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Y嗆:投資客、建商、銀行「該倒就倒」,「不應該救這些人」


ebola01 wrote:
房市肅殺之風吹起,...(恕刪)


真的台灣有那麼一天來臨

我會想辦法買幾隻黑槍加足夠子彈

屯積必要食物飲水物資

誰敢來我家強搶物資

我會馬上在你後腦送你一槍

你的屍體我會丟到馬路上
看看以前保險倒了某二家吧....快一千億由全民買單呢.

ps
官商一家親,放心倒了老話一句,全民買單.

phalex3 wrote:
說不定您的銀行倒閉...(恕刪)


我的錢不放銀行...

就算有也只是幾萬塊!!!

我敢賭!!!

cougar2015 wrote:
投資客是出錢的,跟...(恕刪)


台灣的人口紅利問題...

只會讓現有的房子更空而已!!!

到時候一堆鬼城...


(現在的嘉義朴子就差不多是鬼城了)
說的對啊

投資有賺有賠,該賠的時候就認賠

哪有穩賺不賠的投資?




政府居然去救這些賭徒到底是怎樣?

實在是很令人搖頭

68102020 wrote:
台灣的銀行全面性倒...(恕刪)


為什麼會全面倒閉???

可以說來聽聽嗎???

我非常的想知道呢!!!
這些都倒了,台灣也就快倒了
68102020 wrote:
到時候台灣連電也出...(恕刪)
自己沒能力就整天嗆xxx倒了最好破產最棒...
說真的啦,趕快去提升自己的價值,
覺得老闆薪水給太少就自己出來做老闆阿
反正現在銀行利率這麼低,賭一把贏了就晉升溫拿,
輸了大不了繼續嗆來嗆去反正講話免錢
加油啦!
目前所有的金融系統依靠的是 "信任". 已經不是走金本位了.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所有人去銀行把他們的存款領出來, 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有足夠的現金或是資產可以面對擠兌的.

為了分散風險, 任何的建案不會只由一家銀行提供貸款, 而是多家銀行進行聯貸. 再來就是一家建設公司不會只跟一家銀行借錢, 同時上游以及下包廠商也不會都跟同一家銀行借錢. 所以一家建設公司/集團倒掉, 譬如遠雄/潤泰集團. 你認為會牽扯到幾家銀行以及多少上游以及下包廠商, 再來就是有多少員工會失業, 多少家庭會受到影響? 大集團倒掉了, 多少工人/水電/配合材料的供應商會被牽涉到? 有錢的老闆們, 他的個人資產不會被影響到 (只不過從百億富商, 變成億萬富豪), 但是重大的勞工階層被影響到的比例是廣大的, 他們的生計馬上就會有問題, 這個就是為什麼台灣政府一定會出手救援.

一個建商(賤商)倒了, 影響到多家銀行, 民眾信心受到影響, 把存款從 A 銀行搬到 B 銀行去, 結果 A 銀行受不了擠兌到了, 但是 B 銀行跟 A 銀行也有業務往來, 聯合貸款等分散風險等行為, 因為 A 倒了, B 銀行也碰到周轉問題, 也跟著倒了. 這個就是系統性風險. 之前中國在金融危機時, 他們的同日/次日拆帳利率飆升, 就是代表銀行之前互相不信任, 也代表銀行的現金不夠, 在那樣的情況下, 只要有一個人在 ATM 錢領不出來, 那樣子恐慌的氣氛蔓延的話, 所有人擠兌, 那麼所有銀行都會倒.

金融系統依靠的是 "信任", 我們信任銀行隨時隨地可以領取我們在戶頭的存款, 當銀行跟銀行之前, 存款戶跟銀行之間的信任喪失了後, 那麼 金融系統 就會應聲而倒.
Oneplus 8 Pro• Thinkpad T480s• PVE6+OMV4+NextCloud
這明明是個陷阱, 政府何苦要跳下去?
2000年就發生過了, "政府拿納稅人的錢"進場救銀行

QE(貨幣寬鬆) 就是個巨大的陰謀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經說過:“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多數人貧窮的過程當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例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府以增加貨幣供給額來支應資金缺口的政策,持續惡化了台灣的通貨膨脹現象。最後四萬元換1元
又例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欠下龐大的戰爭賠款2260億馬克
當時的德國的大銀行Rothschild家族(猶太裔家族),卻借此機會大發一筆國難財。

德國猶太裔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
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9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倍增,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2753萬倍。
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短時間之內花出去,不然錢又貶值了

聰明的猶太商人看準這一點,大量採購拉抬貨品價格,然後屯積居奇,漫天要價,短時間內血洗德國中產階級的財富。
當時猶太人不僅控制了銀行,還控制了幾乎全部零售百貨業。大老闆壟斷了大百貨公司。小老闆壟斷了小店的供貨
本來生活優逸的中產階級立刻淪為貧民。因為薪水會不斷貶值,再努力工作也趕不上食物的漲幅, 只能用傳統的以物易物方式生活。

再例如
在8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時,美國逼迫日元上漲, 日本錢太多了!游資無處去,日本人也炒作房產,炒到普通人無法在東京買房;當時銀座鳩居堂前地價驚人,公告地價是1平方公尺約3千萬日圓(相當於1坪1億日圓),一張明信片大小的公告地價就要30萬日圓。
現在的房價只有當時的1/2 - 1/3

新台幣的金錢價值有二種, 一種是黃金本位價值, 另一種是發行的紙幣價值
只要先犧牲紙幣的帳面價值
1.操控物價和紙幣的價格比率,讓紙幣貶值(紙幣價值不過是帳面上的數字),銀行的負債就會減少
2.就能創造房屋不斷上漲的假象,讓人忍不住去追價, 深怕晚了買不到
3.讓房屋變貴,只好借錢買房
銀行先大印鈔票,營造錢淹腳踝的假象, 再以低利率讓借錢變容易,讓錢借出去, 之後再調高利率回收
在2008年,當銀行有巨額虧損,錢不夠怎麼辦?
印鈔票! 讓貨幣供給額增加鈔票變多了,物品/土地並沒有增加,價格相對變貴,所有物價開始起漲。
銀行要操控物價/鈔票的對比值, 讓鈔票貶值,就能縮小銀行的債務, 利於欠錢的銀行還款! 鈔票就不值錢了,紙鈔變薄, 銀行的支出的實際金額也會縮小。

相對的,一般民眾非常努力,正職+兼差,若月入10萬,所付出的勞力原本價值10萬元,一旦通膨發生10%,這個勞力收入就會縮水到只有9萬, 再努力都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 。

2008年之後, 美國印了N倍的鈔票, 台灣拿外匯換美金, 也多印了很多新台幣
銀彈充足的情況下, 可以輕易發動房地產價格戰

印太多鈔票,銀行滿手都是錢, 以低利率,先把錢借出去(鈔票多時房子/物價變貴)
相對的不公平是, 投資客可以輕易拿房屋抵押得到貸款, 無殼蝸牛要借錢?卻要層層審查?

等欠錢的銀行還完欠款,不良資產也賣完之後, 銀行利率就會反轉上升
此時,銀行會緊縮資金,減少貨幣供給, 讓鈔票價值上昇, 反轉鈔票/物價的比值 ,讓房價/物價變便宜

這些完全都是人為操控的, 不是市場機制

目前房屋的價格, 並不是因為GDP成長, 或收入增加, 所以房屋自然增值。完全是炒作出來的價格。

這本來就是銀行金融業者+金融專家+政府+建商+代銷+房仲+投資客 ,共同努力的成果

這個金融系統就是要讓民眾負債, 以擴張信用的方式向銀行借錢
如果每個人的收入都足夠買房/買車/買3C, 銀行就沒錢可賺

上游的政策做多,銀行大印鈔票, 資金寬鬆,提供良好的炒房條件之後, 中游的建商和代銷就能順勢提高房價

這是一場"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完全是多層次傳銷-老鼠會的做法
一層一層的加價賣下去
決定龐氏騙局(傳銷-老鼠會)的利潤,是必須納入更多的市場玩家,並且生產更多的鈔票
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龐氏騙局就會崩潰
而政府的政策,房屋價格的不透明,交易過程的不透明, 土地稅制的不公平, 價格因此被操控。

前一個投資客吹噓房價會一直漲, 加價賣給下一個投資客, 其實這是種(如同加盟賣蛋塔一樣)"投資詐騙"!
這個房價暴增, 並不是因為GDP成長,或是收入增加,所帶動的房價成長

前一個投資客的獲利,並不是來自房屋自然增值,而是來自下一個投資客所投入的資金
下一個投資客所投入的金額多, 它就賺得多,房價自然就漲的多

房屋再繼續加價賣給下下一個投資客
他們真的相信房價永遠不會下跌,而且購屋者永遠不會減少。
投資客經過槓桿操作炒房、必須仰賴資產價格不斷的提升才能存活。房屋全是買來加價賣, 不是買來自住。
住宅變成商品, 而不是生活必須品

因為這種房價上漲,就不是因為GDP成長, 房價自然上昇
而是依賴下一個投資客丟入多少錢, 加價多少錢?丟入的錢多,加價多, 就漲得多
為何可以隨便丟錢加價? 因為錢不是自己的,是銀行借出來的。
炒完後,如果沒人買?

1.拿來出租, 讓租客幫忙還房貸
2.租不出去, 租金不夠還房貸?最後房子丟回給銀行,讓銀行回收, 若銀行收不了,倒了, 讓政府進場回收

手法沒有換過, 從銀行搬錢買房子, 炒高房價,獲利了結,炒高到沒人買, 再丟還給銀行
台灣的銀行,超貸是常態,銀行經常配合投資客抬高房價,頭期款都來自超貸的金額 ! 完全不必自有資金,全都是銀行借出來的錢!

買不起就要借錢買,銀行藉以得到更高,更長期的貸款。
過去的台中商銀,廣三超貸案, 中興銀行超貸, 陽信銀行超貸案,華僑銀行超貸案,中華銀行超貸案,
慶豐銀行
超過新台幣負70億元資產淨值,逾放比達29.05%, 很大部份虧損都是拿房地產抵押,房地產超貸, 最後收不回來的錢, 造成銀行巨額虧損

本來要倒掉的銀行/農會/合作社
在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簡稱RTC)對於經營不善金融機構,以公共資金挹注方式,彌補問題機構財務缺口。迄2008年6月30日止,基金依法賠付計有
38家農、漁會信用部 ,金額約495億元佔24%,
9家信用合作社金額約433億元佔21%,
7家銀行(含信託投資公司)金額約1,134億元佔55%。

這樣就 2000億.....錢不見了

所以在上一次,10年前,SARS只是表面上的說法, 實際上是許多銀行超貸弊案爆發,發生擠兌時,房屋價格就已經被銀行高估了。
這些付不出貸款的"不良資產",其實是這種"投資詐騙"(如同賣蛋塔一樣)行為下的"賊贓"。

"賊贓"應該是要拍賣, 進入法拍屋市場,經過1拍2拍3拍,特拍之後, 打回原形,價格回到市場現值。

不幸, 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在2000-2008年,投入了2000億了, 買下了這批"贓物",失去讓房地產市場回歸正常的機會

有這麼多的銀行涉入超貸弊案,土地房市價格早就被高估了,
那些超貸的都是有錢人, 都早就跑了, 資產都轉移到國外了, 追不回來
放心,不會追究這些人的責任, 只是打入呆帳
而且,政府又拿納稅人的錢出來撐著,銷化呆帳,拿這2000多億補足了超貸的金額,把房價繼續推升往上拉??

一般正常人沒必要在此時進場, 去幫這些炒家解套吧!
政府也不應該進場, 繼2000年之後, 再一次墊高房價

台灣房市的10大泡沫指標,全部都有問題


收入當中1/3 付房貸, 1/3生活支出, 1/3 供娛樂等非生活必需支出,這是正常的"房價所得比"

超過這個比例,生活水準就會下降, 錢都拿去繳房貸了,所以,不能上館子,不能換新車,不能看電影,不能去旅遊...不能生小孩, 不能生病, 不能有紅白帖
大家都不消費了, 這會造成通縮
沒小孩, 生育率下降,20年後就沒人去還錢,或繼承房屋

1.房價所得比
國際上本來就是以年收入的3-6 倍為合理房價。
以收入的5倍來計算
台北市的平均家戶所得為 148萬, 5倍合理房價為740萬,6倍為888萬

2.還可以看房貸
合理的房貸為收入的1/3(這個標準是國際上認定的水準)
所以148萬的1/3=49萬

49萬房貸付11年(11年為國際上平均的標準)= 542 萬

貸款542萬為總價的7成, 總價為775萬
若不算頭期款, 直接算15年房貸為735萬,也是接近每坪25萬
延長為20年, 頂多為 980萬

事實上,最近能成交的房子,大約就是 800萬

台北市平均房價約為2053萬元,家戶所得為148萬 , 個人平均更只有男性96-女性73萬
月薪8萬-6萬, 很高吧!
然而, 這樣買不起台北市2000萬的房子
2000萬的房子, 分20年攤還, 不算利息, 每個月要付8.3萬, 這是每個月收入 24.9萬才買得起!
台北市是全國收入最高的地方, 如果台北市平均一半以上的人,都買不起房子, 那就不是少數人買不起,到底誰在買房子?
是許多虛擬, 不存在的"有錢人,左手賣右手的"買家嗎?

148萬是家戶, 如果是單身, 男性平均年收入90幾萬, 女性平均60幾萬
套房應該為450萬才合理, 但是台北市的套房價格,是超過1000萬

3.再由租金來推算
台北市的住宅租金平均每坪每月為1036元
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只剩24.94坪
租金平均 2萬5千8百 =25837元
一年31萬
20年(因為租屋超過20年可以購買)=620萬
如果是30坪則為 745.9萬

每坪25萬,乘以台北市平均購屋坪數24.94坪= 623.5萬

所以算來算去,25萬才是符合台北市民的購買力的合理房價
目前的房價, 不是正常的市場機制, 是被墊高出來的!
政府打房都來不及, 還能進場去加價?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