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ac wrote:
簡單試算一下
某一物品 成本90, 售價100, 年售1000個, 不考慮其他成本下, 利潤為1000*(100-90)=10000, 扣掉17%營所稅後, 稅後淨利8300
營所稅調高至20%後, 為維持8300的稅後淨利, 利潤必須提升至10375 --- 8300/(1-20%)=10375
假設銷售量不變, 成本與售價都漲, 為簡化計算, 成本與售價的漲幅皆為x
因此利潤 10375 = 1000*(100*(1+x)-90*(1+x))
可得漲幅 x = 0.0375 = 3.75%
亦即售價會從100漲到103.75
結論: 營所稅調高3%, 物價不但會跟著漲, 漲幅甚至會超過3%
還望大大指出試算的謬誤之處, 小弟很希望這樣的試算是錯的,畢竟漲價是大家不樂見的
錯誤的觀念就會有錯誤的結論.
第一個錯誤
營所稅是算抽整個公司的淨利,不是抽單個產品的毛利.
第二個錯誤,就是不考慮其他成本
成本不是只有原料成本, 人工廠房設備巴拉巴拉還有一大堆,
不可能全部依照同樣的比例往上拉,
至少這年頭要漲房租很難,
已經買好的生產設備不能再改修攤提的成本,
人力成本,嗯...這可能是另一個題目.
假設一間店有10%稅前淨利率好了
營收100元,有10元的淨利,以前(17%)要繳1.7的稅,現在(20%)要繳2元的稅.
也就是才多繳了0.3元的營所稅.
假設90成本中有30%是直接原料成本,也漲個2%好了
而且老闆很憨直,不懂的轉用其他供應商,而通通轉嫁到售價 90x30%x2%=0.54元
加總起來反應到銷售收入, 只能漲價0.84%
而真實世界裡,淨利率能到這麼高企業的不多,
做帳做到剛好損益平衡的手法太多了,
而原料成本很容易用更換供應商控制住,
甚至為了擔心漲價流失市場,3%營所稅這一點點的成本通常都是自己吸收吞下去,
會趁機漲價的只是找個藉口而已.
不計算業外收益,以企業前一年所銷售的商品品項數量,內容不變為基準,營業費用成本不變,包括員工薪資凍漲。
若以一般零售業的年淨利率普遍約在2~5%之間,以最多零售業的3%為基準,
毛利率取一般平均的30%,因為上游原物料的報價,與市場競爭將相互連動,故設定毛利率維持不變。
我計算零售價需上漲10% 才能維持該企業與前一年相同的企業淨利。
營所稅=企業淨利 X 17% 或20%
企業稅前淨利=年營業額 X 毛利率 X 淨利率
以一般零售業的年淨利率普遍約在2~5%之間,以最多零售業的3%為基準,
毛利率取一般平均的30%,
若營所稅要由17%調漲到20%,企業若要維持前一年的稅後企業淨利,企業的稅前需成長3.75%,
回推再與前一年相同的毛利率30%不變來計算,企業的商品售價需增加12.5%,才能維持企業與前一年相同的企業淨利!!
當然這只是推算,因為商品售價的成長,也有可能帶動淨利率的微幅上升,但是實務上淨利率上漲的幅度相當有限。
若加計可能的淨利率微幅上揚,商品售價合理漲幅應該在10%左右。
1tac wrote:
簡單試算一下
某一物品 成本90, 售價100, 年售1000個, 不考慮其他成本下, 利潤為1000*(100-90)=10000, 扣掉17%營所稅後, 稅後淨利8300
營所稅調高至20%後, 為維持8300的稅後淨利, 利潤必須提升至10375 --- 8300/(1-20%)=10375
假設銷售量不變, 成本與售價都漲, 為簡化計算, 成本與售價的漲幅皆為x
因此利潤 10375 = 1000*(100*(1+x)-90*(1+x))
可得漲幅 x = 0.0375 = 3.75%
亦即售價會從100漲到103.75
結論: 營所稅調高3%, 物價不但會跟著漲, 漲幅甚至會超過3%(恕刪)
不考慮其他成本下, 得出來的結論也未必符合實際狀況
如果要推論綜所稅+3%會推動物價漲超過3%,你不能一廂情願把其他成本都忽略掉
(你不做貼近事實的假設,又怎麼會得到貼近事實的結論)
我也可以舉例
雖然要繳的營所稅率提升了,但同時市場也增加了高所得的人,把原本要繳的綜所稅改成投入購買產品
然後讓企業因此而多賣了一些產品,反而增加了收入,結果導致企業主決定降價爭取更多客戶
對企業主來說,還是得看他面對的市場的競爭性,才能判斷漲價波動,兄臺你這樣就推論物價會漲有點太直線思考




























































































