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自住者一定要這二年買房子 ?

myrtle wrote:
因為中國人遺毒1。愛...(恕刪)


照你的說法,那歐洲人都不買房只租房嘍?那跟誰租啊?
反而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態度,小孩到了一定年紀就需自己
去獨立,那父母老去後,還是留下來啊!只是留給誰就不
一定了。

而花35000去租房的人,手上不一定有現金(更別說手上
有3500W的現金),更何況是受薪階層,而手上有3500
W現金,一定要全部拿去買房嗎?一定要買3500W的房子
嗎?買個2000W,貸款1000W,貸款每月所需付出的金額
只比房租多一些(更何況但時房子是屬於自己的),而且手上
還有2500W可以運用不是嗎?而會把3500W全部拿去買房
的人,手上有的現金絕對不只那些,所以這只是你個人假設的
論點。也說明了這個數字對你還只是未來式。

買與不買,個人有個人考量,何不設法多賺一些(當然別問我
怎麼賺,個人的機遇跟機會不同,就算以同樣方式,結果也許
也不同),讓買房跟生活都能兩者兼顧不是更好,要旅行就旅
行,買名牌包更不用等旅行,新款一到,店員馬上通知,去那
吹吹冷氣,喝喝咖啡也不錯。

而版主有1200W的存款,還在那說富裕的美國人,說的好像是
只要是美國人都很富裕啊?還是像早年一看到外籍人士都叫美國
仔啊?富裕的台灣人也是很多的。
而你擔心未來能持續繳款10年,那不正表示你收入及工作的不穩
定性嗎?那既然這樣你認為你的儲蓄夠你皆下來的人生使用嗎?
當然,很多是都有替代方案,但替代方案一定好嗎?既然是替代
方案不就是退一級的方式嗎?
要是像你所說的你一直擔心或等待到時的天災人禍,最好的方式
就是賺多少花多少,免得沒花完的,到時又沒機會花,不是就更
浪費了。要不也可以去投資禮儀相關事業(相信其中也有不動產
業),或許到時會供不應求,獲取更大的利益。
一直漲漲到大家無力追高,就會跌了....景氣沒永遠的漲也沒永遠的跌,只是就算專家也很難知道何時是起漲點何時會開始跌,如果是自住需要又買的起就追高買吧,至於投資者的角度而言,當然是希望在高點賣出跌個幾年再買囉~~不然市場高價交易如死水怎麼賺阿>"<
拉回主題一下~

我已買房~
主要是有了小朋友.安定與有家的感覺.

試算 五百的房貸,每月的利息與租房子的租金,
還是買屋划算多了.可是多了稅與管理費,算算
還是划算很多,即使利率多一倍,還是划算,所以
就買了.

從決定買房到真正下手,過了快兩年的時間,不
是覺得貴,而是滿意的真的很少,看了約八十間
以上.

中間一度也想放棄,因為看房子真的很累.想說
找預售屋,看來看去,品質看不到,又要等待,以及
住戶素質不確定因素.為了給家人安定感,再累
也得找.

這陣子,房市反轉,替正在找房子的人高興,你們
終於等到了!
波麗露兄,看懂了嗎?

薪資水準沒有上漲
但是房價之所以可以炒成這樣的關鍵
還有你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就是下面這幾個字:

房子,不只是房子

他們」一直在「教導」年輕人一個觀念:
(贊成的說是教導,不贊成的說是洗腦)

房子,不只是房子
(而且是財富與成就的象徵)

房子,是一個人一生一定要有的東西
(所以以後會不會越來越貴,越來越買不起,是件足以讓人恐慌的重要事)

房子,是你要被人看得起的條件
(所以沒有房子的人=買不起房子的人)

房子,擁有它是驕傲的,不能擁有它 是失敗的,不想擁有它,是愚蠢的
(所以你付租金=幫房東付房貸,是件蠢事)

房子,可以保值,將來會增值
(所以雖然很多人買了之後一輩子都不會賣,也享受不到買賣之間擴張的財富,而且賣了也買不回來....還是要買)

有房子 = 好 = 正面 = 向上提升; 沒房子 = 差 = 負面 = 向下沉淪
(所以不論房價再怎麼誇張,長期下來,你看不見的「需求」總是源源不絕跑出來,永遠大過「供給」)

上面說的「他們」是誰?
其實,他們是 你的父母長輩
你的同學、同事、週遭朋友
他們是你的妻子、小孩
他們是比你晚入行但是比你早買房子的 學弟學妹
他們幾乎是 整個社會
當然,他們更包括了那些 想把血汗錢從你身上榨出來的那些人~
~囤積土地的地主、漫天喊價的建商、炒作房市的投資客、天花亂墜的廣告商、以及從交易市場吸血過活的 房仲業

所以,懂了嗎?

為什麼那麼多自住客明知太貴了,買了會變屋奴,還是要買
你的父母長輩、親友、家人、乃至這整個社會,跟那些他們所痛恨的,咒罵的,吸血的不動產炒作者
在這個點上,是站在同一邊的
很弔詭,但是很真實
這就是社會壓力
也就是炒作者可以一直炒作、吸血者可以一直茁壯、膨脹的關鍵


社會壓力重要嗎?
其實你覺得重要 它就支配你
你覺得不重要,它就支配不了你
這就是文化,端看你要不要被這個文化支配
然而大部分的人,是跟著主流意識走的
這是幾百萬年演化出來的人性,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往往顯得極為愚蠢,但卻很真實


再舉幾個例子:

印度有些地方,要娶老婆的男方,需要準備天價的聘金(不只印度,很多地方都有這種習俗)。在外人看來,其蠢無比。因為男女雙方往往因聘金而破局。最後是男的娶不起老婆,女的嫁不出去,但就算嫁不出去,女方家長對聘金的要求還是毫無轉圜餘地。當地的男人只能在娶不到老婆,或是娶了老婆結果一貧如洗之間做選擇。

中國內地的春運,舉世聞名吧。短短一二十天內,造成地球表面最大、最高密度的人群移動。在外人看來,其蠢無比。因為跟著數十億人次一起移動,必然毫無品質,痛苦不堪。廣州車站30萬人排隊,一票難求,只肥了黃牛。其實,跟大家錯開不就得了?....偏偏所有人都知道是件蠢事,所有人都一起去做。

美洲許多印地安原住民族有「誇富宴」的傳統。在數年一度的聚會中互贈禮物。對方會拿出最好的禮物送給你,然後下次你得傾家蕩產的準備更好的禮物回贈,如果你送人的禮物比不上人家送你的,會被視為奇恥大辱,在部落裡永遠被鄙視!有些更極端的例子:富有的人為了誇耀自己的富有,會在對手的面前故意摔壞自己最昂貴、最心愛的東西,或是扔到海裡,毫不足惜,然後對方如法泡製,此來彼去,不斷加碼。很多酋長貴族,經過一次這樣的聚會後,變成傾家蕩產一無所有。在外人看來,這種事簡直不是其蠢無比可以形容的,但卻真實的一代一代上演。


所以,為什麼張金鶚的預測不準.......至少 到目前為止不準
為什麼台北的房價泡沫怎麼吹都不會破.......至少,到目前還沒破

但是,泡沫有可能無限擴張嗎?
哪一天 會出現最後一根稻草?
誰知道呢....

很多古典經濟學裡應該不會發生的蠢事
錯誤的估價
誤判的趨勢
跌破所有人眼鏡的變化
加入了文化跟人性,就會發生

人性,是經濟學裡最難定義的變數





很多表面事物背後藏著的東西不難懂,但要學會 獨立思考....
想當富爸爸 wrote:
上面說的「他們」是誰?
其實,他們是 你的父母長輩
你的同學、同事、週遭朋友
他們是你的妻子、小孩
他們是比你晚入行但是比你早買房子的 學弟學妹
他們幾乎是 整個社會
當然,他們更包括了那些 想把血汗錢從你身上榨出來的那些人~
~囤積土地的地主、漫天喊價的建商、炒作房市的投資客、天花亂墜的廣告商、以及從交易市場吸血過活的 房仲業



先幫你裱起來 ,我不幫你婊 ..... 一樣有人幫你婊起來
想當富爸爸 wrote:
2010-06-29 02:44 by 想當富爸爸
波麗露兄,看懂了嗎?

薪資水準沒有上漲
但是房價之所以可以炒成這樣的關鍵
還有你所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就是下面這幾個字:

房子,不只是房子

「他們」一直在「教導」年輕人一個觀念:
(贊成的說是教導,不贊成的說是洗腦)

房子,不只是房子
(而且是財富與成就的象徵)

房子,是一個人一生一定要有的東西
(所以以後會不會越來越貴,越來越買不起,是件足以讓人恐慌的重要事)

房子,是你要被人看得起的條件
(所以沒有房子的人=買不起房子的人)

房子,擁有它是驕傲的,不能擁有它 是失敗的,不想擁有它,是愚蠢的
(所以你付租金=幫房東付房貸,是件蠢事)

房子,可以保值,將來會增值
(所以雖然很多人買了之後一輩子都不會賣,也享受不到買賣之間擴張的財富,而且賣了也買不回來....還是要買)

有房子 = 好 = 正面 = 向上提升; 沒房子 = 差 = 負面 = 向下沉淪
(所以不論房價再怎麼誇張,長期下來,你看不見的「需求」總是源源不絕跑出來,永遠大過「供給」)

上面說的「他們」是誰?
其實,他們是 你的父母長輩
你的同學、同事、週遭朋友
他們是你的妻子、小孩
他們是比你晚入行但是比你早買房子的 學弟學妹
他們幾乎是 整個社會
當然,他們更包括了那些 想把血汗錢從你身上榨出來的那些人~
~囤積土地的地主、漫天喊價的建商、炒作房市的投資客、天花亂墜的廣告商、以及從交易市場吸血過活的 房仲業

所以,懂了嗎?

為什麼那麼多自住客明知太貴了,買了會變屋奴,還是要買
你的父母長輩、親友、家人、乃至這整個社會,跟那些他們所痛恨的,咒罵的,吸血的不動產炒作者
在這個點上,是站在同一邊的
很弔詭,但是很真實
這就是社會壓力
也就是炒作者可以一直炒作、吸血者可以一直茁壯、膨脹的關鍵


社會壓力重要嗎?
其實你覺得重要 它就支配你
你覺得不重要,它就支配不了你
這就是文化,端看你要不要被這個文化支配
然而大部分的人,是跟著主流意識走的
這是幾百萬年演化出來的人性,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往往顯得極為愚蠢,但卻很真實



合情合理也是事實 即使不喜歡 房子在華人心目中的文化就真的如此

怎麼算都知 租比買划算

真的有能力買房 但卻選擇出租房子者-- 有多少??
有多少豪宅願意出租給有能力買房者?? (不包含國外到國內短期工作者)








jackyleersa wrote:
照你的說法,那歐洲人都不買房只租房嘍?那跟誰租啊?
...(恕刪)

在美國,很多 apartments ,建商直接出租給民眾,很普遍。
很簡單

時候到了
小孩要轉去比較好的學效+老婆大人沒耐性+目前的空間已經擠不下

但是重點是

我不想等了

等了3.4年了房價都不下來
算算可能擔的風險
就買下企了...
AES wrote:
在美國,很多 apa...(恕刪)


我沒說沒的租,但不代表全部人都租,
台灣也很多人租房子,但不能代表全部
,建商自己出租,為的是什麼?還不是
為了獲取利益!要不是為了公益啊!
台北市政府不也當包租公。

那有需求又負擔的起,何必幫人付房貸啊!
這沒啥好爭辯的
現在付房租
是不要當盤仔
保留最大部位現金做穩當投資
等待進場機會
所謂放長線釣大魚
小心駛得萬年船

有錢人買房是自備款佔大部位
盡量少貸
窮人則是能借就借以為房子是自己的
殊不知銀行就是房東
利息調升的幅度不會比房租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