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住宅改造王 蓋了一個7500萬日幣的透天..


江小俠 wrote:
他有很專業嗎不就是孤...(恕刪)


不過他很樂意回答問題~

讓這樓蓋起來,

也讓我了解到鋼構的好壞,至少我也被鋼構住宅吸引了

evilhtp wrote:
不含土地的話應該是可...(恕刪)

沒有土地嗎?
怎麼記得看好幾次都有說土地多少錢,建造+設計多少錢?
我想,一開始就有很多觀念是錯誤的。

鋼骨是什麼?SC(Steel Construction)?SRC(Steel+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有人稱SS(Steel Structure),也是一樣的意思。

如果是S,確實如第一頁裡面說的,很省砂石。但事實上,S構造的房子,可行嗎?

1970年山崎實在紐約蓋了兩棟很有名的S結構建築物,2001年這兩棟都倒了,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就是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

這兩棟建築物為什麼會垮掉?被飛機撞壞?新聞可能這樣寫,但事實上,這兩棟建築物之所以崩毀,原因是因為S結構不耐火。

0000

事實上,為什麼要用鋼構結構?有什麼好處?鋼構有兩大特點,一個是抗張能力好,經過合理設計的型鋼,在同樣材料量之下,有相當好的抗張能力,這種能力,特別在大樓上面需求。

大樓需要面對最大的幾種力量,一個當然是自身的重量,重量越輕,負擔越少,這個很容易理解,所以用鋼材取代鋼筋混凝土,是個好辦法,確實沒錯。一個50層樓的建築物,如果採用RC,一樓柱子的斷面可能要2m*2m,密密麻麻的一堆柱子,換成鋼骨結構,可能只剩下50cm*50cm,空間變大了。

但除此之外,大樓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側向力,包括風力、地震力等水平方向而來的力量,在結構上,屬於張力,要抵抗張力,RC結構中,是由裡面的鋼筋負責,大樓幾乎隨時都在面對風力的作用,因此,裡面的鋼筋量很驚人,同樣的張力,如果用鋼骨,可以縮小密度。因為結構設計以形狀創造抵抗力,術語叫做型抗結構。簡單舉例,比方一張紙,水平懸空兩邊跨在書本上,可能只能在上面放上幾顆花生米,但如果把同一張紙,折一折成波浪狀、拱型等等許多形狀後,可以放上一隻手機,改變材料形狀、獲得更大乘載能力,這叫做形抗結構,鋼骨型鋼就是其一。

所以用鋼骨,比鋼筋混凝土,理論上省材料,沒錯。

------

但材料節省,並不是唯一優點,鋼材的價格,不一定比砂石便宜,但他還是廣受喜愛,即使在台灣。因為鋼骨結構的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快。所有的材料都在工廠中生產,當建築師圖紙審過後,立刻可以下單,當地基還在施工,上面的材料就好了。

鋼構也是當場組裝,不需像RC需要有等待期、養護期,直接就刷刷刷的上去了,省下的時間,省下建設公司老闆貸款的利息。這才是鋼構的優點。否則如果是RC蓋到高樓層,要多少工人在懸空的鷹架上面綁鋼筋?搭模版?

施工方式,是鋼骨的最大優點。

xxxxxx

回到最前面,鋼構不是神,理由很簡單,因為鋼構雖然抗張力很好,但先天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怕火。當然容易生鏽也是啦,但那是小事。如果911不是撞世貿,而是撞普通的RC結構,死傷可能不會那麼多,其他樓層的人,有很大的逃生機會。但911飛機撞上大樓後,火勢從高樓層的結構,藉由鋼材良好的導熱性能,使得鋼構的建築,瞬間軟化,下面的結構失去承重能力,嘩啦拉的垮了。

所以S構造的建築物,是有大缺點的。純鋼構的建築流行過還蠻長一段時間,為了解決火災的問題,通常是在鋼構上面噴上石棉,石棉是很好的隔熱材料,價格也便宜,以噴塗的方式也很好施工,但石棉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有毒。因此鋼構建築,變成一種上下為難的構造。鋼構是一個好選擇嗎?在這裡,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

但,鋼構又有其特殊的優點,所以工程界在想辦法下,弄出一種叫做SRC的構造。

所謂的SRC,就是在鋼骨外面,又包覆一層由鋼筋跟混凝土所組成的外殼。

想像SC的結構,是個工字形鋼骨,斷面30*30cm,由三片厚1.5cm的鋼板所組成,而SRC的斷面,則擴大到40cm*40cm,在工字型鋼骨的四周,又編進鋼筋,然後灌進混凝土。

SRC的優點,就是讓SC鋼骨結構的優點存在,然後用RC包覆,除了增加上下承重能力,還有藉著混凝土去當防火材料。至於鋼筋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就不純粹是抗張力了,而是帶有一點讓混凝土趴覆的介面功能。

此外,純鋼構SC,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太軟』,他是靠位移跟形變去吸收側向力,比方台北101,如果沒有高樓層的鐘擺阻尼,每層樓可以有1-2公分的位移,也就是說,拉到頂樓,你會在水平相對位置上左、或右幾公尺之間來回擺盪,那能舒服嗎?又不是在搭海盜船,當然不行,所以必須有一些主動制震、減震的設施去減震。但這種減震設備成本都很高。

SRC在這邊,把整個韌性結構給加上一件硬外衣,強迫這些力量在結構內傳遞、減低,讓整個建築物用起來舒適。當然,這樣也要設計比較強一點,不然結構會內傷。

@@@@@@@

綜合以上,不是說SS鋼骨結構不好,但他真正的優點,應該是發揮在高層建築上,而且單純的SS鋼構,除非是要用在大跨距的建築物上,很強到空間的寬敞,否則其實真的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構法。更不用說住宅了,集合式住宅用SS的,叫做騷包,並不好用,只要有一層發生火災,整棟樓都要去陪葬。SS的防火,就只能是外面包覆,不管是噴塗、或者用各種防火材料整個包起來,只能說,這些防火材料,多半也都是化工處理後的結果,不是良好的住宅使用材料。當然,在某些狀況下,用良好的消防防火設備去補充,也是一種方法,如辦公大樓、商業大樓,SS還是一種很不錯的方式,少了混凝土的重量,結構變輕盈了。

至於低樓層用鋼骨,真的也只能說是騷包。也不是不行了,吃飯用塑膠湯匙能喝湯、不鏽鋼湯匙也能、當然拿金子、或者銀子做的湯匙喝湯,也都可以。低樓層用鋼骨當然也可以。不過得注意喔,日本阪神大地震還有美國舊金山地震就發現過,鋼骨結構雖然柔軟,可以藉由擺動消化側向力,但他的結構構體的接頭仍然是硬接,反而會因為擺動過大,破壞水平跟垂直接頭,後來有一些崩潰結構的設計,就不談了。

運用不同的技術在不同的目的,才是合理的選擇,而不是很頑固的堅持某一種『好』東西,適用於所有狀況。這是我對於工程營造構法的看法。就算未來有3D列印的房子,一樣要面對類似的問題,舉例來說,也許3D列印利用類似高張力化學纖維作樓版,只要5公分就能支撐樓版的荷重,但,那麼薄的材料,隔音、隔震的能力呢?這也是輕質樓版的問題,現在存在,未來也會存在。用得好,就是好方法。

下面,再來談居住行為跟構法的選擇,主要針對大部分的住宅。
江小俠 wrote:
他有很專業嗎不就是孤...(恕刪)

tdbigman wrote:
我想,一開始就有很多觀念是錯誤的。

你這麼專業讓那位幾滴水的怎麼演下去呢?
好專業, 又是一個長知識

台灣一般連棟住宅到底適合怎樣的結構?
台灣人一般認為 鋼筋水泥屋比較堅固
而且台灣又處於颱風多的地區,
自然比較偏好這種建材

木造房子雖然成本低,但需要經常維護
台灣人比較不愛
音浪太強~ 不晃會被撞到地上 !

tdbigman wrote:
我想,一開始就有很多...(恕刪)


拿 911 的例子不太妥當

那兩架飛機都是剛起飛就被挾持撞過去的

撞進去的不只是數百條的血肉 還包括了兩邊機翼滿滿的航空用重油

點燃之後就是順著結構一路擴散著燒

別說雙子星了, 那怕今天換成大公國的哈里發塔 結果也不會有甚麼改變

至於一般用戶用SC 或是 SRC 我不認為會有甚麼問題

tdbigman wrote:
我想,一開始就有很多...(恕刪)


專業
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

tdbigman wrote:
我想,一開始就有很多...(恕刪)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這回真的長知識了~而不是像在看"知識+"~
第二篇要討論的,是居住的行為。從二戰前後,法國人拉科比意提出高層集合住宅,這個世界上才有高層住宅這件事。在此之前,五樓大概是居住空間的極限。

這樣的高層集合住宅的概念,在歐洲,基本上到了今天,已經崩毀。

所謂崩毀,不是說歐洲不這麼蓋房子,而是大部分的歐洲人,都認為住這樣的房子,不舒服。以英國來說,從1970年開始,那個一直等不到王位的老王子,就一直號召拆掉這段時期蓋的高層集合住宅,相當大部分的高層(超過5層)的集合住宅,都被拆掉了,如果有印象,經常有一些老房子爆破的新聞。另外一部分的集合住宅,則被改成國宅、社會住宅,如果你有機會到英國玩,總能在市郊看到一些這類型的建築物,問問當地人,就知道並不是很好的居住空間。

為了解決居住問題,現在歐洲流行四到五層樓的公寓型建築物,但,高於這個尺寸的,不多。絕大多數英國人(我想應該超過7成吧?),都住在低矮的,3樓以下的房子。

當然,居住行為有每個地方的特色,像東南亞就喜歡蓋高樓,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大家以居住高層集合住宅當豪宅,這沒有對錯。

我只想說,在歐洲,住宅,不流行高層,甚至美國,住宅,也不流行高層。也許幾個大都市,比方紐約等,高樓很值錢,但,我學到、看到、聽到的所謂歐美經驗中,居住這件事,通常是低矮的透天厝、街屋、別墅為主,然後才是公寓式的住宅,高層集合住宅算是比較後面的選擇。

所以,鋼構在歐美國家住宅使用上很流行?這點,我不太認同。

我知道的歐洲蓋房子,是用空心磚,一層一層用水泥黏起來的。

簡單的說,如果以台灣的房屋所有權狀的寫法,叫做『磚石造』。

因為地震少啊,根本不需要鋼筋的抗張力,只要有石材、磚材的承重能力就夠了。空心磚(水泥灌的)兼有磚石的耐重能力,中空的間隔又能隔熱,算是很主流的新構法。

至於磚頭的使用,也是很普遍。

因此,這篇比較閒談,但,說到鋼構是國外住宅主流?我不認為是這樣的。

不是說鋼構不好,只是,好在哪裡?

在綠建築的理論裡面,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混凝土真的是綠建築所不喜歡的嗎?當然,我同意,在綠建築計算的很多東西中,混凝土的生產、運輸,是非常耗能的,因為笨重,砂石車的運輸,是台灣當前營造業最不環保的一部分。水泥的製造是燒灼,生產過程也很不好、排碳、耗能。

但,如果就隔熱能力來說,混凝土不一定就不好。利用深遮陽,厚牆面,使用混凝土,也可以塑造出一種良好的隔熱保溫效果。

如果換成鋼材,全面輕隔間,太陽來了,熱是會直接射進建築物裡面那又該如何解決?特別是鋼構結構,以快速施工為優點,模組化設計當然是必然,外牆採取預鑄材料,要嘛是金屬板、反射玻璃,要嘛像是旅館還不是一樣為了隔音、隔熱,採用厚重預鑄版?

不是反對住宅用可回收的鋼材,鋼材當然不錯,但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個日本建築物要花那麼多錢?慢慢蓋、建築師設計費等,可能都是,但為了達到一堆想法,成本就是那麼高,最近去了趟日本,導遊跟我算了一下他們建築物興建成本,大概一坪要在25萬台幣左右,不含土地取得成本,當時就很驚訝成本算很高,但想來,如果是自己興建,確實要那麼多。

假如台灣建築成本一坪拉高到不用多,15萬,那可能會鬧革命吧?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