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這樣的講法也有點謬誤, 除非你所謂的多方是指建商, 但是就算是建商, 他的產品還是有它的獨特性和區域性,

也因為資產的有其獨特性, 那多方其實不需要循循善誘, 因為所謂的"善誘"和他手邊的資產價值很難有正相關, 也就是我在這邊舉一堆數據告訴你買房有多棒, 你也不會跑到我家把我閒置的房子買了, 除非我很明白的發文 "新莊化成街300巷發展潛力無窮!", "林口文化二路靠近麥當勞這邊會增值5成", 但是就算是這樣的文章, 其實範圍可能還包含幾百戶以上, 可能必須要很明確的指出物件, 像是是"林口文化二路200號8F有增值潛力, 而且只要800萬"這樣的發文, 但是這樣就是直接的廣告文, 又違背了循循善誘裡面的"循循"...

我建議你自己假想幾個狀況, 先扮演一下多方, 幻想你是一個手邊一棟或者多棟房屋的人, 你會怎樣發"循循善誘"的文章, 而且仔細思考, 這樣所謂的循循善誘的文章代表的是甚麼? 是鼓勵別人買房? 還是只是想要捍衛自己當初的決定? 老實說, 我想這邊80%以上的所謂"多方"發文的時候, 可從來沒想過是要藉著發文推銷自己房子

和多方相反的, 空方的目標雖然也有區域性和部分的獨特性, 但比較廣泛, 不像多方被限制在某某門牌上面, 他可能是A區+B區+C區, 甚至整個台北市, 新北市或者北桃園, 有電梯, 20坪以上...這樣比較寬的條件, 也就是可以滿足的標的物會有好幾萬到幾十萬個, 所以他的言論可以很廣泛, 一般來說,空方的"循循善誘"文章, 不是給已經買了房子的多方看得, 他是給同樣還沒有買房子的其他人看, 也就是告訴其他"潛在"的競價對手, 現在不要買.. 我們讓他跌, 或者有點"這個價錢我不能接受, 請你也不要接受好嗎?"的意味

很清楚易懂的, 嘴裡喊空的, 其實骨子裡面是多, 他們才是潛在的買家, 所以會對價格不滿意, 就像是你到市場去, 只有真的想要吃魚的才會一直站在魚攤子前, 嫌斤兩, 嫌賣相..所以當所謂的"看空"文章出現的時候, 也許你剛買了房子, 或者手上有些資產, 那種認為你的資產未來會跌的只剩一成的說法可能讓你看起來不是滋味, 或者告訴你買了資產以後會影響你的後代讓你無法接受, 但仔細推敲原委, 其實發這些文章壓根不是要給你們這些已經買房子的人看的, 了解這層深意, 也就不需要太在意內容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

你看的多方言論, 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循循善誘", 因為除非目標明確, 怎樣的循循善誘都誘不到你來買我的房子, 會發這樣的文章只是捍衛自己當初買房的決定, 就算買房了他的生活品質down 到谷底, 或者每個月都在找錢付房貸, 但是除非有一天他把房子賣掉了, 甚至是被銀行收回了, 從此不在負擔房貸, 可能他的立場會從看多變成看空, 或者不在關心. 否則在此之前, 應該沒有人買了房子還認為自己買的房子會跌, 或者添購了新家卻還認同少子化的現象會讓資產空洞, 所以很多看多的發文其實只是單純地捍衛, 並沒有"誘"...


至於空方言論, 其實根本不是給發"多方"言論的人看, 他的目標只是其他也想買房的人, 發這樣的文章除了部分自我確定的意涵, 主要也是希望取得共識, 希望群體的力量可以壓抑房價, 否則如果"為了下一代不買房", 那又何必關心房屋價格, 認為"買不如租", 那應該鼓勵供給, 讓自己有更多好房子可以租, 又何必撻伐"政府打房講假的"? 反而這樣的文章所謂的"誘"的成分大一些,..當然, "誘"的對象不是"有房子的人"而是那些還沒有買房子的人...






異鄉苦工 wrote:
講多方好也沒用囉反正...(恕刪)
Nelson5 wrote:
其實你這樣的講法也有...(恕刪)


這麼熱鬧倍感榮幸
兩邊也是有攻有守
非常之精彩

我為什麼開版講這個
其實就是像nelson兄講的
很多人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今天引經據典說不對的
買了就變對了

多空看法是自由
但是不要變成算命
今天有人拿著紫微
指著你說你命不應該這麼好,不合理
要宰了你伸張正義
你會不會臭罵?

不要自己那方代表全世界
太狹隘也太偏激
多方有沒有喊合理價?
有你們一定也當笑話
多方有沒有喊居住正義?
有繳房屋稅更有資格要求居住正義
多空方的想法未必如大家所說
很多人說股市8000多了, 這麼高很危險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股價愈高但買的人卻愈多, 跌到了4000點反而沒人買
這就是人心
大多數的人都是跟著別人走

房價不是一樣?
在創新高的時候, 怎麼樣都是沒買的人錯
很多人買房都是因為周遭的人都買了...

記得09年在智邦上, 被空方打得很慘, 因為房價當時一年內跌了15%
怎麼說都是空方對
後來.....
同理...

日本美國中國的房價是跟著經濟面走的
台灣的這種脫溝, 我無法預知會持續多久
但往往我們看到轉折點前, 都是有猛藥的
股市在持續創新高時, 總是利多不斷
就如我說, QE3是最佳的房市終結者
因為沒人可以反駁因QE3造成的熱錢流入
讓很多人因此對房價回跌絕望
但QE3會持續多久?
QE是為了美國的經濟, 台灣有短期的熱錢流入
還未必進房市, 而是讓本國人因此去買房, 但過了明年呢?
反之, 美國的QE3可以提振沉迷5年的房市, 畢竟大多數的房價都只是高點的7成, 台灣呢?

之後, 就回歸投資的經驗法則了
每個人做的判斷都不同
所以才會有財富的重分配

若你一直都在這個市場, 是有買賣的
如同你買股票, 總希望低買高賣
股票漲100%, 要不賣真的還要有些定力
因為你知道落袋
房子就不同, 一般人是用來住的
也因此你刻意把這東西不當作一般產品
也不會有買賣落袋
也會因不得不的持有而不理性的總是看好
也會因不得不持有, 認為房子怎麼高買,放著總會回本
所以多數的人房價循環走一回總是回到一句早知道
錢都是被這些買賣的投資客賺走的

有人說買房放個15年, 你就算之前買再高點也一定賺錢
但, 同樣時間你買台積電, 可賺18倍!
中華電信也有好幾倍!

如果買房目的只是為了居住
就不須批評不買房的人
因為我認為從錢的角度上, 未必有得比
特別是, 你用到這些錢了嗎?
房價漲了500萬, 你確定你花得到這多出來的500萬?
你可以花得到, 但是你作不到!
這就是人心

Nelson5 wrote:
很清楚易懂的, 嘴裡喊空的, 其實骨子裡面是多, 他們才是潛在的買家, 所以會對價格不滿意, 就像是你到市場去, 只有真的想要吃魚的才會一直站在魚攤子前, 嫌斤兩, 嫌賣相..所以當所謂的"看空"文章出現的時候, 也許你剛買了房子, 或者手上有些資產, 那種認為你的資產未來會跌的只剩一成的說法可能讓你看起來不是滋味, 或者告訴你買了資產以後會影響你的後代讓你無法接受, 但仔細推敲原委, 其實發這些文章壓根不是要給你們這些已經買房子的人看的, 了解這層深意, 也就不需要太在意內容了



是沒錯啊
這種人的心裡很奇妙
基本上房價的高低應該跟他無關
除非他是短期買賣
不然就算眼前是崩盤的
他繳他的房貸撐到下一個高點一樣可以賣
如果他手上有點閒錢的話
甚至可以逢低買進
就不知道是在怕什麼
買了魚不帶回家去吃
卻蹲在攤子旁邊幫忙抬價!
是怕自己買貴了吃虧嗎
還是想在旁邊現買現賣?

現在台灣的房價已經是過高了
這已經不是什麼空方努不努力的問題了
要作的只能是縮手
因為勉強自己去借去貸過高的債務
對現在還沒買的人來說有太高的財務槓桿
很容易把自己玩死的
反正真正看多的人自然會去買
其他都只是等抓最後一隻白老鼠

買了魚的就安心地烹煮你的食物
不要買了魚自己又變成是賣魚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