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em5104 wrote:跟著有錢人的觀念走還是聽一堆失敗者的觀念走 只是個過程 wrote:請問你是有錢人, 還是失敗者? 跟著有錢人走,也算有錢人嗎?就算房價漲。人家漲得更多,永遠只能看到人家的屁股。萬一房價跌超過20%,人家還剩80%,可是後面跟著的自備款就變龜齡膏。
這個時候該不該買房,和我的猶豫一樣。原本,我對房地產的想法是短期盤整、長期看漲,原因:1.因為房地產持有者,不管是投資還是自住,不願虧錢賣,就算沒虧錢,也不願低於市價賣。2.除非社會上有很高比例的人,認為房地產有泡沫危機,現在不賣,日後更慘的想法,否則大多數人基於不願虧錢賣的想法,房地產要跌價,有點難。3.各方面成本不斷攀升,即使自己去買一塊土地自建,花費與去買成本恐怕相差不多。國家都不斷的將土地公告現值提高了,土地要降價何其難;營造成本也一樣一直拉高,成本提高,房地產要降價,當然難。4.房地合一雖然讓投資客短期縮手,但長久下來,恐怕會有一些願接受炒房利益被課稅的投資客出現,原本可賺100萬變成只賺55萬,其實還是賺的。如果這樣的投資客出現,投資客為了提高利潤,就還會再去抬高房價。5.全台大概除了台北市是住宅戶數少於家戶數的縣市(需求大於供給),其他大多應該是供給大於需求,而且空屋率不低,但這幾年來仍持續漲,可見人口數減少的影响,至少在最近幾年,應該還不是影響房價的原因。但目前猶豫的原因:1.我對新冠肺炎的未來是不樂觀的,而台灣目前有點鎖國,台灣早期控制的很好,可能因之有資金流入或回來,造成去年底今年初房市一片熱潮;但5-6月的疫情變壞時,市場似乎就縮手了。目前國外大多疫苗覆蓋率比我們好,所以限制逐步減少,而台灣還有點鎖國狀態,不利國際貿易,也不利經濟發展,如果熱錢外流,則今年初的房市榮景就難再見。2.疫情如果沒有解決,因為擔心未來收入減少,只怕會阻卻一些原本有想買房的人的腳步。3.台灣房價事實上已經很高了,但平均薪資則不高,造成薪資所得比並不低,現在買房的,有能力靠自己本事買的,很多都超過40歲了,其他也很多是靠父母支援的;不過社會形態在改變,可以靠父母支援的比例可能會漸漸減少,有能力買的人可能減少。這種情形下,房價還能再漲多少、還能再漲幾年。其他考量買房的人或許覺得今年買1000萬,10年後賣1500萬就算賺很多(如果用歷年房價指數來算,近10年漲幅是不到50%),但1000萬元如果用來做其他投資,年化報酬率算2.5%就好,這樣的報酬率應該是找的到的,那10年下來,成本就應該加上250萬元的機會成本,而變成1250萬了,如果加上買賣方仲介費用算70萬就好(賣時4%,買時1%),成本來到1320萬,這樣還算是10年下來有賺個180萬(假設自住,180萬元在400萬元的兩稅合一免稅額範圍內),平均1年賺個18萬,1.8%,加上機會成本的2.5%,相當於年報酬率4.3%,如果是自住,應該是可以的;但如果是投資,還要再扣一下兩稅合一的15%,這樣的投資似乎不算很好的投資。而且,也不排除房價仍有盤整的可能,如果遇到最糟情形,例如最近開始有專家在討論的房市泡沬化,那風險就更大了。目前想法1.自住可買。2.買下來可出租的話,應該也還可以評估看看。3.買下來不出租,等未來出售賺差價的話,我則覺得有風險。
羅以爾 wrote:這個時候該不該買房,(恕刪) IIF:全球債務總額接近300兆美元 再創歷史新高你太小看這次美國撒錢的決心了現在全球債務快逼近300兆可是如果你仔細看債務/GDP這個數值反而是下降的(362%->353%,才剛開始少10%)也就是說經過這一年瘋狂舉債後透過M1/M2撒錢,正開始要推升通膨來衝高GDP然後我政府債務才剛開始要慢慢減少的起點而已耶,起點喔!!!而去年到現在房價漲,都僅僅只是反映降息帶來的結果真正的主升段還沒出現耶....美國五月提出的6兆美元預算藍圖都還沒進入市場進行財政刺激你跟我說要結束了@@?美財長葉倫呼籲提高舉債上限 以避免金融危機這個周末美國財政部才出來喊話我要提高債務上限債務上限一提高你知道代表什麼嗎?資產負債表的概念有吧,也就是全球資產要再漲一波所以接下來才是真正要反映通貨膨脹的主升段一切才剛開始而已不相信的話,周末去看看預售屋市場吧XDDD
魔鬼就在細節中人口數看似一直下跌,但人口數排名前30的城市戶數卻越來越多....過去主流三房車已經被兩房車取代了!!當然我還是希望房價打一折,財富重新分配的時機到了!!tea_king wrote:未來的台灣人口只會減少的情況下,房價能一直上去??(恕刪)
有足夠的錢的人這個時候該不該買房?無所謂因為他隨時想買就能買需要抉擇的是現在剛好還買得起的人在收入不變想買的房型不變之下通常有兩種下場買了萬一房市向下走跌了感覺心酸多花了幾十萬到幾百萬不買萬一房市向上繼續漲錯過這一輩子唯一的機會買房就算最後多存了幾十萬到幾百萬因為跟不上通膨一樣買不起房有買了的例子過了二十年沒有人感覺心酸多花了幾十萬到幾百萬但是錯過了而沒有買的例子感覺這一輩子都買不起同樣房型的處處都是比例是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