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讓這篇打臉文繼續存在供大家欣賞
升息對誰最倒楣,先不說政府好了,以免有人又氣脹紅了臉(嘻)
既然跟房產有關的話題,那就粗略分為(都說是粗略了,就別做文章了)
A:有房產,無貸款(投資客)
B:有房產,無貸款(一般民眾)
C:有房產,有貸款(投資客)
D:有房產,有貸款(一般民眾)
E:無房產,無貸款(一般民眾)
F:無房產,有貸款(一般民眾)
先簡單說明一下,E跟F無房產,既然無房產當然不會是投資客囉^^
我們先來看A,有房產無貸款的投資客,個人認為這樣的投資客不是沒有,但應該是少數,邏輯很簡單,投資客當然是認為房價100%會漲,就如同看多的版友言之鑿鑿,信心滿滿,哪怕沒錢人,只怕沒有房地產可以買,當然是跟銀行能搬多少是多少,買越多賺越多,而且"現在"利息這麼低,不借款買房子才是傻瓜吧!所以A這種保守型的投資客應該是相對的少數,對他們來說,既然沒貸款壓力,當然繼續把價格開高高,反正盤子多嘛!吊到一個就多賺個百八十萬的,老子有的是時間!
再來說到B,沒貸款當然也沒有壓力,這種人最好了,時間到了就可以換屋,不管房價漲或是跌,他應該都可以買到等值的房子,只可惜還得賠上1%以上的房仲費用,或是賠上時間自己慢慢找房子也是ok!最棒的是有兩間以上,一間自住其他間收租,就像本版的唬大,不過這種人也是少數,畢竟是金字塔頂端,有些東西是命,咱們怨不得人的。
C這樣的投資客,我想絕對是大宗,理由就如前述,既然看漲,當然是想辦法借錢來買,沒錢都要買,這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作法,那麼升息對這樣的投資客有影響嗎?就如看多的版友說的,只要繼續把利息灌到房價就好啦,沒甚麼好怕的。但是,隨著房價的攀升,成交量已明顯下滑,若是再把因利息產生的費用再轉嫁出去,成交量的這條曲線勢必會繼續下滑吧。投資客,買的目的是賣,如果不好賣,對投資客也不好吧。另外,用投資學的角度,雖然價格因為利息攀升,但這個錢是銀行賺走的,投資客並沒有多賺到錢,但相對的卻要負擔周轉期拉長的風險跟損失(風險不用說吧,損失也很好說明,本來一年賣一間賺5%,現在變成3年賣一間賺5%,平均年獲利下降70%),所以事實上,升息對這樣的投資客絕對是不利的,也就是為何樓主要不分是非,胡亂謅個理由也要來嗆政府不敢升息的理由,實在是早已知道我所述不假,心裡太害怕了吧。另外,既然因為升息而抬高了售價,那麼A投資客必然也會把價格提高來賣(賣方的比價效應),雖然不擔心周期拉長而發生的損失,但在風險增加的情況下,A投資客會不會轉向其他更有利潤的商品,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只知道,聰明的投資人,是不會愛上某一個特定商品,只會愛上高報酬的商品。
至於D,也就是我們這種市井小民,其實是蠻幸運的,因為我們在升息前買了房子,雖然升息後利息的負擔增加了,但是買到相對平價的房子,因為沒有做投資的打算,利息的增加反而會讓我們更加保守,更加不可能去買"變貴"了的房子(記住!對買方變貴了,但對賣方卻沒有多賺喔),結果原本低迷的市場,交易量萎縮的更加嚴重了。
我一點都不懷疑現在的房價,因為實價登錄買在眼前,而且台灣人一窩蜂也不是第一次的,但我更不懷疑現在的交易量,我認為繼續抬高價格最終會出事的。而投資客們到底是會抱著房地產跳樓還是趕快變賣燙手山芋呢?就讓我們...看下去...
阿對了,至於為什麼房價越開越高(不是成交價喔),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房仲業者的流動率!"是這樣的,房仲業是個高流動率的行業沒錯吧,一天到晚有新人來報到,而新人在甚麼都不懂的情況下開始掃街打電話,一定是會遇到挫折的,那麼下面的情境就很容易發生了:
房:「XX女士您好,聽聞您在大安區有一間30坪的公寓要出售,想請問賣出去了嗎?」
投:「還沒,怎樣?」
房:「是這樣的,我是XX房屋的專員小白啦,我手上有一組客人很喜歡你的房子...(略),不曉得您願不願意委託我幫您處理?」
投:「我要實拿2000萬喔!」
房:「那有甚麼問題,如果您下專任約給我,我認為您的房子至少可以成交在2300萬~2500之間..(略)。」
投:「那我先給你一般約幫我賣2500萬試試看好了!」
.
.
.
.
經過一番對話,菜鳥房仲終於拿到一般約,也把投資客的價格2500萬po在自家房仲網站上,這位菜鳥房仲只想到趕快把案子拿進來才不會被主管罵,也感覺到自己完成了一項任務,心裡覺得非常踏實,但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價格到底是要怎麼賣阿!
當然,投客XX女士因為接電話接到手軟,也對自己的房子有2500萬感到沾沾自喜,那些熟知地區售價的老鳥業務提出的建議售價,反而被XX女士打槍,在績效壓力下,也不得不把價格慢慢往上調整,以符合"電推的潮流"。
以上都是小弟我做夢夢到的,絕對與事實不符,所以請各位仲介朋友不要抨擊我這篇的真實性,如有雷同的話,真的是巧合X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