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很高嗎??? 年輕人要感謝有人(投資客、投機客及一般消費者)炒作房產!


hoamon wrote:
你確定有看過台灣近 20 年的房地產價格嗎?
不是只有我說房價會跌的,連 "美國人" 都是這麼說的。 ...(恕刪)


所以我才問...你真的住台灣嗎?
"美國人"對台灣的房地產比較清楚還是台灣人?

vanhazar wrote:
所以我才問...你真...(恕刪)



起樓文的第一點:

一、投資客花錢買房產並不是必定賺錢的,所以一般民眾心中如果存在「他們炒房=>賺了大錢=>帶動物價=>一般人買/住不起房子=>生活不好過」這種邏輯,它是不成立的。如果投資客賠錢,那相對的,買下他們房屋的新屋主是十分高興的,這一點從次貸風暴過後,美國一堆低價法拍屋熱賣情況可見一斑。投資客的熱錢能助漲,也會助跌。

從你回覆文(編號: 25494787,第 76 樓)中,我以為你認定『房價只會漲不會跌』,所以我才拿美國次貸後的房價來回應你。

但從你第二次的回覆(編號: 25575422,第 81 樓)中,似乎認為美國經驗不足套在台灣經驗上,而且還以『台灣人』自居。

那就請你再看看我這一篇文章:「「政治文」:政府如何因應房地產價格急速上漲問題,裡面有提到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在 1986 年是 7 以下。所以或許你可以在未來(有可能是再過 20 年左右)發現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在 10 以下時,回來看看本文,再想想到底你是住在台灣還是住在美國。

PS 良心的建議: 討論時是別把國籍、族群拿來套在對、錯上面,這己接近「人身攻擊』了。
樓主之言 大體上來說 乃一派胡言

(01在大陸被封好久了 好久沒上了 跟大家拜個年)

john6517 wrote:
01在大陸被封好久了 好久沒上了 跟大家拜個年...(恕刪)


難怪好久沒看到J大了

新年快樂阿!!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版主提供我們另一個思考的方向做為購屋的參考,我覺得挺實際的。曾經我也有個迷思,明明台灣的空屋率這麼高,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建商拼命的蓋房子,所以那時我就想房價一定會跌,等跌到一個合理的價位再進場買就好了。可是這十年來,房價要嘛就停在那裏不動,要嘛就隨著都市計劃一個一個的飛高,結果反而白白的錯失了很多的機會。當去年底我決定買房時,我試著做了一張試算表,結果發現,對用貸款買房的人來說,房子只要不漲就是賠,而且漲的價值一定要至少等於貸款的利息,才能在不考慮通膨的情況下,損益平衡。這麼一想才發覺房價有他上漲的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我相信大部份的人買房絕對不會用現金去買,一定或多或少貸款的,5成、六成、七成的差異而已。然而相對的利息在轉手的時候一定會轉價到下一個買主,這樣的算法應該算是最合理的,再來才會是哄抬房價的部份。所以我覺得房子如果沒出什麼問題的話,低價轉手的機會並不高,至少會調整至已付利息的差額才是。所以如果只是一昧的等房價跌下來到認為合理的價位才去買,那只有國家或全球經濟發生重大的危機的時候才有可能,但那個時候,又有多少的授薪階級受的了而有閒錢買房呢??
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樓主舉IPHONE 4為例,我想舉家用電腦為例來考量市場經濟的機制。
二十年前的電腦多高不可攀,而且對比那時的薪資平均所得,是很不成比例的,當然那時的普及率、生產技術等等都還不算成熟,然後到了約十年前,電腦跌到了某個價位,二萬塊以內的PC開始普及,三萬以內的筆電也出來了,從這個階段開始,我們會發現到當代的平均效能的機型的價位機乎就固定下來了,如果只是一般性購買的情況之下,我們所買的當代的普及機種性能也許比上一代提昇了,但是價格就是不會再降下來。這回到普及率及生產技術至生產成本,廠商已經約略得知一個價格的合理性了。
回到房市和房價上,建商也不會讓房價輕昜的跌下來,怎麼做,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所謂的附加價值,所以十年前的房子在興建時的考量肯定較二十年前是要好一點,現在的房子的興建、機能及建築技術的提昇,肯定又會比十年前在好一點,目的很簡單,就是不輕昜的讓房價跌下來。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思維全去買中古屋時,中古屋的熱絡勢必會使賣方當初購買的利息很快的反映在買方身上,結果中古屋想買到最初購買的行情也會變得相當的困難。
買賣房子是一門相當深的學問,特別是要決定買房的時候。所以我挺同意樓主說的,年輕的時候加緊賺錢,但是一但衡量有能力、有機會可以買到想要的房子的時候,也千萬別太猶豫,不然錯了,就只好等下一波自己的能力更提高的時候了。

hoamon wrote:
一、投資客花錢買房產並不是必定賺錢的...(恕刪)

若是會讓投客賠錢出售的物件肯定是不怎麼好的,少賠就是賺,認賠殺出,但別忘了,投客不會只有一間房,這時是要看整體績效,不是單一案件。


hoamon wrote:
建商在高價搶建房子後,它們勢必會挪出老房子的空間,給別的屁股坐,這對租屋市場而言,是有拉低租金的效應...(恕刪)

這是什麼理論?老房子的空間是指什麼?非自己的所有權有啥決定權?


hoamon wrote:
三、物價拉高的效應...(恕刪)

你覺的一般調薪會多少?1成夠不夠?月薪4萬的1成是4000,10年=48萬,就算60萬好了,但10年中租屋每月算1.5萬好了,金額是180萬,存到什麼錢?倒了120萬好嗎?這些還沒算入若是10年前已置產所得到的增值(不是漲幅喔),就算350萬的房價好了,10年增值1成=35萬,10年本利攤還約1.75萬/月x12x10=210,一個是負120,一個是正245,中間差多少?!況且,漲薪論是100%一定有嗎?



hoamon wrote:
五、房子買了,不會只漲不跌的。...(恕刪)

對,但你如果有房子,20年後賣掉或租人一樣想搬那就搬那,房子不會拖累你。


hoamon wrote:
六、我認為房地產要有必勝的致富之道...(恕刪)

官商"合作"開發不是唯一的房地產『賺錢之術』,一般人只求比溫飽多一點,不是你認為的一定要成為大亨!!!


hoamon wrote:
七、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恕刪)

01人也很多耶,我剛剛看今天的到站人次有3,139,631,還是你有選擇性的原則?那就不叫原則了吧?





我書唸不多,高中唸7年5所學校才畢業,不過看完這長篇大論還真是慶幸還好書唸的少,才不會以為書上寫的,專家說的都是對的。

hoamon wrote:
你確定有看過台灣近 ...(恕刪)


台灣的房地產
台北和其他地方要分開看
以台北而言 20年來幾乎沒跌過
SARS和金融風暴時大概就是不漲而已
另外你的第一點 非常不符合現實
台灣的薪水已經很多年沒動了

issacwu0924 wrote:
版主提供我們另一個思...(恕刪)


您的理論多注重於實際面,對於現在想買房的年輕人挺有參考價值的
但如果因為這樣的說法就想把高房價合理化,其實說起來還是有點牽強
東西的品質跟機能性會隨著時間的演變而提升進化,房子也是一樣
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所有的建商作法都一致的基準上
問題是這有可能嗎? 台灣房市的黑心建商有少過嗎?
房價大漲,多的是一票人加入搶建的行列,大家都想在高點出貨
而搶短線的作法,房子蓋起來品質會如何,不言可喻
在我看來,目前有些新成屋除了外觀變好看之外
跟十幾年前的房子並沒有什麼不同
反而是這些在目前房價高峰時期搶建的房子
用幾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短時間內"平地起樓"
對建築業稍有認識的人來說,這種房子的品質是堪慮的

您說的沒錯,高房價的問題是非常複雜且多面向的
房價上漲分為起漲點,主升段,高峰期,每一個時期都可以拉的很長
這些時間就是在考驗著一個人的看法,跟判斷力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人看法還停留在起漲點,或主升段
卻在高峰期進場買房子,那合理的房價離他是很遙遠的..

目前的房價高峰期,就是在考驗著年輕人的智慧跟判斷力
房地產市場上的資訊又多又複雜,而且虛虛實實無所定見,有多少人能堅持住自己的看法?
當然,這場賭注的代價,就是你未來二十年的生活品質跟消費力
值不值得多花幾年的租金避開高房價? 請深思。

如果您只是去相信"房價只會漲不會跌"這種膚淺到了極點的說法,那說在多也沒有意義。
別忘了"注意"當前全球的經濟情勢。

美國有一些統計機構長年追蹤社會大眾的心態, (在美國讀過的新聞, 有空的請自己 google)他們發現 :

1。 2005 年之前大多數女孩子喜歡買房的男人
2。 2008 年之後之後,大多數女孩子寧可找租房的男人也不要有房貸要付的,
3。 2008 年之後有房貸要付的夫妻的離婚率因為經濟壓力更大也明顯的超過租房的夫妻,
因為同樣的房子,租金會比房貸+稅+保險等支出低多了,

2005 年時我看過的許多房子租金只有後者的 1/4
當時美國社會大眾都被連漲10多年 ( 93 年左右開始的)的房地產沖昏頭了,不管租金比買主月付低多少也要買
當時我的房子早賣掉了 (還是學生時自己賺錢買後租人, 當時租金還超過房貸+稅+保險, 所以才買)

4。統計年輕大學畢業生 照起薪收入分 5級, 然後 數年後看他們的淨資產變化,
結果 1995 到 2005 年所有 的 5 級 到 2010 年 買房的都不如一直租房的
也就是說在美國 想發財靠買房是行不通的



我2005 年在美國房地產仍然在高點時休了2個月的假,
把美國西岸與 東北角的房地產黃金城市都去過也比較過了,當初得到的結論是美國的房地產必垮
2005 年也在 大陸的搜狐的房地產討論社區 與 台灣的 oikos 投文勸告別買美國的房子或 REITs (房地產債券)
想查證我的紀錄可以到 oikos 去查, 搜狐我不會查

结果中國現在 5000 億美金的投資有可能泡湯,
台灣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現在的台北房地產就像 美國 2005 年一樣,月租 2萬多就可以租到 2千多萬的房子,
上海的也好不到那裡去,一萬出頭就可以月租到 1 千多萬人民幣的房子
而且美國人大多數的房貸都是 15 或 30 年固定利率的 (除了少數人是浮動的次貸 或 Alt-A), 不像台灣或大陸全是浮動的,

利率一旦上升, 大陸跟台灣的情況一定會比美國更悲慘




就像我曾說過的房屋市場必須要從多方面的角度來看一樣,我並不認為房價一定會一直漲不會跌,因為這部份的問題的層面相當的廣的。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房價的起伏。這陣子我曾試著看了幾個區域從88年起到99年第三季房價的漲伏情況,以及房價與所得比的情形,發現到在正常的情 況下,特定區域的房價是一直往上堆疊的,而所得比也從約6一路調高到近9的比率。然後我又注意到房價在700~1000萬這個區間是最頻繁的交易範圍,所對應的坪數幾乎就是當地平均房價所得的坪數。而非特定區域內的房價往上堆疊的速度則較慢,而價格普遍是我們期望的價格,低於500萬,房價所得比可以在5以下。
我對房價其實並不十分的了解,開始了解房價的一些關係也是這幾個月為了要買新房才開始準備的功課。在爬文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多的方向讓我試著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房屋市場的本身。
因此爬文到現在我發現到,幾個特別的區域幾乎只有在發生影響較大的事件像是sars之類的才會有明顯的下跌,然後又呈現穩定起伏的上漲。而這幾個特別的區域,偏偏就是大家口裏最常談的台北市、新北市內湖、新板、汐止等地方。也是許多人爭相想要住進的地方。
所以若回歸到最基本的供需問題,也許這就是因素之一了。
我相信許多人都有能力買到房子,只是這些房子多不會是自己想要的,只是自己想要買的地方卻又被愈疊愈高,離自己的能力也愈來愈遠。
所以真的端看自己要怎麼去想。
買房子是一個很重的投資,無論是自住或是投資都應該要謹慎,所以不要想一定要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這是不切實際的。我覺得比較實際的想法是,對自己而言,房子的地點、機能符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周遭來比合不合理,自己能不能負擔的起(我的出發點是以自住為主的)來考慮要不要買房。當把自己想像成是屋主了,再來考慮利息、成本、利潤等等,將來賣房的話想賣到什麼價位,然後再平均分配到坪數裏,這樣,當我們是在沒有負擔能力範圍內而想要賣房的時候,就會知道原來房價就是這樣上漲的了。這也是我想強調的將心比心,沒有人願意做虧本生意的,中古屋是如此,新成屋則只會因中古屋的價格而往自己身上貼金,拉高自己的身價,只是建商也不是傻瓜,每一階段總是會加些有的沒的進去,做附加價值,少一些有的沒的降低成本。而一切的目的都是向錢看齊啊。
我不是學經濟的,我只是就我的觀察和感覺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見和大家交流,希望大家都能夠很快的買到自己想要的理想的房子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