得利,
其他人都會很淒慘。
目前台灣北部就是這樣,
要想辦法解決,就這麼簡單。
全部算在銀髮族和地主身上是哪招?
藉以合理化高房價的現況以及為投資客、建商、仲介開脫?

地主沒有得利嗎? 店面不少房東可是銀髮族吶
那你發這篇的意義在哪?

說自己有方法

然後又不講

IMRL wrote:
你說牛肉麵一碗 140, 你說是租金成本造成的? 我的看法卻是"吃客"造成的, 有那麼多人, 願意出 140 去吃這碗麵, 所以他的店才會賣這個價錢, 如果你只願出 100, 大家也都是這個想法, 那, 他自然就會下降到 100 來賣. 我想, 應該沒有人去吃麵, 還先看看他的房租多少錢, 然後因為他的麵好吃, 看到店家因為房租太高而煩惱, 不忍心他關門倒店, 所以大家都願意出 140 來吃他一碗麵吧

問題是住屋就和食物一樣是必需品,
當你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肚子餓了,
偏偏附近的小吃店都是高店租高售價,
你要餓肚子拒買?

肚子也許還可以餓個一兩餐,住屋可不行。
就算不買房,也得租房,除非去當遊民,
但是當你有家眷有小孩,可以選擇當遊民?
就像桃園的房價,兩三年前還好,
現在被瘋狂炒作,
如果現在工作換到桃園,想在桃園置產,
明知比兩三年前貴5成,能不買單?
住屋是必需品啊...
不要說去住偏遠地方,
還沒炒作前,大家可以快樂住蛋黃區,
炒作中,大家只能住蛋白區,
等到炒爛了,大家只能住蛋殼外面了,就如現在的台北。
有多少人是含淚買單,但是不買單行嗎?
既然生活物資有防止哄抬炒作的機制,房產當然也要有,
並不是靠著消費者去抵制就能解決問題的。
新聞與時事版 = 謊言、偏見與反指標版

IMRL wrote:
把版主的想法, 用數...(恕刪)


"只有當銀髮族不願意繼續在台灣置產, 退出左邊的行列...或許有可能就跌價了...可是, 從白狼就算坐牢也要回台灣的這個新聞來看(不管他是否有甚麼特別的理由, 像是要搞一中啦...但最重要的是"他想要回來台灣")...目前這一波台灣銀髮族, 落葉歸根的心情跟想法是很強烈的..."

您這段推論真是一語中的 以下是美國華文媒體的報導

落葉歸根--在美國的台灣移民第一代掀返鄉潮
等孩子大到足以獨立生活時, 真的要考慮回台灣養老.

嬰兒潮世代逐漸從職場引退,不少在美打拚超過40年,來自台灣的第一代移民,近年來一一返台定居「落葉歸根」。
台灣完善的醫療制度、便宜的生活費,固然是他們決定回台原因,然回到從小成長的故鄉,「人親、土親」這分與家鄉無法切割的情懷,更是他們「告老還鄉」最佳寫照。

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秘書賴韋君表示,今年初至今,申辦中華民國護照量增加不少,今年3、4月護照量更上千本,不少人向他們透露「來美40多年,現在舉家搬遷回台」。
「跟去年相比,領務的業務量增加了三、四成。」駐舊金山台北經文處領務組長林科揚指出,雖然無法判斷這些重辦台灣護照者,是否決定回台長住,但是由於有些申辦者的台灣護照已過期二、三十年,可見過去數十年都沒有使用台灣護照。現在重辦,「或許可以推理說,是因為台灣健保福利比較好,大家想回去養老。」

非營利亞美老人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尹大燕指出,近五年來,中心服務的老人與周圍朋友「愈來愈多人返鄉定居」,光是今年初至今,身邊已有三對嬰兒潮退休朋友搬回台灣,不少台僑回到台灣外,也有台僑選擇定居上海,「更在上海組成俱樂部,定期聚會」。
尹大燕說,「兩邊生活費相差太多」是這些退休人士做此決定主要原因,這幾年美國經濟不景氣,薪水少但生活費卻不斷上漲,相較之下,台灣「便宜與方便」多了。不僅如此,台灣地小人稠,人與人間因距離近多了交流,許多人返台後「活動多多,生活開心」。

位於台灣桃園的長庚文化養生村,海外移民入住率逐年增加。(長庚文化養生村提供)
不少在美打拚幾十年,來自台灣第一代新移民,近年來一一返台定居「落葉歸根」。40多年前從台灣來美留學後,即定居在美國的Jimmy陳,畢業後在高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兩年前滿67歲退休後,與從銀行退休的太太將位於羅蘭岡的住家賣掉後返台定居,每年定期來美探視已成家立業的兒孫。

目前正巧來洛的Jimmy陳坦言,返台後「荷包省錢、心靈充實」。他說,過去幾十年來打拚工作,教育孩子,生活過得忙碌,這幾年面對空巢期,「早晚都是兩人相對」,朋友之間距離又太遠,感覺生活無比空虛。

返台後,Jimmy陳夫婦在內湖租一間小公寓,加上吃住玩樂,每個月用兩人在美國的「社安金」支付綽綽有餘。他與太太每周兩天在社區老人大學上課,其餘時間除了與台灣的小女兒見面外,更經常搭高鐵到台中、高雄探視親友,「感覺一天都不夠用」。
非營利亞美老人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尹大燕也表示,曾有一對80歲夫婦,多年前兒孫長大後返台定居,直接住到林口老人住宅,除在台灣的兒女定期探視外,更交了不少朋友。
不少接近退休年齡,卻提早「被迫退休」的民眾決定返台定居,節省開支。

尹大燕說,她一位朋友三年前62歲遭任職的貿易公司裁員,失去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後,自己無力負擔每個月上百元健保費,索性將聖蓋博房子賣掉返台定居。她說,這位離婚單身的朋友返台後,在桃園租了一戶約1000美元的三房公寓,少了房屋稅、車險、房屋保險等每年近萬元驚人開銷,在台灣每月約幾十美元的健保費、吃住交通等費用便宜,生活壓力少了很多,過得相當開心。

甫結婚生子的Karen郭,超過70歲的父母,也於前年搬回台灣。Karen郭說,父母30年前帶著他們到美國,開餐廳養大他們,但母親身體不好,美國醫療既不方便又昂貴,決定返台醫療,一來便宜,二來台灣資源也豐富,上次母親開刀請24小時看護,一天頂多50美元。

目前在高科技公司工作的Keith楊表示,五年前就在高雄老家旁買了層公寓,就是計畫明年滿66歲退休後返台定居,陪伴年紀超過84歲的母親。

他並表示,兒孫目前正是唸書、衝刺事業的忙碌期,要照顧他們,有時心有餘力不足,自己三個兄姊都在台灣,「與年紀相仿的親人一起過晚年」,老年生活才更有樂趣。
1988年,接到數通女兒迫切的求救電話,當時60歲的李景瓊毅然申請退休,跟老伴一起到美國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外孫。之後,先後幫忙兩個女兒照顧三個孩子。其間辦妥移民手續,在美國東岸一住就是23年。

今年5月,她和老伴唐恩澤決定搬回台灣長住。重大的決定驚動不少親友。唐恩澤說,看似突然的決定,其實長期以來,一直在心中盤旋徘徊。返台定居,也是圓個落葉歸根的夢。

當年來美,先後跟兩個女兒同住,替他們照顧孩子、料理家務,分擔她們當職業婦女的辛勞。一轉眼,外孫都已經長大了。七年多年前,兩人搬到附近的老人公寓,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

兩臥室的公寓明亮舒適。兩人平日每天與公寓中的華人鄰居們一起吃早餐、做運動,每周有合唱練習,不時有聚餐等活動。周末到住在車程15和20分鐘之外的女兒家小住,外出吃飯、打打麻將,也與兩個女兒和其家人各處遊山玩水。每年也總安排一次返台和赴大陸探親旅遊之行。

看似舒適安逸的生活卻少了些什麼。他們說,長長的冬季、不再健朗的體能、愈來愈怕摔跤的心理,加上買菜、看病、外出等全得靠子女的不便。每天的生活,更多是與電視、電腦做伴,心中的寂寥空虛,撩起歸鄉的念頭。

「來美國,就是為了兒女」,唐恩澤說,「我們覺得任務已經完成」。年紀愈大,那個經常跳進腦海的「回家」想法,愈來愈常出現。在感覺體力可能無法再承受長途返鄉航程時,他們的決定是回鄉。

回首20多年的美國歲月,新大陸各處的大山湖海、名勝景觀、都會村落,留下過足跡。曾融進美國的生活文化中,與家人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他們欣慰一手帶大的外孫兒女健康成長,女兒們生活安定。
這趟人生的美國之旅走了23年,豐富充實,沒有遺憾。即使知道返鄉可能物非人也非,重新立足生活,也很具挑戰。但那是圓夢,他們十分肯定:活在故鄉,心裡會踏實。

金卡、綠卡不如台灣健保卡

台灣實行全民健保,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在柏克萊加大校園內,向美國友人出示台灣健保卡。

「在異鄉為兒女辛苦了一輩子,老了當然要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自芝加哥搬回台灣定居兩年多的高玉玲如此表示。

對於現在與老伴住在台灣桃園兩房兩廳公寓,有空走訪親戚朋友,閒時走路健身的生活現狀,高玉玲滿意到「爆表」,「因為再也不用擔心說英文、寫英文,也不用緊張路不熟還得硬著頭皮開車」,高玉玲開心的說。

除了對於環境、語言適應外,返台定居不到一年,高玉玲在一次體檢中,發現罹患乳癌,在台灣全民健保福利下,完成所有療程,總共只自付不到500美元,「真的很慶幸自己搬回台灣定居,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什麼金卡、綠卡,都不如一張台灣健保卡來得重要與貼心」,高玉玲非常慶幸自己移民回台的明智決定。

2008年,高玉玲剛滿55歲,已經在芝城華埠一家禮品零售店工作10多年,決定跟隨在芝加哥任職中餐館廚師的先生,一起從職場退休,並搬回台灣定居。有一雙兒女的她說,等待搬回台灣已經好多年,20年前移民到美國,主要希望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及教育環境,而現在兒子已經結婚,還有了兩個寶貝孫女,未婚的女兒也十分獨立,在專業領域發展出色。

卸下養育兒女的重擔,高玉玲一直計畫返台定居,儘管移民到芝加哥已經20年,但礙於工作、子女,期間才返台二、三次,對於家鄉有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退休後,她與先生很快在家鄉台中,花了台幣400萬元,購置一戶兩房兩廳公寓,然後在2008年冬天來臨前搬回台中市。

以往因為工作,每天上下班車程要花上兩個多小時,回到台灣二、三個月才安頓下來,更愛上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回台灣真好,走路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親戚鄰居和善溫暖」,雖然偶爾還是會想念在芝加哥的兩個可愛孫女,也會擔心仍舊單身的女兒是否找到好對象,「兒孫自有兒孫福啊,時代變了,把自己照顧好,求個安心,就是對自己、對兒女最好的禮物」,高玉玲享受著終於回到台灣定居的每時每刻。

返台不到一年,高玉玲在一次體檢中,意外發現胸部長了異物,經診斷為乳癌後,立即手術與化療,生病期間,台灣兄弟姊妹幫著先生照顧她,加上全民健保幾乎全額給付醫療費用,讓她無後顧之憂,術後恢復良好,感恩著癌症沒有在她工作的時候「造訪」,而是「幸運」的回到台灣才「現身」。

高玉玲說,其實生病後,才真正體會美國一位70多歲的長輩為何說「不要綠卡,要健保卡」。身體恢復健康後,高玉玲決定從台中搬到桃園,跟哥哥住在附近,「大家有個照應」,今年暑假還跟另一半飛回芝加哥探望小孫女們,日子過得悠哉愜意。

對一個青壯年時期離鄉20年在海外打拚、現在已經邁入老年的遊子來說,一如高玉玲,除了健保醫療的現實考量外,能夠實現「告老還鄉」、「落葉歸根」願望,也是一種令人豔羨的幸福。

高玉玲的舊同事黃太太說,因為一直在華人公司上班,來了美國一、二十年,英語根本不通,尤其前陣子突然感冒、感染住院,十天下來,雖然有公司健康保險,還得自己支付3000多元醫療費。她計畫過幾年退休後,也跟丈夫搬回台灣定居,現在已開始在台灣物色房子,希望能夠很快實現「台灣夢」。

亮麗美國夢內心其實很空虛

成之璇放棄在美國優渥的生活,以及「搞不好可以結婚的男友」,為的是能多與父母相處,並且在「自己的世界」一展長才。(成之璇提供)

「美國薪水少說是台灣的兩三倍。而且,我住的地方開車一小時就有百看不膩的金門大橋,開車兩小時就有酒鄉Napa,三小時就到滑雪仙境太浩湖,坐飛機一小時可以去好萊塢跟明星一起在Rodeo Dr.買名牌包,或者去賭城看用錢堆出來的秀、品嘗名廚開的最新餐廳。更別提美國新鮮的空氣、寬闊的生活空間、三房兩廳有後院的房子。」

「但是我選擇離開,朋友不好意思說我瘋了,他們只說很『欣賞我的勇氣』。」「但是,這裡真的不屬於我的世界!」

今年31歲的成之璇,從小就嚮往美式生活。台灣的政治大學畢業以後,她很順利地申請到洛杉磯加大企管碩士,後來在矽谷一家企管顧問公司上班,派駐高科技大廠「思科」(Cisco),負責專案規畫與策略建議。工作穩定、薪資條件優渥,不過,在工作幾年後,數個月前她毅然決定放棄夢寐以求的工作,以及「搞不好可以結婚的男友」,回台灣重新開始。

「離家後才知道什麼叫做『家』,」成之璇說,在美生活是她小時的夢想,因為美國好山好水,又沒有亞洲的應酬文化,所以一心想要到美國生活工作。可是,當人生劇本都照著她的規畫,一切順遂到令人稱羨時,她又突然覺得,亮麗的生活只是表象。除了這幾年亞洲經濟快速發展、充滿機會以外,「更重要的是,每逢佳節都覺得『為什麼我在這裡?』」

她說,在美國雖然外在環境很漂亮,但是她的內心其實很空虛。「因為家人不在身邊,」成之璇說,過去她一年只能趁回台度假時與父母相處十幾天,根本無法把握機會多盡孝道。「雖然偶爾看到美國的朋友,在臉書上放著出遊的愜意照片,也會懷念那樣自由的生活。」「但是那不是我該走的路。」

在矽谷,許多年輕的工程師與專業工作者們像成之璇一樣,在異鄉數年後決定回亞洲發展,不像過去的留學生一樣大多拚命留在美國。當然,更多的是,年輕時來美念書,奮鬥多年後好不容易在美國建立家庭,並將父母接過來同住,但退休又決定搬回亞洲,落葉歸根。

現在已經搬回台北長住的李熙琛就說,她在大陸長大,歷經抗戰以及國共內戰,「年輕時都在逃難。」後來栽培小孩到美國留學,畢業後擔任工程師,她也因而辦理移民,不但是為了追求美國的好生活,也是不想再擔心台海的緊張關係。

「但現在台灣也很好,」她說,兩岸政治氣氛緩和,再加上她年紀大了,在台灣看醫生方便又便宜,「巷口就有健保的門診中心。」至於兒孫,李熙琛則說,「看他們啦,美國也不一定好,現在台灣、大陸也很好啊。」

yuffany wrote:
問題是住屋就和食物一...(恕刪)


我們做客觀事實推論的時候, 盡可能不要把自己的喜好感放進去, 免得判斷錯誤.
我只是要闡明為何物價會上漲的原因跟理由, 而不是去控訴這樣的現象到底對不對.
你說你對於炒房很不以為然, 但是, 我要告訴你的是, 房價到底是怎麼炒上來的, 這是兩碼子的事.
而如果你了解了房價是怎麼上來的, 你也才有機會去想辦法對付它, 不是嗎? (是不是靠抵制可以解決,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選項, 我只了解它是怎麼漲上來的...請分清楚我的論點)
光是抱怨炒房客, 土地商, 建商的無良, 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 不是嗎?

事實推論 vs. 感受, 你分得清楚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