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房價為何10年不會漲(扣除通膨後的實質房價)


msyean70 wrote:
如果屋主能早點想清楚租屋並沒甚麼不好或丟臉,就不會在保不住房子的時候走上極端。 舉個例子,你會在車子被銀行法拍的時候自殺嗎?



我知道了,屋主的風險意識被信用擴張後的假象所蒙蔽
因此房貸的信用擴張讓他下了個自己無法承受的賭注





rinconj wrote:
西方國家到目前為止對房地產泡沫的破滅 都是無能為力的


基本上同意,尤其是盎格魯薩克遜系的國家, 不過還是在轉載德國的房市報導..希望讓大家思考
我們真的需要依循英美房市政策?給大家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 只是中國媒體似乎更關心德國房市政策
台灣反而沒人討論.



金融風暴中 德國房地產緣何能夠“獨善其身”?2009年08月04日09:49 來源:《法制日報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9783112.html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德國政府在政策上並不把房地產,特別是住宅建設,作為德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而是作為社會福利機制的重要一環

  最近,國內有經濟學家指出,“在這個世界上凡是靠房地產拉動的國家,結果沒有不是崩盤的,世界老大美國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結局是崩盤﹔世界的老二日本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結局是崩盤……在世界上大概隻有德國逃過這一劫……”雖然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同意這個觀點,但多年以來,德國房地產在價格與市場上的相對穩定,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在這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中,為何德國的房地產能夠“獨善其身”呢?

  事實上,德國的房地產行業也並非完全沒有受到沖擊。早在2008年2月,德國政府便宣布其州立銀行陷入次貸危機。同年10月,作為德國主要房地產金融機構之一的HypoRealEstate(HRE)宣布,由於此前的拯救計劃宣告失敗,公司將面臨破產的可能。隨后,德國政府便對其施以上千億歐元的援助,並於今年6月正式接管了該機構。

  不過盡管如此,德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卻仍是有目共睹:在過去十年全球房價飛漲、房地產成為各國經濟增長“支柱”的同時,德國房價卻能始終保持較低水平。在這十年間,德國物價水平平均每年漲幅2%,而名義房價每年卻僅上漲1%,也就是說扣除掉物價因素,德國的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縮水。實際上自1977年至今的30年中,德國的平均房價僅上漲了60%,而同期個人名義收入額則已經增長了3倍。

  德國房價的這種“不升反降”,與歐洲大多數國家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過去十年中,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房價已經上漲了至少兩倍,特別是英國、西班牙和愛爾蘭等國家,房價更是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飛漲,十年間已將近漲了3倍多。

  分析德國房地產保持穩定的內在原因,應該說,是獨具特色的德國房地產制度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這其中主要包括,德國特有的住房金融模式和房貸固定利率機制﹔嚴密而科學的房地產調控規劃﹔大力推行“社會住房”和“住房金”等資助政策﹔德國政府特別重視租賃市場的法規建設和管理,注重保障租戶的合法權益﹔嚴格限制房地產投機,等等。

  而在這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德國政府在政策上並不把房地產,特別是住宅建設,作為德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而是作為社會福利機制的重要一環。

  德國憲法明確規定,“德國是一個高福利國家”,與醫療、教育等一樣,保障居民住房也是聯邦政府首要的政策目標之一。這便是德國政府制定所有房地產政策的核心出發點。因此,雖然德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公有土地和住房,但任何人都不敢通過抬高當地地價、房價,來增加當地政府的房租收入或稅收收入。

  另外,房地產政策同樣是德國政黨競選的主要辯論議題。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任何人提出的政策如果不是保障民眾的住房福利而是意欲抬高房價,甚至使購房者淪為“房奴”,他們喪失的可能就不僅僅是選票,而是政治家乃至整個政黨的政治生命。

  此外,既然把居民住房作為社會福利機制的一個部分,那麼對地價、房價、房租等,就要實行一種相對穩定的獨立的評估機制,而不能完全按照市場行情的短期波動來經常變化。事實上,德國也正是如此。

  在德國,各類地產價格並不是由房地產商說了算,也不是由政府說了算,而是由獨立的地產評估師來評估認定。評估師對自己的評估結果負責30年,對評估中的錯誤負有法律責任。除了私人評估師外,德國還按照《聯邦建筑法》成立了各地“房地產公共評估委員會”,其職責之一便是負責制訂當地“地價圖”的“基准價”或者“指導價”。這為不同地段、不同類型的住房制訂了詳細的“基准價格”,這類指導價具有法律效力,所有房地產交易有義務參照此執行,在合理范圍內浮動。這也就使得任何開發商或炒房者,都不可能單獨影響“指導價”的制定。

  對於這套獨特的評估機制,此前德國著名抵押貸款專家萊納·陸克斯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自信地表示,“如果美國也用這個抵押貸款評估方法,次貸危機根本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也不會這麼嚴重。這不僅僅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同樣也是歐洲央行的看法。”

  當然,長期保持低位的房地產價格,對於各國的房地產投資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於是從2004年開始,大量境外資本開始進入德國樓市,其中不乏高盛、百仕通這樣的全球資本巨頭的身影。據統計,2006年時德國房地產吸引的境外資金總數,已經佔到了全歐洲此類資金的三分之一。

  而隨著境外資本大量涌入德國房地產市場並成為主導性的投資者,他們是否會伺機抬高房價並獲利出逃自然也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根據德國國家電視台的調查顯示:有80%的德國人對此表示擔心,他們害怕“炒房團”會攪渾德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價格和租金可能會因此而抬高。

  於是,經過反復權衡,在打擊海外炒房團、保障國民住房穩定的問題上,德國社會各界重新取得了一致意見。德國《明鏡》周刊載文指出,歐美炒房團如果在德國吹了個氣泡,到頭來吃虧的還是德國老百姓。德國房屋租賃者聯合會也認為,如果支持地方政府繼續出售其房地產公司或公有住房,雖然一時有不少進賬,但從長遠來說必將付出沉重代價。因為一旦地方政府沒有了自己的房地產公司,將不能再向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廉價的房屋。這樣一來,為弱勢群體租房提供補助的重擔同樣將落在地方政府頭上,最后導致其不堪重負。

  隨即,許多地方政府通過出台法規限制最高房價和房租,並對市場上的相應資金通過課以重稅的方式加以限制,極大打擊了外資炒作德國房地產的熱情。到2007年6月,百仕通公司、瑟伯勒斯公司等國際投資巨頭開始連續大規模拋售買進不久的德國房地產,各國海外炒房團逐步淡出德國市場。

  海外資本在德國樓市不再戀戰、倉促退出,出現“敗走麥城”的跡象,也直接體現了德國房地產“遏制炒房機制”的成功。而通過有效限制房地產投機,也對維護德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 wilk 大:

1. 我對歷史沒深究,可能誤會了崇禎,不過就算不貪,國家亡在自己手上,應該不能完全怪他人。

2. 看了上文,我的感想是,如果您當上了總統,可能房地產的炒作資金會全部撤出,找下一個標的去了。
jojobear wrote:
因此房貸的信用擴張讓他下了個自己無法承受的賭注(恕刪)


其實想透了也沒有甚麼無法承受的賭注,大不了財富歸零重來,阿B不就是個例子,現在不是過的好好的? 真正要傷腦筋的應該是銀行吧,

多想一分鐘,你可以不做傻事。
我也希望中國以德國當範本打擊抄房者,穩定房價, 而以實體經濟的發展為重,
如果中國那麼做, 那麼中國的前途就無可限量,
否則以目前的情況, 大規模的民變將無法避免,
中國經濟封頂再也上不去的日子會比大多數人期待的還早許多

日本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讓日本經濟 有所謂的 “消失的20年”
(2001年時叫 “消失的10年” 仍然不知道會不會變成 30年),
而美國的也會讓美國經濟倒退 10年以上,
房地產泡沫最嚴重的州如加州等元氣大傷,中產階級大量外流其它州,
財政問題沒有人能夠解決,誰當州長誰的政治生命就提早結束,
m大

這個月生意太清淡了,半年內僅見..但是公司股票卻漲不少

只好哈拉一下, 現今台灣結構也非總統一人可改變,而且也沒指望總統作啥麼

要改變只有形成公民意識才有可能
rinconj wrote:
我也希望中國以德國當範本打擊抄房者,穩定房價, 而以實體經濟的發展為重,...(恕刪)


德國在這方面做得真好.............

放眼天下, 除了德國, 有那個國家能夠克制住眼前的誘惑, 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活路.
德國的這個[德]字取得還真好.


willk wrote:
要改變只有形成公民意識才有可能...(恕刪)


可惜如果有人拿著這張討論串去跟屋主議價

殺起價來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容易



說是說建商很賤 您我他總統也都知道

但是環繞建商的從業人員 也要吃喝繳房貸

於是造成了銀行不能倒 建商不能不讓他耍賤


這討論串的理想 很遺憾

不發生第二次公民革* *命應該不會實現

(這樣假設性的語氣 應該不會被管理囧鎖帳號吧)
何必真的革命,萬一 老美還是老共藉機介入,就要煩惱到底要當誰的附庸國了。

只要發生思想革命,就不會對房價高低如此憤慨。
msyean70 wrote:
何必真的革命,萬一 ...(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